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导言
有人说: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大事件,几乎都同广东有关。为了反抗封建压迫和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无数广东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动人寰、转乾坤的悲壮史剧。太平天国的将士就是这些仁人志士中的杰出代表。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规模宏大、波澜壮阔,为什么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什么因素葬送了大好的革命形势?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 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
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3)自然灾害严重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5)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组织基础)
历史背景
一、兴起
金田起义(1851年)
标志: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的激化
金田村
2、政权建设:《天朝田亩制度》
(1)
内容
(2)性质:
(3)没能真正
实行的原因:
(4)评价
①客观:没有
安定环境保证
②主观:空想,
无法实施。
二、发展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制,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绝对的平均分配
C、建立“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1、太平天国胜利进军
2、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
三、全盛
1、军事上的全盛(北伐、西征)
第一,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
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
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成为几千
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
纲纪(纲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
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1854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
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
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
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
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此外,加上当时的战
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第三,落后性: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
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
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结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隐含着危机。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
一、兴起
二、发展
三、全盛
天京变乱(太平天国运动
由盛转衰)
五、失败
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失败原因
主观
客观:
教训:
四、衰落
重建领导核心,颁布
《资政新篇》
清政府的镇压
1.失败的原因
主观方面: 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革命纲领不科学、策略错误、天京变乱等: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2.启示
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需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领导。
思考:联系史实,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合作探究:
同中国古代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㈡原因:
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⑵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
㈠特点:
⑴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太平天国形势发展示意图
开始:1851,金田起义
1853,定都天京、北伐
全盛:1856,西征、东征
盛衰转变:1856年的天京变乱
1859年,《资政新篇》
失败:1864年,天京失陷
前后14年
金田
永安
长沙
武昌
南昌
九江
天津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京陷落
北伐西征
天京变乱
后期防御战
二、天国兴衰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在反封同时,又担负反侵略的任务
3)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
性质:
思考:
你如何评价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三、天国的施政纲领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内容 ①平分土地②圣库制度③建立理想天国 ①政治法制选举②经济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文化主张学西④外交独立平等
评价 ①强烈革命性:反封结晶②强烈空想性:违背社会规律③本质落后:小农理想 ①革命性:否定封建制度②先进性:第一份资本主义近代化方案③空想性:超越具体历史条件
结果 未能真正落实 未能真正落实
联系 两者在反封方面具体一致性,但出发点不同
区别 两种主张和实质相反;前者违背社会规律,后者符合历史方向
太平天国玉玺
永安整顿建制内容 永安封王表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1852年创建湘军,1854年始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派李鸿章、左宗棠分两路,他居一方指挥,分三路围攻天京,1864年7月陷天京,太平天国亡。后从事洋务运动,举办军事工业。1870年任直隶总督。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1865年署两江总督。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长期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他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开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用海关税购军火、军舰,建立北洋水师。对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包括《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
太平军与清军作战
太平军与英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