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透镜和视觉练习题
一、选择题
关于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的使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应该把被观察的物体放在放大镜焦点以内
B.
应该将幻灯片放在幻灯机镜头的焦点以内
C.
应该将幻灯片放在幻灯机镜头的焦点和2倍焦距之间
D.
应将被拍照物体放在照相机镜头的2倍焦距以外
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光学仪器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A.
放大镜
B.
幻灯机
C.
照相机
D.
潜望镜
以下有关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矫正近视眼用凹透镜,主要是利用它对光的会聚作用
B.
要使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更大一些,应让投影片离镜头更近一些
C.
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
放大镜只能成放大的像,不能成缩小的像
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A.
B.
C.
D.
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图所示(P点为二倍焦距点),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市场上出售一种“人参酒”,在酒瓶中浸着一支人参,你看到浸在瓶中的人参是
A.
实物
B.
等大的实像
C.
放大的实像
D.
放大的虚像
如图是用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可登录网页,可查看物品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品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
摄像头可以看做是一个放大镜
C.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D.
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
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图片,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图中的()
A.
B.
C.
D.
同学们在拍集体照时,照相机镜头上正停着一只苍蝇,则拍出来的照片()
A.
会有一只正立、放大的苍蝇
B.
不会出现苍蝇,但有一个大黑点
C.
不会出现苍蝇,但比正常情况下暗一些
D.
会有一只倒立、放大的苍蝇
小红用同一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同一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图成像原理都是光的折射
B.
甲图中成的是虚像,乙图中成的是实像
C.
甲图中的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乙图中的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D.
甲图中书本到凸透镜的距离比乙图中书本到凸透镜的距离小
如图所示,、、、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B.
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
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
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二、填空题
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轴上一点,称为__________点,用字母__________表示。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作用,平行光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将成为发散光线,将发散光线反向延长后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
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一个凸透镜有??????????个焦点,一个凹透镜有??????????个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人的眼睛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像。如图所示实验能说明近视眼的矫正原理,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__透镜,将其置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若拿走眼镜,则应该向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方可在光屏上重新看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近视眼在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填“前方”或“后方”。
小明用爷爷的眼镜正对太阳,把一张纸放在它下方,移动眼镜,在纸上会呈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则爷爷的眼镜是______透镜,该镜还可以使稍远处的窗户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三、分析计算题
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像距v和焦距f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如图所示,物体AB垂直于主光轴放在凸透镜(图中L表示凸透镜)前,O点为光心,F为焦点,P为2倍焦距处。
???????
(1)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所成的像A′B′。
(2)已知凸透镜成等大的像时v=u,证明当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时u=2f。
(3)物理学中用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来表示凸透镜的放大率,即,请你结合公式和投影仪成像时u和v的大小关系,说明投影仪成像时放大率m是大于1还是小于1。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每年6月6日是我国“爱眼日”。小明为探究近视眼的成因,用如图A所示装有牛奶和水混合物的圆底烧瓶当作眼球的玻璃体,在烧瓶前放一凸透镜。
?
(1)实验中烧瓶的后壁相当于眼球的________。
(2)如图B用两束激光射向凸透镜,调整光线使会聚点刚好落在烧瓶后壁上,此时若要验证近视眼的成因,应保持光线不变,把B图中的凸透镜换成一个比它________(填“厚”或“薄”)的,使会聚点落在后壁的左边;若要验证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应在透镜前再放上一个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使会聚点又落回到烧瓶后壁上。
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
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______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生活中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会出现一个____立、______的____像。
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
??????A.凸透镜????????????
?凹透镜
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
(6)若把蜡烛靠近凸透镜移动,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______移动,(填“左”或“右”),当蜡烛移到标尺______cm处,光平行透过凸透镜,所以在光屏上找不到蜡烛的像。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50
cm刻度处,蜡烛和光屏各位于光具座上0
cm和100
cm刻度处.
