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象形之韵》教学设计
所在单位
学 科
七年级美术
设计教师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感受中华汉字文化的魅力;
2.深刻了解象形创意文字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方法。(学习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具有一定美的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针对这样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提高学生对汉字造型的审美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感知体验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展示个性创造和制作出体现独特智慧思维的作品。就学生群体差异来设计教学,使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有收获。教师可分别辅导,教大程度的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出具有创意和趣味的象形汉字。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16课学习内容,包含了汉字的含义和形象设计两个基本內容。本课旨在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汉字的象形创意字设计,并由此带给人们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品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汉字的象形之美,学习汉字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技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出既符合汉字蕴意又美观的艺术字。
四、教学方法设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示范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中国文化形象宣传片《汉字篇》(体会汉字象形之美。)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于汉字的记载和传承,才使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得到很好的传承。图面赋予汉字神奇的力量,我们把这种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方法称之为象形,而象形是中国汉字的基本特征,那么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大家共同来领略汉字的象形之美,体会它的独特神韵!
大家觉得象形汉字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汉字,它们在字形上的变化大吗?(提问)是的,变化是很大的。那么汉字在演变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呢?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来答疑解惑。
(二)汉字的演变痕迹:
1.学生根据图片总结得出汉字的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七种主要书体的变化。而在字体演变过程中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五种书体起着重要的变革作用。
2.师生共同分析这五种书体,总结其特点:甲骨文和金文字体图案的意味强,是典型的象形字。小篆字体线条感强,隶书方正偏平,楷书横平竖直,形体方正。小篆圆转线条,隶书方折线条。从金文到小篆字体开始线条画,象形的意味逐渐减弱,象征的意味增强。楷书成为现代应用最为广泛的字体。
楷书盛行并被广泛应用的当今时代,是不是就表明象形文字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生活中没有用途了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在今天的书法、篆刻、创意设计等领域,依然活跃着古老的象形文字,我们赋予它新的名字——象形创意文字。
(三)象形创意文字:
欣赏一组现代象形创意字,(图形变成文字是一种创造,文字变成图形也是一种创造。)
探究归纳象形创意字的特点及设计方法
(1)象形创意字的特点
学生欣赏分析,总结其特点:美观、醒目,有图案意味或装饰意味;字体创意有寓意,变形有一定的章法。
(2)象形创意方法(重点)
举例讲解“吊”字的设计意图。
(示范:高)
这种通过增加或减少笔画的变形方法叫做增减法。
举例讲解“蟹”字的设计意图。
(示范:流)
这种根据某一具体实物象形改变笔画的方法叫做突变法。
举例讲解“树”字的设计意图。
(示范:风)
这种用具体实物代替字体一部分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举例讲解“花好月圆”的设计意图。
花字用了转换法,好字用了增减法,月字用了突变法,圆字用了突变法。这种将多种变形方法统一在一组字体中的方法称为综合法。
(3)牛刀小“试(课堂作业)
根据每小组的“锦囊"提示,创意设计汉字。
①动植物:牛、马、羊、鱼等
②节日类: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③人物感觉:胖、瘦、高兴、哭等
④自然类:风、雨、云、雾、雪、太阳、山川等
⑤水果类:桔子、苹果、梨等
学生创意设计,教师巡察指导。各组学生展示自己作品,讲解设计意图。
六、板书设计:
七、技术运用:PPT课件、多媒体视频、音频、视频展台。
八、资源引用:CCTV纪录片《文化中国-汉字》、音乐《Apologize》。
九、创新点:多媒体设备的综合运用以及在教学中分组教学、当堂作业、当堂点评等都比较具备创新性。
十、教学反思:今天学习完本节课的知识后,希望大家都能够沉醉在汉字象形之韵之中,并能够运用艺术的手法将我们的中华文化加以创新,感受新时《代的汉字之大美。生活因有文字而丰富、完整,生活因有创意而美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