第六单元
24.唐诗三首
1.中国书法的艺术源远流长,名家名作灿若群星。请赏读下面两幅书法作品,说出其字体,并用楷体将画线句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字体: 楷书 草书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4.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暮投石壕村”直叙其事,点明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地点,也为下文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B.“有吏夜捉人”是全诗的总纲,以下发生的事情,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C.从“听妇前致词……犹得备晨炊”,是妇人没有间断的对“吏呼”的回答。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终于被抓走了。“夜久”表达了老妇一再哭诉,官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解析】是有间段的对“吏呼”的回答。
5.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6.下列对诗歌《卖炭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全诗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解析】“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不符合文意,诗中没写卖炭翁的反抗。
7.读古诗,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卖炭翁》中描写宫使骄横跋扈、残酷剥削卖炭翁劳动成果的句子是:“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简要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写出“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苦诉制造了悲愤的气氛。
9.这首叙事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横暴,人民的苦难,寄寓着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赏析诗中画线句子。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诗人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仿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舍己为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任选其一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三)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2.赏析诗中画线句子。
运用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
1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示例:写出路已结冰,天很冷,牛车沉重,表现卖炭翁的辛苦、勤劳。也与下文“半匹红纱一丈绫”换一车炭形成对比,衬托出当时统治者对人民剥削之重。
14.“宫使驱将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卖炭翁虽然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侧面写出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
(四)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5.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1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五)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7.《卖炭翁》一诗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卖炭老人矛盾痛苦的心理,这同本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18.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实?
繁重的赋税逼得一些农民失去田地,即使是有田的农民将来也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田地。
19.比较《卖炭翁》与《观刈麦》在写作手法或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卖炭翁》一诗中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和宫使的对比,突出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把贫妇人的悲惨生活和“我”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②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是:都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20.山西忻州某中学将举行“诵读经典”诗歌朗诵会。请你为朗诵会续写一段串词。串词内容应肯定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有文采,50字以内。
开场白:千年岁月沧桑,经典无须唤醒。那些蕴藉风流的句子,道尽民族的情愫,早已沉淀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让我们诵读经典,拥抱最美的诗和远方吧。
请张明同学朗诵《诗经》名篇《蒹葭》。
串词:从春秋战国到盛世唐朝,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千年,中国的诗歌登上了又一个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一颗一颗闪亮的诗歌之星不仅照亮了唐代的天空,今天,更照亮了华夏大地。
请周佳同学朗诵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