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
征
导入新课
老山界
陆定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陆定一(1906年6月-1996年5月),生于江苏无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
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其作品有《老山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作者简介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背景介绍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背景介绍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整体感知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时间:下午(第2段)
天黑了(第11段)
半夜里(第22段)
黎明(第23段)
次日下午两点多钟(第30段)
地点:山沟(第2段)
山脚(第11段)
山路(第20段)
峭壁上的石梯(
第25段)
山顶(第30段)
下山十五里路(第31段)
宿营地(第31段)
勾画出文章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下午、傍晚
瑶民家
山脚往上
山腰
雷公岩
山顶
天黑
夜里、半夜
黎明
下午
与瑶民攀谈向前行动
登山
露宿冻醒
吃饭登山
休息下山
本文是以
变化和
转移记叙完整事件的。
时间
地点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
一
天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
黎明以后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夜行军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红军战士、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难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了。
向下看,简直就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雷公岩,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只得裹一条毯子
半夜里,寒气逼人,刺入肌骨。
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在每条溪流旁边,有很多战士用脸盆、饭盆子、茶缸煮粥吃。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粮食奇缺
肚子饥饿
敌人追击
枪声密集
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如何面对这些“难”的呢?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难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横着心躺下去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得得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米送给她。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力气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前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打趣逗笑
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
观赏夜景
勇敢前进
大公无私
毫不畏惧
嘲笑敌机
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乐观精神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细读品味
3、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生动的描写。你能揣摩出来吗?
提示: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难
走路难
吃饭难
睡觉难
处境难
顺序:时间变化、地点转换
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老山界
5、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有何用意?
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也说明了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6、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一个坚强的意志”具体指什么?)
这里说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用在这里,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场面描写:?“之”字奇观
(1)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2)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乐观主义英雄气魄。
精彩欣赏
景物描写: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星星、山峰、山谷
庄严、奇伟
自上而下
比喻、排比
?寂静
精彩欣赏
“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
“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奇在哪里? “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品味情感
语言赏析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从后文瑶民对待红军态度的转变,你能看出红军战士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长期遭受广西军阀欺侮的瑶民,看到部队就担心人丁被抓,财物被抢,所以男人就“
照着习惯”“躲起来”。
红军战士的攀谈让瑶民打消了误会,还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来招待红军,而战士们也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粮食中,拿出一整袋来送给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红军对人民利益的关切与保护。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
奇在哪里?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解释词语本义)。文中的“奇观”指千万红军战士手举火把在“之”
字形
的山路上攀登高峰,人与山,火光与星光浑然一体,交相辉映,交织出一幅壮丽的图景(解释词语文中意思)
“奇观”
一词是作者对眼前恢宏景象的慨叹,更是对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扬。
语言赏析
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顺序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顽强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主题归纳
艺术特色
1、采用顺序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情感。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战争年代
站起来
和平年代
强起来
长征精神
港澳珠大桥的建成
脱贫攻坚
扫黑除恶
长征精神
链接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将怎样践行长征精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的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
链接生活
课堂小结
老山界
决定翻山
翻山经过
翻山以后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不怕困难
意志坚定
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语言朴实优美、凝练而细腻
拓展延伸
爱国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击恩来
为自由而战的人,人们将永远记住你们!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