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诗经》二首 训练提升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诗经》二首 训练提升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9 08:5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诗经》二首
名 师 点 睛
1.巩固本课重点字词,掌握字音字形,提升诗词原句默写的正确率。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把握两首诗的内容。
3.结合以景传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写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知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提升诗歌赏析能力。
4.感受古诗优美的节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以练助学
基础达标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共105篇,用于宴会典礼,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飨。“颂”是统治阶级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2.《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指直陈其事;比,指借物譬喻,即打比方;兴,指托物起兴。“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合在一起称为《诗经》“六义”。
3.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歌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起来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关雎》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蒹葭》通过对萧瑟、凄清的晚秋景象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基 础 巩 固
D 
     
       
  
  
    
     
     
    
 
    
  
     

3.下列说法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右芼之”中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中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中的“友”是“朋友”的意思。
D.“钟鼓乐之”中的“乐”是“使……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C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在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C.《诗经》中的诗最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颂”是宫廷宗庙祭祀乐歌。
D.《诗经》中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借物譬喻,比是直陈其事,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A 

5.默写。
(1)(江苏苏州中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川乐山中考)参差荇菜,____________。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湖南湘潭中考)蒹葭苍苍,____________。
(5)(湖南娄底中考)蒹葭萋萋,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
(6)(福建中考)蒹葭采采,____________。
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白露未已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8)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
(9)(山东东营中考)《关睢》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10)《蒹葭》中最能体现全诗主旨且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宛在水中沚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课 内 阅 读
1.阅读《关雎》,回答问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中以荇菜的流动不定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B.“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几句反复使用,以重章叠唱的方式表现女子采摘荇菜的优美姿态,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拓展提升
能力达标
D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君子”想象中的热恋时光和举行婚礼的热闹场景,展示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2)(陕西中考)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3)(广西百色中考)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了“兴”的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2.阅读《蒹葭》,回答问题。
(1)(贵州安顺中考)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晨光图。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兴”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环境。
C.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D.古诗中,“水”这一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 


(3)(贵州安顺中考)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拓 展 阅 读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君子于役①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③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④?
鸡栖于桀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⑥。
君子于役,苟⑦无饥渴!
【注释】①选自《诗经·王风》。②埘(shí):在墙上挖洞做成的鸡舍。③如之何:如何。④佸(huó):相会。⑤桀(jié):鸡栖的木架。⑥括:来到。⑦苟:大概,也许。


(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百姓家庭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思妇孤寂、焦虑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起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点明了君子在远方长期服役,不知何时回归的现实状况,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这两句运用了“赋”的手法,而不是“兴”。
C.这首诗不缀色彩,勾画出一幅典型的乡村田园晚归图,内容上充满了浓烈的乡土气息、生活气息,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D.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不仅使整首诗结构更加严谨,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使诗歌蕴含的感情更显深挚。
B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归:出嫁。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出自《________》,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____的形式。
(2)请从运用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
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诗经 
重章叠句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采 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下列对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轻柔的柳丝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B 

(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运用了《诗经》中常见的“起兴”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A 
综 合 运 用
6.(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龙华中学语文组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你是参赛选手。这次活动有三道竞赛题,设置两个奖项。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近体诗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绝句 
律诗 


(2)认真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根据要求答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①下面四项对诗歌的评价,哪一项与诗人的想法相距甚远? (  )
A.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B.第二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花的数量之多。“压枝低”,形象地描绘了花儿密密层层,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C.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是说花枝上彩蝶蹁跹起舞,这才是最动人的景致。如果没有彩蝶起舞,花也就没有什么看头。
D.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表面上好像完全在描写娇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其实,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是在表现黄四娘家花的美丽与魅力。
C 

②你认为诗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能够表现出黄四娘家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浓密、艳丽与香气扑鼻,表现了诗人对花的喜爱,以及闲散、快乐的心情。
(3)下面是拆乱了的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一副对联,请你运用学过的对联知识,重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传统 的 精华 学习 里 经典 继承 之 中 国学
学习国学里的经典 继承传统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