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讲练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讲练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20:5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书法是我国的艺术瑰宝。请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解析】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
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
【解析】B.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C.语序不当,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D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中国文化”后加上的“一部分”。
A
5.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A.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B.文段中的“格”是动词,意思是“探察”。
C.王阳明“格”竹子的错误在于他没有采用正确的研究事物的方法。
D.画线句子中“格物”一词加了引号,此处的引号表示强调。
【解析】这段文字属于举例论证。
A
不能去掉。“往往”“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近”是接近,但不到一百分,去掉后与事实不符合。
(2)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不能删掉。“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而并非全部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体现出语言的严密性。
(一)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完成7~10题。
7.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盲目”一词的含义。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盲目”本义是指对事物或事理认识不清,这里是指不经过实践分析,就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判断力。
8.选文第⑩段以演讲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这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1972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选文第⑩段运用举例论证,举“我”个人经验的例子,证明了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使论证更具体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取得了很好的演讲效果。这则材料则运用了比喻论证,阐释了科学实验虽然艰巨、复杂,却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使论证更生动形象。
9.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请简要写出你的认识或理解。
第一问:作者认为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第二问示例:要适应当前的世界,就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0.联系全文内容,说一说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
(二)
学生的精神
陶行知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需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为已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
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在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有删改)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12.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13.下面的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要写出你的理由。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迫方先生一笔锥。
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儒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14.仔细阅读选文,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15.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你校校长在“为祖国献礼”综合性学习活动动员会上的演讲稿。请根据画线句子内容,结合所学对联知识,补写下联。
你听,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句庄严宣告,声震寰宇;你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欢庆场面,历历在目。七十年峥嵘岁月,漫漫旅途中您用一种心无旁骛的决心,用一把响彻天宇的号角,改写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燃起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四十载,您带领全国人民立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绘出三步走的美好愿景,拼搏迎来幸福生活。祖国,您是十三亿儿女共同温暖的家。
上联:七十年改写历史燃梦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四十载绘出愿景迎未来
16.太原五中开展了“走近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们观看科技成果展,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在第一展厅,显示屏上有一则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能超过20个字)
人民日报5月20日电 浪潮集团日前发布全新人工智能一体化系统“浪潮元脑”,该系统既包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深度学习框架与工具等产品,具有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系优化服务等能力,将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创新支撑,加速产业人工智能化进程。浪潮集团副总裁彭震表示,“浪潮元脑”的发布,标志着浪潮人工智能战略的再度升级,实现了从“能力构建”到“能力输出”。
示例:浪潮发布“浪潮元脑”系统,人工智能战略再度升级。
(2)来到第二展厅,同学们看到一张关于甲、乙两家科技公司近四年研发经费的统计图。
请你根据此图,写出两点结论。
甲乙公司近四年研发经费统计(单位:亿元)
甲乙两家公司近四年研发经费均呈逐年增长趋势;甲公司近四年研发经费支出均远超乙公司。
(3)进入第三展厅,同学们看到一组展示中国科技进步成果的实物模型。大家探究发现,它们的命名都很有特色,请选择其中一个分析其命名的深意。
①登月探测器——嫦娥
②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③全球定位卫星系统——北斗
选择:__________(填序号)
命名的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最为广泛的美丽神话。以“嫦娥”命名中国登月工程实现了古人对“登月”的幻想,可以赋予它更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气息。
①嫦娥
17.在写议论文时,为了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我们可采用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观点。
请你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某个观点。不少于100字。
【连线课文】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写法分析】
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如上述文段就运用道理论证,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示例:奋斗塑造美好的性情。奋斗的人,最开心,俗话说“相由心生”,内在善良温暖的人必然眉眼柔和,内心坚定乐观的人必然经常喜在眉梢,而内心忧郁自寻烦恼的人往往愁眉苦脸。你也许不能决定五官的组合,但能决定五官组合而成的表情;你也许无法决定五官的形状,却可以决定五官呈现的柔和度。
学写议论性文字
伤疤的身价(2019·山西)
黄花梨是极其名贵的木材,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上好材料,带有“鬼脸”的黄花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视为佳品中的珍品,价值连城,受到世人的追捧。
其实,所谓“鬼脸”就是黄花梨受到伤害之后留下的疤。因为黄花梨生长于沿海地区,常遭台风袭击,在风雨飘摇中不是被扭曲,就是被折弯,甚至被折断。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了黄花梨的成长,只不过,为了弥补伤害,受伤处的纹理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图形,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人物,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形象逼真,十分迷人。
原来,正是因为经过了风风雨雨,经历了多灾多难之后形成的伤疤,才让
黄花梨更加名贵,更其魅力。以致成为文人笔下的素材,成为收藏家推崇的对象。
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伤疤就不成为伤疤,而是上天的恩赐。
同学们围绕怎样“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展开讨论,有人认为要靠顽强的毅力,有人认为需要过人的智慧, 还有人认为离不开从容的心态。请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针对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语言的表达连贯。这要求我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先提出观点,然后根据观点选择合适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来组织答案。本文是针对“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提出看法,可以同意题干中的观点,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提出其他观点,然后根据观点来选择论据和论证方法。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语言的连贯得体。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需要靠顽强的毅力。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必定没有勇气与恒心战胜困难,最终走向失败或死亡。如果拥有了锲而不舍的毅力,便可攀登艰险的顶峰,便可战胜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要在伤疤处开出一朵花,必须要有顽强的毅力。
示例二:我认为“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离不开从容的心态。 文中的黄花梨在成长过程中,不论是受到台风的袭击,还是在风雨中飘摇,都能从容地面对伤害,并把这种伤害转化为各种惟妙惟肖图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只要我们从容面对这些风雨,一定会迎来绚丽多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