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学生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得分: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 ,贫贱不能移, 。(《〈孟子〉三章》)(2分)
(2)西部有大美。罗布淖尔戈壁浩瀚无边,荒凉苍茫,夕阳像勒勒车的轮子,灿烂热烈,那种“ , ”(王维《使至塞上》)的壮美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2分)
(3)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1分)
(4)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1分)
(5)请把崔颢的《黄鹤楼》默写完整。(4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
,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心中不免chànɡ wǎnɡ( )。
(2)他的这篇短文十分朴素,却如黄钟大吕,zhèn hàn( )人心。
(3)只听这琵琶声越来越弱,突然石破天惊来个平地拔起,jiá rán ér zhǐ( )。
(4)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tàn wéi ɡuān zhǐ(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阅读经典,就是要学会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领悟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
B.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为主题的诗,那片伫立千年的芦苇,见证了远古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C.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在博物馆里,处处是珍品,步步是文化,那些流逝着历史智慧的文物,让人惊叹不已。
D.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将“提高”改为“增强”)
B.隐形战机歼?20入列,首艘国产航母海试成功,不仅让中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还让世界瞩目和惊艳。(将“还”改为“也”)
C.“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人次以上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删去“以上”)
D.就中国军机飞入韩国所谓的“航空识别区”一事,韩方无理要求中方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将“不再”改为“再次”)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依据传说推测大约有五六千年,有确切文字记录的历史至少有3300年。据统计,现在我国使用的姓氏有4000多个(这不包括少数民族多字姓氏),而历史上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已经超过了23000个。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2分)
(2)以下是根据郑氏名人郑成功、郑和的事迹所作的姓氏对联,请你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2分)
帆往 南征 下西洋 收宝岛 北战 船来
二、阅读(46分)
(一)(15分)
含泪奔跑的少年
①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②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③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④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残疾人。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⑤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⑥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在招呼人刷鞋时,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通通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⑦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⑧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他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⑨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⑩“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明天来吧。”
?“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母亲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了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时文选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写道“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城管巡查”导致母亲腿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做了铺垫。
C.第⑦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的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
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
7.请品读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句,分析其内涵。(4分)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8.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
9.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两处具体分析。(4分)
(二)(15分)
夏津,有片古桑林
梁 衡
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
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音编”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
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因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葚,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葚,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采桑的美丽诗句。
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教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葚,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葚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葚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
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有改动)
10.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3分)
11.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2.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3.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4分)
(三)(16分)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yīn)氲(yūn),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4.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3分)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忧心
(1)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2)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3)
15.品读文章第⑧段,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16.第?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3分)
17.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对李东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3分)
18.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3分)
三、作文(50分)
19.模仿《灯笼》一文的写法,写一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不少于500字。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3题。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
1.选段中的“他们”被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题目“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星”象征 。(2分)
2.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的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4分)
3.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的前行。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说说对你未来人生之路的启示。(4分)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教师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得分: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2分)
(2)西部有大美。罗布淖尔戈壁浩瀚无边,荒凉苍茫,夕阳像勒勒车的轮子,灿烂热烈,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壮美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2分)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1分)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1分)
(5)请把崔颢的《黄鹤楼》默写完整。(4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心中不免chànɡ wǎnɡ( 怅惘 )。
(2)他的这篇短文十分朴素,却如黄钟大吕,zhèn hàn( 震撼 )人心。
(3)只听这琵琶声越来越弱,突然石破天惊来个平地拔起,jiá rán ér zhǐ( 戛然而止 )。
(4)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tàn wéi ɡuān zhǐ( 叹为观止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我们阅读经典,就是要学会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领悟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
B.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为主题的诗,那片伫立千年的芦苇,见证了远古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C.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在博物馆里,处处是珍品,步步是文化,那些流逝着历史智慧的文物,让人惊叹不已。
D.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将“提高”改为“增强”)
B.隐形战机歼?20入列,首艘国产航母海试成功,不仅让中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还让世界瞩目和惊艳。(将“还”改为“也”)
C.“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人次以上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删去“以上”)
D.就中国军机飞入韩国所谓的“航空识别区”一事,韩方无理要求中方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将“不再”改为“再次”)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依据传说推测大约有五六千年,有确切文字记录的历史至少有3300年。据统计,现在我国使用的姓氏有4000多个(这不包括少数民族多字姓氏),而历史上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已经超过了23000个。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2分)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使用的姓氏也非常多。
(2)以下是根据郑氏名人郑成功、郑和的事迹所作的姓氏对联,请你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2分)
帆往 南征 下西洋 收宝岛 北战 船来
北战南征(南征北战)收宝岛船来帆往下西洋
二、阅读(46分)
(一)(15分)
含泪奔跑的少年
①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②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③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④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残疾人。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⑤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⑥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在招呼人刷鞋时,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通通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⑦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⑧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他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⑨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⑩“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明天来吧。”
?“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母亲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了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时文选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小说开篇写道“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城管巡查”导致母亲腿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做了铺垫。
C.第⑦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的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
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
7.请品读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句,分析其内涵。(4分)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写出了少年初到县城的不适应,他感到燥热、陌生、恐惧。“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表现了少年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8.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
爱护子女;目标远大,意志坚定;勇于担当;自立自强;忍辱负重,吃苦耐劳。
9.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两处具体分析。(4分)
①母亲让少年感到温暖。母亲虽然身患重疾,但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求学,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省城谋生。家庭变故、生活窘迫困顿、高强度劳动、突遭烧伤……母亲毫不退缩,她顽强坚韧,最终帮助儿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无声的母爱是少年一生珍视的温暖。②药店店主让少年感到温暖。少年极度尴尬、无助之时,好心店主的善言善行,既解了少年的燃眉之急,又让他心生暖意,感受到了人生的希望。③“好心的路人”让少年感到温暖。路人的挺身而出,既解救了母亲,又让母亲、儿子在极端痛苦无助时得到了一丝安慰。
(二)(15分)
夏津,有片古桑林
梁 衡
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
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音编”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
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因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葚,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葚,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采桑的美丽诗句。
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教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葚,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葚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葚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
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有改动)
10.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3分)
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的介绍。
11.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列数字。“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古桑数量之多说明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
12.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不能。“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就过于绝对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4分)
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三)(16分)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yīn)氲(yūn),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4.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3分)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忧心
(1)李东给“我”送糖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2)惭愧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3)赞赏
15.品读文章第⑧段,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示例: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难以平静的心情,为引出“我”对李东关心这一情节做了铺垫。
16.第?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3分)
这句话一语双关,表面上说的是水杯里的热气在升腾向上,实质上指李东正在发生变化,暗示他也在不断地成长进步。
17.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对李东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3分)
示例:从李东给“我”送泡泡糖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李东是一个懂得关心他人、尊重师长的好学生。
18.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3分)
示例:能。以比喻的修辞作为标题,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增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作文(50分)
19.模仿《灯笼》一文的写法,写一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不少于500字。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3题。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
1.选段中的“他们”被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红小鬼”,题目“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2分)
2.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的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4分)
红军战士们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红军就是勇者;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勇气的力量,我们从小就要有志气,有信心,树立远大的目标,即使遇到重重困难,也要敢于迎难而上,做生活的勇者。
3.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的前行。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说说对你未来人生之路的启示。(4分)
示例: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后来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启示我们不能辜负战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