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21:14: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2张PPT)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但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悔,常常“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凄凉,但他想的,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天下苍生,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唐朝著名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悟这位诗人的情怀。
24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感知诗歌内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作者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写作背景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杜甫草堂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整体感知
  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
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
“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
  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
“大庇”
“寒士”
“呜呼”
“何时”
“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心存社稷、意念苍生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掌握诗歌朗读节奏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画面
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题目说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诗人在诗歌第一节用了一个词来描写秋风的情状,请找出来。
  “怒号”。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卷”字能让人们想起“旱地拔葱”,很形象化,有力度。
  3.“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4.“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人发怒、着急但又无可奈何。
  5.诗的第一节已经为我们描写了秋风破屋的景象,那么诗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情怎样呢?
  这是写心情。颠沛流离催人老,诗人心力憔悴,倍感未老先衰。
  6.着急和无奈之下,诗人叹声说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那用“老”来自况,是否准确呢?
  7.大家猜想一下,群童“公然”“抱茅”是用来做什么?仅仅是调皮,在戏耍这个老头吗?
  诗人用茅草盖茅屋,群童或许也是用来做茅屋的,也有可能当柴火烧。总之,可见诗人周边生活的也是穷人。
  原因是棉被使用多年既破又脏。足以见出杜甫生活的贫困,也见出“丧乱”给平民带来的苦难有多深。
  
8.“雨脚如麻”是由于“秋风破屋”,那么“布衾”“冷似铁”是为什么呢?
9.“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
【答案】这几句诗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坚决,将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10.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说明。
答案:(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了杜甫怎样的崇高思想?
诗人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身处境,想到“天下寒士”同样饱受风雨,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
“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诗人企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这一连串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节大意,再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期盼广厦
写景记事
直抒胸臆
忧国忧民的情怀
我认为“怒号”一词用得好。因为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说明风之大,富有强烈的感彩。
我认为“卷”字用得好,因为这个“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我认为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用得好,这些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你觉得这段哪些词语写得美?为什么?请你用“我认为
词用得好,因为
……”句式说话。
讨论明确:一个穿着单薄、破旧衣衫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点拨: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拨: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1.叙事清楚,层次井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叙事兼抒情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结构上说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抒情。诗人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围绕“茅屋为秋风所破”来展开,抓住了一个“破”字。这样,叙事清楚,层次井然。当叙事完成后,就自然地进入抒情。因而,整首诗歌表现出层次井然有序、清晰完整的审美效果。
2.情感浓郁,画龙点睛。
诗歌的前半部分是叙事描写,描写了狂风猛雨及其“屋漏无干处”的悲惨景象。后半部分是诗人的感慨,也是抒情,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诗人由眼前“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困苦和不幸,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从而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崇高理想。这几句诗把诗人身处残破的茅屋而胸怀人民的伟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思考,让人感动。
合作探究
诗歌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吗?
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破衾、夜雨使得诗人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杜甫一家的不幸更是千千万万处于战乱动荡的社会大背景下的老百姓的不幸。所以这首诗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不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其中折射出的是当时黑暗的现实和人民大众的疾苦。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主旨探究
《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对比阅读
《石壕吏》直接将目光投向底层劳动人民,老妇一家的遭遇就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遭遇,老妇的故事本身就足以令人动容,无需议论和抒情。这样写,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意蕴丰富。另一方面,当前的这场平叛战争,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大敌当前,人民也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所以诗人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尽管他痛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此时对残暴的统治阶级爪牙的揭露也较为含蓄,这样写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
对比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秋雨中的经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自身不幸境遇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不借助议论和抒情,读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对比阅读
【答案】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第一,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
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
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怎么看?
难点探究
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
“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情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表明作者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
难点探究
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怎么看?
第一节——秋风破屋(描写)
第二节——群童抢茅(记叙)
第三节——冷湿难耐(描写)
第四节——祈求广厦(抒情)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忧国忧民
课堂小结
本课名句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拓展延伸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具有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等崇高思想的古人?试举例说一说。
拓展延伸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