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下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二下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19 12:1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数学二下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
数一数(一)(认识并感受“千”);数一数(二)(认识“万”);拨一拨(认识数位顺序、万以内数的读写);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有多少个字(估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借助直观模型,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运用大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借助直观模型,学习数、读、写万以内的数,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会比较数的大小,逐步发展位值概念。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计,初步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发展数感。4、借助“猜数游戏”等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基本思维包括: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经历数的抽象过程;初步形成位值概念发展数感;会进行大小比较。本单元教学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利用计数器、方块等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认识大数的意义并体会位值概念和“满十进一”的道理。结合现实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数,发展数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计策略。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要点:1、能理解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2、能准确数、读、写万以内的数。3、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4、能结合具体情境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
第三单元
第一课
第1节
课型:新授
课题:数一数(一)(认识并感受“千”)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结合对比、想象的活动,感受千的大小,初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学生:计数器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践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
计数器拨数练习。
师说一个百以内的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并指名说一说拨的过程,巩固对“满十进一”的理解掌握。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
1、同桌活动:课件出示课本第20页情境图,学生练习拨数。
活动:(1)一个学生先在计数器上拨出9,让同桌拨出添上1之后的数;(2)全班交流展示。
2、引导思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1)学生独立尝试拨一拨。(2)指名学生全班展示,交流拨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很容易拨出一千,即在千位上拨出一个珠子。(3)师小结:九百九十九按照“满十进一”的规则,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千。
3、学生活动:学生同桌之间拨一拨、说一说,经历由九百九十九拨到一千的过程,体会“满十进一”的道理和位值的意义。
活动二:有几个?借助附页2数一数。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课本19页大正方体情境图,师明确:这个大正方体是由一个个小正方体摞起来的,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正方体。2、探索数数的方法。(1)学生独立思考,该怎样数。(2)师巡视,了解学生不同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数数时,有的学生会直接联系100以内数的学习经验,“一个个”“一条条”“一片片”的开始数。3、交流数数的方法。(1)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的认识: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有100个格,会误认为有600个小正方体。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明确:内部还有正方体。(2)学生可能出现的正确的认识:先一个个地数,1条是十;再以条条地数,10条是一百;再一片片地数,10片是一千。(3)师课件展示数的过程,帮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和进位的过程。
活动三: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1、学生活动:同桌互相数一数。要求:学生互相监督数数的准确性,并记住自己的数数方法。2、交流数数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数数方法有:(1)一个一个数;(2)十个十个数,数到九百九十七,再一个一个数;(3)按照一百的间隔数,从八百九十七直接数到九百九十七,再一个一个数;
……[注]要注意观察在数数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并找到学生的困难到底在哪,可让学生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脱离计数器来数。三、课堂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第20页“练一练”第1题:借助拨数活动,促进学生对序数意义的理解。鼓励学生结合计数器的过程体会千以内数的序数意义和数位的概念,同时由298数到302鼓励学生再经历一次“满十进一”的过程。2、完成课本第20页“练一练”第2题:结合数小方块的活动,巩固对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的理解。鼓励学生结合数小方块的过程体会千以内数的意义,在(2)题中把10条看成1个百,再次体现了“满十进一”的道理,同时加强学生对“个”“十”“百”计数单位的体会。四、拓展练习1、对口令。伙伴之间进行,可以同桌2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4人为单位,其中1人报出一个大数,其他人报出比他说得还大的数。
2、回家后再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看谁介绍得多。
