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叙事诗——《石壕吏》,看看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新课导入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了解作者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难点)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杜甫,字
,
代伟大的
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
”。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世称“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著有《
》
忆一忆
杜甫,字
子美
,唐
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诗史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
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杜工部
”,著有《
杜工部集集》
忆一忆一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创作背景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交代了主要的写作对象。
文题解读
叙事诗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并序)》《长恨歌》《琵琶行(并序)》等。
知识链接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画出难懂的句子,与同桌交流,
然后举手发问。?
2.准备复述故事。
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齐读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复述故事:
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
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走进石壕村——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诗人对老妇一家是(
)的
诗人对战争是(
)的
凶恶、蛮横
可怜
残酷
同情
憎恶
归纳小结
想一想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四个人,四件事。
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表现差吏的冷酷,暗示战事紧张。
想一想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写老妇诉说遭遇,并以老迈之身应征。
作者独与老翁告别的情景。
文章结构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
②孙方乳,媳无裙;
③翁逾墙,妇夜往。
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诗的总纲,“捉人”二字为诗眼。
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想一想
4.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
听妇前致词
想一想
5.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想一想
6.从老妇说了“三男邺城戍”之后,然后又说到“室中……裙”,你能想象到什么?
7.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哪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
①战争惨烈,牺牲巨大
②家境困难,恳请开恩
③自请服役,尽早动身
8.“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写出了什么?
战争的残酷
9.“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含蓄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年丧子之苦
贫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
老妇有三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战争惨烈
“出入无完裙”
生活之贫困、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百姓受害之重
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夜里有差役捉人。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试补出吏的逼问
观吏之怒
石壕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交出来!快交出来!
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暗
明
吏:
妇:
小结
品读揣摩,要求请找出诗中耐人寻味的字词揣摩其深层含义。请你作出圈点批注,谈谈你的发现。
示例?:(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品读揣摩,要求请找出诗中耐人寻味的字词揣摩其深层含义。请你作出圈点批注,谈谈你的发现。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主旨探究
1.虚实相间,构思奇巧
诗歌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只用“吏呼一何怒!”点出其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而明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诗中“暮投石壕村”“听妇前致词”的“我”,是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见证人、旁听者,是诗歌叙事的线索,“我”的出现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
写作特色
2.用语精练,感情深沉
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句句叙事,无抒情议论语,而将深沉的感情融于具体的形象中。诗歌简洁洗练,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如“老翁逾墙走”一句,透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再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惨况。
写作特色
你从这三首诗歌的学习里,感受到杜甫思想及诗歌风格的发展变化了吗?
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远大的报负,感情热烈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但是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感情沉郁忧愤,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对国对民的关注。
石壕吏
故事开端——有吏夜捉人
发展高潮——听妇前致词
同情人民
故事结局——独与老翁别
三子亡二子
有孙母未去
请从吏夜归
课堂小结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拓展延伸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
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
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
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