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谈 读 书
新课导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你们知道哪些与书有关的名言名句呢?
走近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作家、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随笔》《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其《随笔》中多为短小议论文,论述广泛,见解独到,给人启迪。
培根被弹劾成为平民之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学问中。他使用随笔这一体裁,讲述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想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其中《谈读书》犹如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劝学名篇。
背景资料
字词梳理
yí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zhì
cī
怡情( ) 统筹( ) 藻饰( )
狡黠( ) 诘难( ) 要诀( )
蒸馏( ) 滞碍( )
吹毛求疵( )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语词。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滞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是读书的正确目的。
从“书有可浅尝者”到“味同嚼蜡矣”是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束是读书的价值: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才智上的各种缺陷。
文中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费时过多
文采藻饰太盛
全凭条文断事
惰
矫
迂腐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比喻论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的观点。之后论证经验的作用——以经验衡量读书所学,则可避免“大而无当”“学究故态”。
对比论证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用“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读书时,几种错误的方法是什么?
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三个“不可……”构成排比句式,强调读书时应纠正的态度——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局限于文字,应该“推敲细思”,增强了语势。
对不同的书,作者主张怎样阅读?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选读
浏览
精读
摘要
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容易丧失精华,使读者的乐趣减少。
比喻论证
本文在阐发读书的价值时,为什么提起“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本文是一篇随笔,内容和形式比较自由。这里在论述“读书”主线之外,论及讨论、作文的价值所在,既使文章内容充实,又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
说一说,读书的价值都有哪些?
“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塑造人的性格
弥补才智上的缺陷
疑难探究
怎样理解“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这句话实际上告诉人们读书要有正确的心态。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是怡情、傅彩、长才,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书中学到知识,而不要用挑剔、批评的眼光去读书;但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完全丧失自我,书本中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我们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不要轻易盲从。
疑难探究
《谈读书》是一篇随笔,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从写法上看,文章是如何说理的?
(1)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疑难探究
(2)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让人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3)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倾向。
本文精辟地论述了有关“读书”的种种看法,包括读书的正确目的、态度方法、价值等,对引导读者多多读书,学会用书,通过读书来完善自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主旨归纳
本文笔法灵活,说理方法多样,语言生动。
(1)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写作特色
(2)运用了排比说理的方法。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样写,不仅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有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正面说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写作特色
不求甚解
新课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对“不求甚解”有什么新解。
走近作者
马南邨(1912—1966),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背景资料
字词梳理
shèn
不求甚解( ) 狂妄自大( )
咬文嚼字( ) 王粲( )
豁然贯通( ) 死抠( )
wànɡ
jiáo
càn
huò
kōu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
因小失大:
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狂妄自大:
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读书有好处。
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总结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要虚心,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不读书或不好读书则谈不上“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好读书,就会慢慢了解书中道理。然后,进一步指出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最后,以陶渊明的事例进行证明。
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第二,说明读书的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当然,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可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结果仍然要读懂才行。
第一,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为了论证观点,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有虚心的态度,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指出实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巩固己方观点,使论证更严密。
疑难探究
相同点: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
说说本课的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不同点:(1)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从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2)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3)两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精练华美,如夏日牡丹;《不求甚解》的语言严谨质朴,如秋菊傲傲。
疑难探究
这篇驳论文全面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盲目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批驳。在批驳的过程中,作者阐述了读书要虚心、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等观点,极具指导意义。
主旨归纳
1.于驳论中树立观点。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章全面地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的观点做了批驳,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确主张。
写作特色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1)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如作者用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
(2)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作者以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的著作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写作特色
(3)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两个人不同的读书方法形成正反对比,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强调了读书的要旨在于会意。
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