3、一个三位数,它的三个数字的和是18,其中十位数字减去千位的差是2,个位数字减5的差也是2,这个三位数是多少?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和同学说一说。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说一说,填一填。(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
)是一千;10个一千是(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五位是(
)位。(3)百位的左边是(
)位,百位的右边是(
)位,千位的左边是(
)位,千位的右边是(
)位。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想一想,再大致圈出一千个

1、引导学生观察小方片图,理解“十”和“百”之间的关系。(1)让学生数一数红色圈里的小方块,确定红色圈里有10个小方片。(2)师明确:绿色圈里的大约是100个小方片。
2、对比观察。(1)学生在绿色圈里圈一圈,圈出10个像红色框大小的小框,并引导学生观察圈后的图形。(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0个和100个小方片分别是多少。
3、引导学生以“100个”为参照标准,大致圈出一千个小方块。圈出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对比“10个”“100个”和“一千个”,发展对一千的数感。
活动二:一千有多大?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两幅图的意思。2、直观演示。(1)一本数学书约有50张纸,把20本数学书摞在一起大约就是一千张纸。引导学生一边观察20本数学书的高度,一边用手比划加强对情境的理解。(2)一张帖纸上有100个笑脸,10张这样的贴纸上就可以呈现一千个笑脸。三、课堂作业设计:1、完成课本第21页“练一练”第3题:感受一千有多大。[注]本题是估计的练习,不要求学生精确数出结果,每一部分不一定是非常均匀,大致圈一圈即可。2、完成课本第21页“练一练”第4题:借助估测活动发展学生数感。[注]本题作为估测题目,不要求精确的标注,只要学生标注的车站到果园的距离大致是果园到山洞距离的一半,清水湖到山洞的距离比车站到果园的距离短一点即可。3、完成课本第21页“练一练”第5题:通过涂一涂,加强对千以内数的具体感受。4、完成课本第21页“练一练”第6题:借助数数活动,体会一千有多大,增强数感。四、游戏练习:课本第21页“练一练”第7题:借助游戏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利用附页2中的图进行交换活动。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为什么?同学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数一数(一)(认识并感受“千”)

满十进一
”(1)一个一个数;(2)十个十个数,数到九百九十七,再一个一个数;(3)按照一百的间隔数,从八百九十七直接数到九百九十七,再一个一个数;
……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第1节
课型:新授
课题:数一数(二)(认识
“万”)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经历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学习运用万以内的数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感受数数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正方体模型学生:计数器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践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个性修改
一、复习导入:
计数器拨数练习。
师说一个千以内的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并指名说一说拨的过程。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
1、同桌活动:课件出示课本第20页情境图,学生练习拨数。
活动:(1)一个学生先在计数器上拨出9,让同桌拨出添上1之后的数;(2)全班交流展示。
2、引导思考: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1)学生独立尝试拨一拨。(2)指名学生全班展示,交流拨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很容易拨出一万,即在万位上拨出一个珠子。(3)师小结:九千九百九十九按照“满十进一”的规则,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万。
3、学生活动:学生同桌之间拨一拨、说一说,进一步体会“满十进一”的道理和位值的意义;体会个、十、百、千4个数位上的36个珠子(9999)都“不如”万位上的一个珠子(10000)所标示的数大,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的力量。
活动二:数一数。
1、课件出示10个大正方体的图片,学生一千一千的数,师课件展示数的过程,数到九千时,师明确:再加一千就是一万。2、借助方块的直观模型,帮助学生对“万”建立直观的认识。
活动三: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1、学生活动:同桌互相数一数。要求:学生互相监督数数的准确性,并记住自己的数数方法。2、交流数数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数数方法有:(1)一个一个数;(2)十个十个数,数到九千九百九十七,再一个一个数;(3)按照一百的间隔数,从九千八百九十七直接数到九百九百九十七,再一个一个数;
……[注]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自己的数数思路。活动四: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大数?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2页的大数。
(2)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大数。三、课堂作业设计:1、完成课本第23页“练一练”第1题:借助计数器,体会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2、完成课本第23页“练一练”第2题:借助小方块的直观模型练习对万以内数的认识。3、完成课本第23页“练一练”第3题:口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数的规律。4、完成课本第23页“练一练”第4题:利用附页2中的图组织同桌合作,完成任务。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和同学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数一数(二)(认识
“万”)

满十进一
”(1)一个一个数;(2)十个十个数,数到九千九百九十七,再一个一个数;(3)按照一百的间隔数,从九千八百九十七直接数到九百九百九十七,再一个一个数;
……
第三单元
第三课
第1节
课型:新授
