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教学课件: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教学课件: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9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0 19:2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温故知新
1、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什么样的政治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对峙格局。
2、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主要因素有哪些?
欧共体的成立,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资料回放:蜗行般的苏联经济改革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其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也越来越暴露出来。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苏联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他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由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真正提高。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资料回放:在低谷中徘徊的苏联经济
1986年—1988年,苏联经济不仅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你认为造成苏联经济改革困难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再现:苏联政治改革的迷航
1987年,戈尔巴乔夫应美国出版商的请求,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全面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取消苏共领导,将改革引上了歧途在书中,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将抽象的“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凌驾于阶级利益之上,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区别。
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最终以失败告终?
资料回放:风云变幻的东欧政局
团结工会上台
柏林墙的开放
罗马尼亚政局的剧变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背景 、内部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原因:20世纪80年代,苏联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困境;
2)内容:
①经济(“自由化”):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②政治(“多元化”):
A.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③外交(“新思维”):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寻求缓和。
3)影响:国内政局失控,民族纷争迭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外部背景: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崩溃。
1)政治:东欧剧变,德国实现统一;
2)经济:经互会的解散;
3)军事:华约组织的解散。
资料回放: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
“8·19事件
“独联体”的成立
红场易旗
归纳整理: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
2.过程:
1)“8·19”事件(1991.8.19-21);
2)独联体的建立(1991.12);
3)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
(1991.12.26)。
3.影响: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内部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发散思维:苏东剧变的原因和实质
情感体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从苏东剧变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
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独立自主,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海湾战争
美国空袭南联盟
波黑战争
9·11事件
资料回放:在战火中喘息
二、缓和与动荡并存
两大集团的对峙结束,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缓和。
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1)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2)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界格局
1)打破了原来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下的社会矛盾逐渐暴露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
3)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威胁世界和平。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国际形势
形成因素
特点
资料回放:国际舞台上的“五朵金花”
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地位相对衰落。
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日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全力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
俄罗斯积极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特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影响:(1)有利于抑制有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格局多极化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的支持,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总结: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国际形势:总体缓和,局部动荡
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德国统一
经互会解散
华约解散
情感体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
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迎来了可贵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情感体验:两极格局的结束对中国的影响
1.机遇:
1)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提到提高。
2.挑战:
1)面临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2)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3)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
3.对策: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积极参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
课 堂 训 练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 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 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2.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 B. 69年 C. 73年 D.74年
3.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的直接后果是
A. 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 使苏联党内斗争日趋尖锐
C. 导致苏联经济大滑坡
D. 使苏联民族分裂愈演愈烈
D
B
A
4.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3年,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A. 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B. 美国是反恐怖主义的领导国家
C. 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美国积极推动政治经济的全球化
5.导致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A. 长期严重的经济困难得不到解决
B. 国家领导人实行政治多元化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D. 国内反对派势力迅速壮大
6.当前,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A. 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 B. 推进全球一体化
C. 实现地区集团化目标 D.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
A
D
作业
1、阐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体经过。
2、阐述中国如何对待台湾问题。
3、阐述二战后至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