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5张PPT)+ 导学案+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5张PPT)+ 导学案+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0 13:06:23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新知导入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北魏
西魏
东魏
北周
北齐




北朝
南朝


西


西

新知讲解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北朝
(北周)
南朝
(陈)
隋朝
(581年 杨坚 长安)
南朝
(陈)
隋朝
(589年统一全国)
依据地图与同学的交流,用图示法展示隋朝建立到统一的过程。


建立:581年
统一:589年
新知讲解
BC221
公元元年
581
隋朝
25
三国两晋南北朝
BC202
220
隋朝统一全国
589
政权分立
国家分裂
秦朝建立
西汉
东汉
分析理解:
隋文帝采取措施带来的影响:
1.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新知讲解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新知讲解
含嘉仓
隋氏西京太仓、东都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
——(唐)杜佑《通典》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新知讲解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
隋文帝初一统天下,就实现了两汉初年高、惠、文、景三代四帝六十年休养生息才达到的目标,文帝的遗产则足够以后五六十年的政务开支。——钱穆《国史大纲》
合作交流:
依据表格、史料和教材,说说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含嘉仓
隋氏西京太仓、东都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
——(唐)杜佑《通典》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隋朝
新知讲解
观点:隋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朝代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想一想:隋朝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隋朝
新知讲解
发展经济
编订户籍
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行政效率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隋朝
开皇之治
新知讲解
隋炀帝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涿郡
北京



余杭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杭州
思考:
根据视频结合课本,说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褒贬不一的隋大运河
新知讲解
运河名称
通航时间
全长
苏伊士运河
1869年
190.25公里
巴拿马运河
1914年
81.3公里
隋朝大运河
2700公里
610年
隋朝大运河与世界著名运河的比较
地位: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褒贬不一的隋大运河
新知讲解
中国大运河(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大运河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现实见证,是保存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文化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
褒贬不一的隋大运河
新知讲解
褒贬不一的隋大运河
积极: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局限性: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评价大运河开通带来的影响。
新知讲解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220
581
618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材料二: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
阅读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教材,说明这是什么制度,并进行评价。
九品中正制;初期贯彻“唯才是举”方针,选拔了不少人才,后期中正官以门第为品评标准,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新知讲解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220
581
618
观看视频,说明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中小地主阶层的崛起要求打破士族对政治的垄断;
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
新知讲解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结合材料与教材,分析科举制的意义
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一: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凭出身做官的机会)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新知讲解
隋朝的灭亡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
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黑格尔
新知讲解
隋朝的灭亡
分析以下材料,概括隋朝灭亡原因是什么?
605年-606年
建成东都洛阳
每月用工约200万人
605年-610年
开凿大运河
先后征夫约300万人
607年-608年
东修长城
先后征夫约120万人
608年-609年
亲征攻灭吐谷浑,重启丝绸之路
隋军“冻死过半”
612年-614年
三次亲征高丽
三次出兵共计约300万人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唐)吴兢《贞观政要》
隋炀帝奢侈无度,好大喜功,纵情享乐,残暴统治
新知讲解
隋朝的灭亡
结合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
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
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摘自网络
备受争议的隋炀帝
新知讲解
BC221
秦朝建立
618
隋朝灭亡
220
东汉灭亡
581
隋朝建立
秦朝灭亡
BC207
38年
14年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25
西汉灭亡
根据所学,比较秦朝和隋朝的异同点。
对比分析:
隋朝的灭亡
板书设计
隋朝的统
一与灭亡
大运河
的开通
科举制的创立
隋朝的
灭亡
公元581年
公元605年
公元618年
-----
时间
人物
都城
标志
意义
目的
时间
概况
意义
原因
概况
标志
影响
原因
时间
标志
当堂训练
A
A
1.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2
700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
2.
7.
隋统一的历史条件是(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当堂训练
3.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好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这种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从世家豪族且具有真才实学的子弟中选拔官员
B.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加强皇权
C.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
D.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D
B
4.下列属于隋炀帝暴政的是(  )
①长期对高丽用兵 ②四处巡游 ③大肆营建东都洛阳 
④修建长城 ⑤修筑驰道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导学案
【学教目标】
1.
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取士制度的开创等;
2.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理解隋朝初年的经济繁荣和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一、自主学习:初读教材、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隋朝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统一时间
统一意义
亡国之君
灭亡标志
发展措施
发展表现
大运河
开通目的
概况
三点
历史地位
四段
历史影响
五河
科举制
设立背景
雏形出现
设立标志
选官标准
选官方法
历史作用
见精讲点拨
隋的灭亡
根本原因
相关典故
二、课堂探究题
探究一:根据教材及材料完成下列探究内容。
材料一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隋文帝初一统天下,就实现了两汉初年高、惠、文、景三代四帝六十年休养生息才达到的目标,文帝的遗产则足够以后五六十年的政务开支。——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材料四
隋氏西京太仓、东都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
——(唐)杜佑《通典》
(1)
补充完成表格的结论部分。
(2)
依据表格、史料和教材,说说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探究二: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评价大运河开通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探究三:结合材料与教材,分析科举制的意义
材料一: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三、练习巩固
1.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2.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

A.赵州桥
B.长城
C.丝绸之路
D.大运河
3.
与下列提示信息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4.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5.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6.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的人工水道(右图)。这一伟大工程(

A.中心是①——长安
B.最南端到达②——今天的扬州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7.
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A.隋文帝灭掉陈朝
B.隋朝创立科举制
C.隋朝统一度量衡
D.隋朝开通大运河
8.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9.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了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实现了南水北调
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汴渠),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粱之东引汴水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舳舮(zhú

指首尾衔接的船只)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依据材料,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利与弊。
参考答案:
1、
自主学习
隋朝
建立者
隋文帝杨坚
建立时间
581年
都城
长安
统一时间
589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趋势
亡国之君
隋炀帝杨广
灭亡标志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发展措施
编订户籍、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开通大运河
发展表现
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增加、垦田扩大、粮仓丰实、国力强盛等
大运河
开通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概况
三点
涿郡,洛阳,余杭
历史地位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历史影响
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五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科举制
设立背景
世家大族垄断选官途径
雏形出现
隋文帝初创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设立标志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选官标准
学识才能
选官方法
考试选拔
历史作用
见精讲点拨
隋的灭亡
根本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
相关典故
福手福足、罄竹难书
二、探究一:(1)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2)使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探究二:积极: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局限性: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探究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凭出身做官的机会);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三、练习巩固
1.C
2.D
3.C
4.C
5.A
6.D
7.A
8.B
9.C
10.
利:贯通了不同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泽被后世等。
弊:劳民伤财,激化社会矛盾。
近代科学的创始人
现代科学之父
有力证明了新天文学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