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9 鱼我所欲也 讲练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9 鱼我所欲也 讲练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22:4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人教版
9 鱼我所欲也
1.我国的书法艺术瑰丽而多彩,涌现了很多的书法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请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gǒu



dān



xiè
同时占有(同时得到)
讨厌,憎恶
假如,假使
丧失
助词,用作后缀
益处,好处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辟”同“避”,躲避。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辩”同“辨”,辨别。
同“欤”,语气词
给予


这种
这种做法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却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这对日常饮食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第一段中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道理。
C.全文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性。
D
7.用原文语句填空。
(1)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A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10.这篇文章论证了什么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_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11.本文涉及的一个重要话题是“选择”,在“鱼”和“熊掌”之间如何选择,在“生”和“义”之间如何选择。面临选择时,你会怎么做?结合文章的观点以及下面的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在学习之路上对“勤奋”与“懒惰”的选择。(不少于100字)
材料一: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越是“能人”,越不敢犯懒;犯懒,是笨伯的特权。
材料二:你今天所偷的懒,都是为明天挖的坑。
示例:世界上没有笨人,只有懒人。懒与勤,把人分为了两种,一种是不断进取的勤奋之人,一种是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的懒惰之人。俗话说:笨鸟先飞。我认为能知道先飞的绝不是笨鸟,而是勤奋聪明的鸟。作为学生,我们要做勤奋的人,努力奋进,不为明天“挖坑”。
(二)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①黔敖:人名。②袂(mèi):袖子。③屦(jù):麻鞋。
给……吃
道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黔敖左手端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
(2)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人家叫喊着让你吃,当然可以走掉;人家道歉了,就可以吃。
14.请你结合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简述对这个故事所含道理的认识。
示例:《鱼我所欲也》中谈到“舍生而取义”,“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所取之“义”即一种做人的尊严和骨气,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气节比生命更为珍贵。
15.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扶助别人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否则即便是做善事也不会被接受,甚至有可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参考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等待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说道:“喂!来吃吧!”
那个饥民抬起眼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给予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人家叫喊着让你吃,当然可以走掉;人家道歉了,就可以吃。”
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
合乎正义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之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史记·屈原列传》)
②“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宋史·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
示例一:坚持真理、忠君爱国、大公无私。
示例二:洁身自好、共赴国难、清正廉洁。
(3)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他的事迹。(150字左右)
示例: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苏武牧羊: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但遭其拒绝。后来匈奴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匈奴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仍不改其志。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直到公元前81年,方获释回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