课题:拨一拨(认识数位顺序、万以内数的读写)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借助直观模型认识数位顺序表,感受数的构成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等操作活动,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通过用多种形式表示数的活动,了解大数的构成。了解算盘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感受我国悠久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位顺序表,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
难点:数的构成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学生:计数器
、正方体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践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
计数器拨数练习。
师说一个万以内的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并指名说一说拨的过程。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填一填,认一认。
1、课件出示计数器图,不显示下面的数位。(1)引导学生想一想计数器上从右边开始都有哪些数位。(2)学生尝试说一说计数器上的数位。2、课件出示一个完整的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认一认计数器上还有千位和万位。3、出示小方块模型,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数位所表示的数的大小。活动二:拨一拨,说一说,读一读。逐一完成三幅图的拨一拨、说一说、读一读任务。1、图一。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边拨珠、一边数数,并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珠子个数,读出“二千九百三十二”,并说出2932中有“2个千,9个百,3个十,2个一”。2、图二。学生尝试完成计数器上数的拨、读、写任务,并指名学生说一说,全班交流。3、图三。学生独立尝试完成计数器上数的拨、读、写任务,全班交流。[注]读数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读数时,要从最高位读起,先读数,再读计数单位。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两个零只读一个零。活动三:看一看,写一写。借助数位顺序表学习写数。1、学生尝试自己写一写。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写数的方法。明确:写数时,从高位起,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位上写零。活动三:认一认,拨一拨。算盘知识。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算盘的了解。2、师介绍算盘的知识。(见附页)(1)算盘的历史。(2)现存算盘的一般结构。(3)教学注意。三、课堂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题: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位值概念。鼓励学生结合计数器再次体会数位。2、完成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2题:练习读数、写书以及算盘的相应知识。题目素材选择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1)同桌之间互相读书。(2)全班交流,说一说读数时的注意事项。四、拓展练习一个四位数,十位上数字是个位数字的5倍,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少2,千位上的数字比百位上的数字多3,这个数是多少。五、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1、用2个2、2个0,写出一个四位数,使这个数的两个零只读一个零,这个数是(
)和(
),两个零都有不读出来的是(
)。2、一个四位数,百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可用(
)来占数位;如果它是由2个千和6个一组成的,那么该在(
)位与(
)位上写0;如果它只有百位上是0,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1、课件出示课本25页“看一看,说一说”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交流对多种形式表示2128的理解。3、举例。师给出一个数,生模仿上述三种方式表示。
活动二:你能再找个数说一说吗?
小组合作:
1、师给出一个数,学生独立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个数后,小组成员交流。2、小组内的学生说一个数,大家再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示交流。三、课堂作业设计:完成课本第26页“练一练”第3题:练习数的构成以及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为以后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参考答案:1103;1325=1000+300+20+5.四、拓展:1、完成课本第26页“练一练”第4题:拓展题,侧重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游戏活动进一步体会数的构成。引导学生看懂第一幅图的图意。在小组内说一说机灵狗得了221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引导学生看看笑笑和淘气各得了多少分。比较数的大小,找出第一名。
2、完成课本第26页“练一练”第5题: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我国古代记录数字的方法开阔视野。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为什么?同学说一说。
板书设计
拨一拨(认识数位顺序、万以内数的读写)
读数时,要从最高位读起,先读数,再读计数单位。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从高位起,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位上写零。
附页:
第三单元
第四课
第1节
课型:新授
课题: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结合“比一比”的现实情境,体会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借助“猜数游戏”活动,感受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数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难点: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学生:计数器、数位表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践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课本27页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读图,说一说图中给出的信息。
(1)指名学生说一说。
(2)全班齐读四座山的高度。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谁最矮?
