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人教版
24 诗词曲五首
1.中国书法历经演变产生了不同的字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请赏读右面的书法作品,说出其字体,并用楷体将画线句书写在田字格内。
字体:_______
行书
C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B.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A
B
5.下列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八月即开始下雪了。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这几句词,在一问一答间表达了词人无奈、伤感、抑郁的情感。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紧相连,抒写了有家难回的悲哀。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几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聚”“怒”二字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了出来。
C
6.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中庭生旅谷,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风掣红旗冻不翻。
(3)__________________?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十五从军征》中与《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井上生旅葵
纷纷暮雪下辕门
天下英雄谁敌手
身世浮沉雨打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6)边塞风光,独特壮观。岑参歌咏白雪,再现了边塞“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雪压冬林的景象。
(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直接刻画少年孙权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过零丁洋》一诗表现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作者途经潼关、遥望旧朝故都长安时无限伤感的原因。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一)
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7~8题。
7.这首诗是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情感变化来布局谋篇。请说一说老兵的经历及情感变化。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__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选取了“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等一系列意象,其特点是: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B.“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少年从军之久。
C.“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写出了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将哀景推向极致,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D.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0多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少年的同情。
D
(二)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9~10题。
9.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
10.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①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④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三)
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11~12题。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C
1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四)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13~14题。
13.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14.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妙在哪里?
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的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以死报国、为国捐躯)
(五)
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15题。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川的状美,赋予自然风光以强烈的情感。
C.“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的清醒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的愤慨和深切同情。
B
(六)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释】①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16.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BC
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17.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七)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词略)
【乙】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8.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乡子》的上阕,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南乡子》的下阕,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清平乐》的上阕,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清平乐》的下阕,“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D
19.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做简要分析。
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20.建国七十周年来临之际,学校准备举办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经典诗词”朗诵会
(1)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的朗诵选配一支背景曲,根据下列名曲的曲风、旋律或节奏介绍,选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
①《平沙落雁》,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
②《十里埋伏》,曲风凄冷悲壮,激昂慷慨。
③《春江花月夜》,曲风委婉质朴,旋律流畅。
④《阳春白雪》,旋律清新明快,节奏活泼。
⑤《渔樵互答》,旋律悠然恬静,节奏轻快。
②
“为国奋斗”演讲会
(2)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撰写串场词。
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
1
《我的中国梦》
1801班肖非
2
《奋斗的青春》
1802班季强
示例:感谢肖非为大家带来的《我的中国梦》,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这个梦想需要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去奋斗,奋斗的青春是美好的,奋斗的青春是幸福的,下面请听1802班李强的演讲《奋斗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