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朗读视频(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朗读视频(2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22:19:31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统编版
三年级下册
你知道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哪幅画吗?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分小节朗读课文。
2.说一说:这幅画为什么会名扬中外?
我爱阅读












lónɡ

ɡōnɡ
tān
tài

cùn
shènɡ
lán
mào


fàn
去掉了拼音你会读吗?












一乘
毛驴
形态
一寸
栏杆
风貌
官吏
摊贩
都城
择取
故宫



马笼头

chéng
(乘船)
shèng
(野乘)

lóng
(鸟笼)
lǒng
(笼罩)
读一读:
1.他乘船上岸后,又坐上了一乘轿子,直奔家门而去。
2.大雾笼罩的早晨,爷爷早早起来,拿着鸟笼出去遛弯去了。
.
.
.
.
运用:她选择了一条闪着金色光泽的项链戴在脖子上。



字义:挑拣,挑选。
组词:(选择)(择优)(物竞天择)
字义:水积聚的地方;金属或其他物体
发出的光亮。
组词:(光泽)(润泽)(竭泽而渔)
【撑船】
【摊贩】
【悠闲】
【溜达】
用篙抵住河底使船行进。
闲适自得。
散步;闲走。
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
【惊扰】
【传神】
【风貌】
【名扬中外】
【形态各异】
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气。
风格和面貌。
惊动扰乱。
形状和样子各不相同。
读一读第1自然段,思考:《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怎样的画?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著名的画——《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简单交代了这幅画的创作年代、作者、名字、画作内容。
这幅画有八九百年多年的历史,早已名扬中外,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存在的时间和目前的保存情况。
“名扬中外”一词点明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知名度高。
读一读第2-4自然段,思考:《清明上河图》上都画了什么?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很大功夫”这个词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倾注了画家大量的心血。
中心句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七个“有”运用排比的修辞充分再现了行业之杂,人物之多,突出了《清明上河图》内容丰富的特点。这里的冒号起提示下文的作用,即表示前面是总说,下文将进行具体描述。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还有很多。
“三百六十行”是一个总结性的词语,再次说明画作上行业之杂,人物之多。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这句通过介绍街上的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突出了街市的繁荣景象。
连用五个“有的”构成排比句式,列举画中的人物形态,再次强调画面上的人很多,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来来往往”“形态各异”说明街上人多,很热闹。
中心句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画面上的人物非常小。画上人物虽小,但是个个形神兼备,体现了画家绘画技术的精湛。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一下子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旁边两头运货的小毛驴正在下坡,脚下不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这句是作者在欣赏了画家的画后发出的赞叹,也指出了这幅画能名扬中外的原因。
“多”“紧急”“欣赏”“惊扰”这些词语用得贴切恰当,既写出了当时街上的繁华,又写出了人们井然有序的生活,展现了画作的细腻传神。
读一读第5自然段,思考:《清明上河图》有什么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首尾
呼应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幅名画的诞生
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没有风,帆没有张起来。岸上,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沉重的货物。
这是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成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一八六八年的夏天,列宾是在彼得格勒度过的。一个星期日,同学们约他坐轮船去游览涅瓦河。轮船跑得飞快,一会儿就出了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豪华的别墅。忽然,迎面来了一只大木船,列宾发现岸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同学告诉他,那是拉船的纤夫。
纤夫靠近了。天哪,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这样褴褛呀!有些人的裤子破了,就赤裸着大腿,拖着破布片往前走;他们的衬衣呀,简直认不出是蓝布做的……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在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目送着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
两年以后,列宾来到了伏尔加河。在那里,他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他仔细地观察着那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长久地注视着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抚摸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为了画好这幅画,他三次来到伏尔加河。他勤奋地工作,画了伏尔加河的自然景色,画了许多纤夫的肖像,最后,带着厚厚的一册素描回到了彼得格勒。
根据这些素描,他顽强地画呀,改呀,用了三年时间,于一八七三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这幅画里,他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也歌颂了他们身上的巨大力量。
思考:读第4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此段是怎么围绕这个意思写的?
一、名画概况(第1自然段)
下列关于这幅名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幅画的名字是《清明上河图》。
B.这幅画的作者是张择端。
C.这幅画画的是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D.这幅画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C
二、画中的人物(第2自然段)
1.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这句话表现了画中________________。
人物的繁多
2.这一段中,作者连用了多个“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这是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后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A.语意未尽 B.引文的省略 C.说话时断断续续 D.列举的省略)。
3.我能接着写: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

举例子
D
三、画上的街市(第3自然段)
1.这是一个(  )结构的段落。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这一段中,作者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街市的热闹。
A
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
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四、画中桥北头的情景(第4自然段)
1.在属于这个情景中的事物后打“√”。
①骑马人
(  )
②推车人 
(  )
③下坡的小毛驴
(  )
④一乘轿子
(  )
⑤走江湖的医生
(  )
2.这里通过描述这个具体的情景,表现了张择端画的画非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神
五、名画的历史价值(第5自然段)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