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感受北京及北方春节的特色,了解当地的风俗。
2.了解课文详写与略写的部分,并在学习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方法。
3.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升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
理清语文的写作顺序,找出课文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分析文章有详有略写作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2.分清内容主次,学习抓住重点来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词,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春节的诗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
二、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复习检查朗读情况。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
朗读并感受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注意儿化音、北京方言)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指名回答。
(相机板书)
时间顺序——腊八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热闹、喜庆……)
三、再读课文,领悟写法
1.读课文,思考上节课的问题:过年时,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重点写的是哪些日子?(除夕、初一、元宵节)三个日子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2.默读课文,交流关键词句。
(1)除夕、初一、元宵节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如何写的?圈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拜年、快乐;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美丽。
(2)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的节日氛围。
从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好”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从关键词“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圈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元宵节还有什么呢?
3.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课文内容详略得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名学生回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课文中细写腊八粥、腊八蒜等食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在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四、拓展阅读,巩固所学
1.拓展阅读《北京的春节》(舒乙)和《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思考:三篇文章都是写春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交流收获。
(1)指名学生交流。(相同点:都写了北方春节的风俗。不同点:老舍先生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舒乙写的是小孩子眼中新时期北京的春节,而刘绍棠回忆的是儿时乡下从腊月初一就开始过年的情景。)
(2)进一步交流详写的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在文中进行批注。集体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师生交流。思考:写本地的春节,你准备写什么?重点写什么?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热闹、喜庆……
详略得当 突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