(1)实验时,应把凸透镜、光屏和________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上;
(2)小明将蜡烛和光屏以相同大小的速度同时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当光屏位于70
cm时恰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
(3)如图乙所示,小明将凸透镜固定在50
cm刻度处,蜡烛移至刻度20
cm处,则需要将光屏移至刻度________(选填“50
cm~60
cm”、“60
cm~70
cm”或“70
cm以上”)范围内,光屏上才有可能得到最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
(4)接着,小明取下光屏直接用眼睛在________位置(选填“A”、“B”或“C”)也能看见清晰的像;
(5)小明将光屏重新安装回原位,光屏上依旧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小华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小华让小明把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一些,则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可知小华放置的是________镜片(选填“近视”或“远视”);
(6)在第(3)步实验的基础上,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要将凸透镜向________移动,能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五、解答题
如图所示是人的眼球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通过眼球折光系统中的[???
]__________、房水、[???
]________和[???
]__________到达[???
]__________形成物像。
(2)从暗室走到阳光下,[???
]__________会变__________,这种变化是由__________调节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答】
A、应该把被观察的物体放在放大镜的焦点内,才会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幻灯机是根据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应该将幻灯片放在幻灯机镜头的焦点和2倍焦距之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D、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照相时,应将被拍照物体放在照相机镜头的2倍焦距以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C
【解答】
根据图示情况可知,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凸透镜成像情况,由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可知,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的这种成像情况制成的。
故选C。
3.【答案】B
解:A、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即近视眼可利用凹透镜矫正,故A错误;
B、要使投影仪清晰成像在更远的屏幕上,即像距变大,物距必须减小,所以说投影仪的镜头要距投影片更近一些,故B正确;
C、照相机是应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所以被照者站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故C错误。
D、凸透镜在成像时,实像可放大、可缩小、可等大;而虚像只能是放大的,且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故D错误。
故选:B。
(1)近视眼用凹透镜进行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远视眼用凸透镜进行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3)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大小随物距大小变化的变化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
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近视眼的矫正等,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4.【答案】B
【解答】
图A
角膜的中间和边缘一样厚,图B
中间薄边缘厚,符合凹透镜的特点,图C
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不符合题意,图D
是多块凹透镜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A
【解答】
由图可知:
A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二倍焦距以外,即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A正确;
C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一倍焦距以内,即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D错误。
故选A。
6.【答案】D
【解答】
圆形的酒瓶中人参和瓶壁之间的酒形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人参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在酒瓶中浸一支人参,看到浸在瓶中的这支人参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D。
7.【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了光源、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规律及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3)“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
【解答】
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不是放大镜,故B错误;
C.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C错误;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说明物距太近,应使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增大物距,从而使成的像变小,故D正确。
8.【答案】A
【解析】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解答】
AB
.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被拍摄的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CD.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被拍摄的物体应该在丙区域内,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
???????故选A。
9.【答案】B
【解答】
激光矫正近视,是对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进行手术,使其变薄,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使其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使成的像后移,直到移到视网膜上。
ACD.图A角膜的中间和边缘一样厚;图C角膜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图D角膜是多块凹透镜组成,故ACD不符合题意;
B.图B角膜中间薄边缘厚,符合凹透镜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C
【解答】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工作的,其成像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当苍蝇停在镜头上,苍蝇位于凸透镜焦距以内,成的是虚像,光屏接收不到,所以这张照片上没有苍蝇的像,但由于苍蝇挡住了一部分光线,使透过凸透镜的光线减少,故照片会变得稍暗一些。
故选C。
11.【答案】C
【解答】
A.图中都是使用凸透镜观察物体,光透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即它们的成像原理都是光的折射,故A正确;
B.凸透镜成像时,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则甲图中成的是虚像,乙图中成的是实像,故B正确;
C.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故C错误;
D.甲图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乙图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甲图中书本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更小,故D正确。
故选C。
12.【答案】B
【解答】
A.放大镜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内,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故A错误;
B.幻灯机的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间,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故B正确;
C.照相机的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故C错误;?
D.人的眼睛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会聚;焦;F;发散
【解答】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轴上一点,称为焦点,用字母F表示。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将成为发散光线,将发散光线反向延长后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
故答案为:会聚;焦;F;发散。
14.【答案】不变?
;焦点;?
2
;
2?
;焦距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和凹透镜,较为简单。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它有两个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解答】
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一个凸透镜有2个焦点,一个凹透镜有2个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故答案为:不变?
;焦点;?
2
;
2?
