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9 09: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曹刿论战
新课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新课导入
淝水之战
长勺之战
走近作品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背景资料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了公子纠。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
字词梳理
曹刿( ) 又何间焉( )
鄙( ) 辙乱( )
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 ) 小惠未遍( )
旗靡( )
ɡuì
jiàn

zhé


shì

biàn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想要
选取

放弃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鲁庄公十年
军队
攻打
同乡的人
指当权者
参与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凭、靠
译文:于是进宫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指安身

独自享有
回答
遍及、普遍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虚夸,夸大
实情
译文: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要根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使信服
赐福,保佑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指诉讼事件
明察
这里指诚心
译文: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凭借
跟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乘坐
击鼓进军
大败
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了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车轮碾出的痕迹
车前的横木
副词,就,于是
追赶,追击
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向下查看了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驱车追赶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已经
战胜
原因,缘故
鼓起
第二次
穷尽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译文: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敌方士气穷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揣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精读细研
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
问战
参战
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战争的时间
交战的双方
战争的性质
十年春
齐国、鲁国
齐师伐我
精读细研
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曹刿的什么精神?
精神
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原因
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被迫迎战,曹刿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精读细研
鲁庄公认为可以和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D27102A9-8310-4765-A935-A1911B00CA55}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鲁庄公
曹刿
精读细研
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不足以赢得战争。只有民心向背、取信于民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评价说“可以一战。”这是为什么呢?
精读细研
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
将鼓
对比
表现曹刿机敏、持重
未可
鲁庄公
将驰
曹刿
未可
精读细研
在第二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在士气“彼竭我盈”的时候,发起进攻,一举溃敌。
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精读细研
“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既克”而不知“其故”,突出了鲁庄公的“鄙”、不懂军事,引出下文曹刿的论述。
承上启下
精读细研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
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表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疑难探究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士气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急着追击,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这些均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时机
疑难探究
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远谋
有远见卓识,充分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因而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政治上
军事上
机敏持重,知“士气盈竭”,善于把握战机,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疑难探究
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寄希望于施行的“小惠”和神灵的保佑
见识短浅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
轻率
接见曹刿,回答“三问”
作战时听取曹刿的意见
礼贤下士
知人善用
战后询问取胜原因
谦虚好学
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
疑难探究
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之典范。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本文通过写弱鲁战胜强齐的过程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主旨归纳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进而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论战”部分(第1、3段)写得详细,作战部分(第2段)写得简略。“论战”部分紧扣一个“论”字,详写曹刿战前取信于民的言论和战后对胜利经验的总结,反映了曹刿的“远谋”。作战部分重点写曹刿的两个“未可”与“可矣”的英明决断,突出了他在战场上的“远谋”。同时,作战部分的叙述也为第3段的“论战”做了铺垫,第3段的“论战”就是根据两个“未可”与“可矣”展开的。其他内容,如君臣相见之礼、战前布置、战场具体情况、战争取胜的具体过程等都一字未提,因为这些与“论战”和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或关系不大。
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具体的作战过程时一笔带过,而详写曹刿的战前言论和战后论战。我从中明白了一个写作技巧: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
写作特色
2.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本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乃“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劝阻,说“未可”,直到抓住有利战机才言“可矣”;在战后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就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了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说明曹刿既有政治远见,又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