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教学课件: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葛.ppt1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教学课件: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葛.ppt1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0 19:2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形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观察下面的图片,说说它们反映“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了哪些破坏?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则的破坏
1文革的原因:历史根源: “左”倾错误,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其它原因:
(1)、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
(2)、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
2、文革的破坏
吴 晗 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熊十力 国学大师 1968.5.24 绝食身亡
傅雷,著名翻译家 1966.9.3 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被红卫兵查封的民宅
(1)人民的生命财产权遭到践踏
以上海一月“全面夺权”为开端,经过20个月,到1968年9月,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中央成立了集政军司法诸权于一身的中央文革小组,由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康生等出任组长。
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革命委员会的建立带来了什么?
(2)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1966年8月,北京一个红卫兵组织宣布解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1966年以后的八年时间内,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再也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当然也就谈不上行使其权利。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彻底瘫痪。
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他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但还是戴上“叛徒、内奸,工贼”的帽子,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被折磨而死。
案例分析

(4)宪法和法律遭到破坏
黑龙江省委书记处的书记集体被批斗
(5)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3、文革的影响:
“文革”是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1966年11月间北师大的红卫兵,南下山东曲阜砸孔庙,孔子墓被挖平,毁坏文物6000余件,砸烂历代石碑1000余块,烧毁古书1700余册,字画900余轴。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当我们的工人和学生上街游行和“革命”时,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其黄金发展时代。
综上全面认识文革的危害(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考虑)
4、“文革”的实质
是一场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 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如果被采访的是你,你如何回答记者提问。
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粉碎“四人帮”
叶剑英元帅
“文革结束”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伟大的转折
“新时期”从什么时候开始?确立了怎样的指导思想?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立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首要环节: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3、基础措施:政治体制改革
4、中心措施:法制建设
全国人大通过法律情况
时 间 制订/修改法律
第五届 1978-1982 18部
第六届 1983-1987 7部
第七届 1988-1992 13部
第八届 1993-1997 10部
到1995年底,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共制定了280多部法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领域。
①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②“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依法治国就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语)
法制 法治
第一条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③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
拨乱反正
制度建设
法律建设
依法治国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三、基层民主选举
1.基层民主选举的地位
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中国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民主政治最大的火花。”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委会、居委会的干部有居民或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均为三年。
根本变化:由任命到选举
2、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确立
3、基层民主选举积极作用
村民自治不断扩展,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①十年来,我国90多万个村委会都建立起以村委会选举为特征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深入人心。②据报道,1998年11月,某行政村村民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本村在进行换届选举过程中,存在着没有选民证、没有选票而且是等额选举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③经有关部门查证属实,随即宣布选举无效。经重新选举,村民选出了大家拥戴的村委会。
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1.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行为。
2.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增强,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有关部门依法行使权力,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做到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挫折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法律化、制度化)
——成就
基层民主选举(基础环节)
——成就
社会主义
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