;焦距。
15.【答案】凸;倒立;凹;左;前方。
【解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和近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的方法,近视眼是长期用眼不卫生,包括用眼姿势不正确、长时间看书不注意休息、在强光下或弱光下看书等,造成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的办法主要是带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②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晶状体过凸或眼睛的前后距离过长,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解答】
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满足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近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如图所示实验能说明近视眼的矫正原理,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将其置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若拿走眼镜,则应该向左移动光屏,方可在光屏上重新看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凸;倒立;凹;左;前方。
16.【答案】凸;照相机
解:移动眼镜,在纸上会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说明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即是凸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之一: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可知,老花镜可以使稍远处的窗户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凸;照相机。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之一: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成的像即如此。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作用,进而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7.【答案】解:(1)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平行于主光轴光线折射经过右焦点。两条光线交点就是成像点,光路图如图所示:
(2)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当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时,像距等于物距,即v=u,
所以
解得得u=2f;
(3)根据投影仪的成像规律,投影仪成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v>u,,
???????可得m>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画法以及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公式解答。
(1)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2)(3)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作答,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
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
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8.【答案】(1)视网膜;
(2)厚;凹透镜
【解答】
(1)由图可知,模型中的烧瓶的后壁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
(2)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应保持光线不变,把B图中的凸透镜换成一个比它厚的,此时会聚点会落在后壁的左边;此时要验证矫正方法,应在透镜前再放上一个合适的凹透镜使聚点又落到烧瓶后壁上。
故答案为:(1)视网膜;(2)厚;凹透镜。
19.【答案】??(1)10;
(2)同一高度;
(3)照相机;倒;放大;实;
(4)B;
(5)放大;
(6)右;
40。
?
【解答】
(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
所以焦距为60cm-50cm=10cm;?
(2)蜡烛焰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便于观察;
(3)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此时的物距为u=50cm-10cm=40cm>2f,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后,处于蜡烛位于
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光线会聚在光屏前,成像于光屏前,不移动光屏,为了使光屏上可成像,由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此时物距为u=50cm-35cm=15cm,处于蜡烛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6)?蜡烛靠近凸透镜,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光屏应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蜡烛移到标尺40cm处,蜡烛在焦点上,物距等于焦距,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在光屏上找不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
?(1)10;
(2)同一高度;
(3)照相机;倒;放大;实;
(4)B;
(5)放大;
(6)右;
40。
?
20.【答案】(1)烛焰;
(2)10.0;
(3)60cm~70cm;缩小;
(4)C;
(5)近视;
(6)左
【解答】
(1)实验时,应把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和烛焰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上;
(2)由甲图知,蜡烛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相等,均为50cm,当将蜡烛和光屏以相同大小的速度同时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当光屏位于70cm时,此时物体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仍相等,即:,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故其焦距:;
(3)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处,蜡烛移至刻度20cm处,则此时的物距为:,由于: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故此时像距:10.0cm<v<20.0cm,故应将光屏移至60cm~70cm范围内,光屏上才有可能得到最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4)光线经凸透镜会聚于视网膜也能看到清晰的像,故可取下光屏直接用眼睛在C位置也能看见清晰的像;
(5)小明将光屏重新安装回原位,光屏上依旧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小华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小华让小明把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一些,则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此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故为凹透镜,故小华放置的是近视镜片;
(6)由于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故在第(3)步实验的基础上,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要将凸透镜向左移动,使物距与原来的像距相等,则像距也正好等于原来的物距,能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烛焰;(2)10.0;(3)60cm~70cm;缩小;(4)C;(5)近视;(6)左。
21.【答案】(1)1?
角膜?
2?
晶状体?
9?
玻璃体?
7?
视网膜
(2)3?
瞳孔?
小?
虹膜
【解答】
(1)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1]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2]晶状体和[9]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7]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故答案为:1角膜;2晶状体;9玻璃体;7视网膜;
(2)瞳孔的大小由虹膜内的平滑肌来调节.当光线较暗的时候,虹膜内与瞳孔放大的平滑肌收缩,瞳孔变大,当光线较明亮的时候,虹膜内的平滑肌舒张,瞳孔缩小.从暗室走到阳光下,[3]瞳孔会变小,这种变化是由虹膜内的平滑肌收缩引起的。
故答案为:?3瞳孔;小;虹膜。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