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
【学教目标】
1.
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
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3.
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
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一、自主学习:初读教材、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安史之乱
原因
时间
影响
黄巢起义
背景
国家层面:
人民层面:
影响
唐朝灭亡
标志
五代十国
评价
二、课堂探究题
探究一:根据材料,探究安史之乱的原因。
材料一:
妒贤嫉能,举无比者”
——《旧唐书·李林甫传》
材料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材料三: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材料四:
探究二:阅读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材料一
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官厨无兼时之积,禁军乏食。
材料二
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馀而已。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
--《旧唐书·刘晏传》
材料三
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国就变了,不再是古中国。
--陈寅恪
探究三:根据下列材料和教材25页相关史事,归纳五代十国时期有何特点?
材料一: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南汉
刘
隐
静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材料二: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的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侵袭,成千上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汹涌的海水再不能逞凶,钱塘江附近变成富庶的农业区。
材料三:(参见幻灯片)
三、练习巩固
1.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
2.
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
)
A.农民战争
B.统一战争
C.叛乱战争
D.兼并战争
3.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4.“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
藩镇割据
B.
宦官专权
C.
黄巢起义
D.
安史之乱
5.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
A.安史之乱
“贞观之治”
B.“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C.澶渊之盟
安史之乱
D.“贞观之治”
澶渊之盟
6.
下列与唐朝的灭亡原因无关的是
( )
A.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
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7.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C.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8.
右面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一个片段。图中①代表的朝代是
(
)
A.三国时期
B.五代十国
C.两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9.
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段材料中归纳的起义原因不包括(
)
A.政治腐败
B.赋税沉重
C.民不聊生
D.自然灾害
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从649年至726年,唐朝人口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
(2)从755年至821年,唐朝人口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
(3)从上面表格人口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1、
自主学习
安史之乱
原因
朝政日益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
外重内轻的局面
时间
755-763年
影响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
背景
国家层面:统治腐朽
人民层面:徭役繁重,生活困苦
影响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
标志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五代十国
评价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繁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探究一:原因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原因;2: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和民族),边疆形势日趋紧张;原因3: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对地方权力削弱,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探究二: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探究三:特点一:开国君主是掌握军权的武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特点二: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特点三: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三、练习巩固
1.B
2.C
3.A
4.A
5.B
6.C
7.B
8.B
9.D
10.
(1)呈快速上升趋势。经过“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人口增长迅速。
(2)呈现极速下降趋势。安史之乱使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之后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不仅人口大量死亡,而且由于中央对地方的失控,使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也极速减少。
(3)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同时人口的增长也会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动荡会影响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会受到影响。
近代科学的创始人
现代科学之父
有力证明了新天文学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新课导入
《忆昔》节选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样的作者,不同的心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新知讲解
国破山河在——安史之乱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史上最血腥的叛乱?
新知讲解
国破山河在——安史之乱
阅读课文,概括唐玄宗后期的作为,完成下列表格
统治前期
统治后期
杨国忠
励精图治
重用贤臣
不理政事
任人唯亲
李林甫
崇尚节俭
日益骄奢
“上以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
新知讲解
国破山河在——安史之乱
……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
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材料一:《长恨歌》(唐)白居易
原因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根本原因
材料一:
妒贤嫉能,举无比者”
——《旧唐书·李林甫传》
新知讲解
国破山河在——安史之乱
材料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材料三: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原因2: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和民族),边疆形势日趋紧张
新知讲解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这样的局面我们还有在哪里学过?
国破山河在——安史之乱
材料四: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新知讲解
755年-763年
国破山河在——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马嵬(wéi)驿兵变,杨贵妃自缢。
757年,安史叛军内乱,安禄山被其子所杀。
763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回纥(hé)的援助下,平息安史之乱。
新知讲解
文
本
文
本
材料一
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官厨无兼时之积,
禁军乏食。
材料二
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馀而已。居无
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
--《旧唐书·刘晏传》
材料三
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国就变了,不再是古中国。
--陈寅恪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国破山河在——安史之乱
新知讲解
国破山河在——安史之乱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按时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四海十年人杀尽
山中鸟雀共民愁
后患无穷!!!
新知讲解
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起义
新知讲解
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起义
新知讲解
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起义
(1)875年,黄巢、王仙芝在河南山东起义,在黄巢的率领下,起义军转战南北
(2)881年进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884年,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致命打击
新知讲解
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起义
朱
温
1、时间:907年
2、标志: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3、意义:标志着唐朝灭亡
朱温投降唐朝,被分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陆续兼并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他逐渐控制朝政,兼并北方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新知讲解
变乱纷争盼盛世——五代十国政权更迭
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
五
代
观察表格,结合课文,“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
新知讲解
变乱纷争盼盛世——五代十国政权更迭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南唐
李昇
镇海、宁国节度使、大元帅
吴越
钱镠(liú)
镇海军、镇东军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两川节度使
楚
马殷
武安军节度使、天策上将军
闽
王审知
武威军节度使
南汉
刘?(yǎn)
清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北汉
刘知远
许州、朱州节度使
十
国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新知讲解
你这混帐东西,别看你是皇帝,我要你死,你就活不了!
巧记忆
五代有更替,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分南北,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天下乱。
变乱纷争盼盛世——五代十国政权更迭
新知讲解
根据下列材料和教材25页相关史事,归纳五代十国时期有何特点?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南汉
刘
隐
静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课本P25【相关史事】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的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侵袭,成千上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汹涌的海水再不能逞凶,钱塘江附近变成富庶的农业区。
特点一:开国君主是掌握军权的武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特点二: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特点三: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变乱纷争盼盛世——五代十国政权更迭
新知讲解
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馀。
——齐己
统一是大势所趋!
变乱纷争盼盛世——五代十国政权更迭
板书设计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开元盛世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五代十国
618
627
649
713
741
755
763
907
唐朝灭亡
884
878
960
唐
朝
统
治
开元年间
天宝年间
当堂训练
D
B
1.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唐玄宗后期统治的写照。由此可见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军事势力过于强大
B.内地兵力空虚,有机可乘
C.安禄山受宠,野心膨胀
D开元末年以来朝政日趋腐败
2.
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当堂训练
3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
C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
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
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