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3.马说
1.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名家名作灿若群星。请赏读下面的这两幅书法作品,说出其字体,并用楷体将“其真不知马也”的上一句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字体: 楷书 草书
其
真
无
马
邪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才美不外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解析】A.没有通假字;B.“见”同“现”;C.“食”同“饲”;D.“祗”同“衹(只)”。
7.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的粮食。(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能慧眼识人才的人并不多。这正如韩愈《马说》中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马说》一文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马说》中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地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翻译: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
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翻译: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11.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解析】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二)
良马对(节选)
岳飞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13.查阅《古代汉语词典》,“奇”有以下几个义项。“臣有二马,故常奇之”中“奇”的意思是( B )
A.特异,罕见 B.认为……奇怪
C.极,甚 D.馀数,零数
【解析】“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意思是“我有这样的两匹马,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所以“奇”的意思是“认为……奇怪”。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
15.请将文中直接描写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摘录下来。
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16.选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译文】
良马不以它的力气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曾有这样的两匹马,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它们每天吃豆类达几斗,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给它们披挂奔驰,开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开始竖起马鬣长鸣,快速奔驰,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从中午到傍晚,还可以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
(三)
颜渊论御马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①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②,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释】①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②组:编织。
【参考译文】
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好啊,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但是他的马却快要跑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驾驭马匹。舜从来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从来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要求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精疲力尽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
定公说:“太好了,能稍微进一步讲吗?”颜渊说:“野兽被逼急了就会咬人,鸟被逼急了就会啄人,人走投无路了,就会互相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说:‘手握缰绳如同编织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擅长驾驭的道理。”定公说:“是我错了。”
19.综合性学习。
习近平主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在他的文章、讲话、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既具有启迪的意义,也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2018年5月2号,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引用了辛弃疾的词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他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1)请同学们谈谈习近平主席引用辛弃疾词句对北京大学学生提出了怎么样的希望?
新时代的青少年要顺应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
(2)这段话阐述了国家、人才、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