1、结合情境图,师提出问题:谁最矮?
2、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好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3、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常用的方法:(1)找“中间数”。学生可能结合四座山高度的情境进行比较,在四座山中,三座都比1000米高,只有香山低于1000米,所以,香山最爱。(2)用不同位数比较的方法。香山的高度是三位数,其余都是四位数,所以,香山最矮。4、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和情境再说一说比的方法。活动二:谁最高?
1、结合情境图,师提出问题:谁最高?
2、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好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3、全班集体交流。(1)比较位数。引导思考:比较对象的位数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
学生同桌讨论,引导明确:三个数都是四位数,先看最高位……(2)找“中间数”。引导明确:“中间数”不一定是一个整千的数,也可以是整十数、整百数,只要介于两个被比较的数字之间即可。4、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和情境再说一说比的方法。活动三: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1、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2、全班集体交流。引导思考:比较对象的位数相同,最高位也相同,怎样比较大小?
学生自由讨论,引导明确:最高位相同,看下一位……
3、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和情境再说一说比的方法。
活动四: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一填。
1、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阅读前面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并梳理进行多个数比较的思路:可以分两步,先按位数比,再从高位看起。
3、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内容。三、课堂作业设计:1、完成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1题:结合具体情境练习数的大小比较。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结合情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2、完成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2题:针对抽象的数比较大小。四、拓展练习:一个四位数最低位上的数是2,最高位上的数字是6,百位上的数字是个位上数字的4倍,这四个数字之和是20,求这个四位数是多少?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和同学说一说。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哪辆车最便宜?标一标,比一比。1、引导学生阅读题目。
2、引导学生在数线上标出自行车的价格。标注时,引导学生关注800和1000,1200和1000的相对位置关系,从数序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学生在书上填出比较的结果。
活动二:在数线上标出3200的大致位置。
1、引导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2、学生尝试标出3200的大致位置。3、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标法,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标。师引导学生理解:3200在3000和4000之间的位置应该更靠近3000。[注]对于学生标注的位置,相对离3000更近些即可,不必有太过精确的要求。三、课堂作业设计:1、完成课本第29页“练一练”第3题:借助直观模型数线体会数的大小,需要学生填出精确的数。2、完成课本第29页“练一练”第4题:只要学生标出的位置比较靠近4000即可,不必要求太过精确。鼓励学生根据数的大小和线的长短标出数的大致位置。3、完成课本第29页“练一练”第5题: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进行数的大小比较。(1)学生猜出获奖号码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2)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可以更换获奖号码的规则和备选的四个数。四、游戏练习:完成课本第29页“练一练”第6题:拓展题,旨在通过游戏活动感受数的大小比较,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本题结合大数的比较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策略,这个游戏运用了逐步逼近的思想。(1)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并指名学生说一说,理解游戏的规则和意义。(2)同桌活动:在玩游戏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其中估计的策略。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板书设计
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1)
四位数比三位数大(2)
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第三单元
第五课
第1节
课型:新授
课题:有多少个字(估计)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学生: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践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课本30页数学故事,学生齐读。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估一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字呢?1、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快速给出答案。要求:学生不要数、不要细想,凭直觉给出答案。2、师将学生的答案记录到黑板上。[注]第一:记录的结果中最好有估得过少和过多的;第二:不要随便擦掉记录,在第二个问题结束后,把学生第二次估计的结果和第一次快速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
活动二:小组合作,估一估,说一说。1、师引导:快速估计的结果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到底哪个结果更合适呢?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怎样才能估出这段文字的字数,并再次估一估。2、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估计方法。3、比较前后两次的估计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凭直觉的估计结果和依靠策略的估计结果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估一估,填一填。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引导发现:第二个杯子中豆子的高度大约是第一杯中的2倍,第三个杯子中豆子的高度大约是第一杯的3倍。运用已有的倍数知识,便可以估出第二杯大约有200粒豆子,第三杯大约有300粒豆子。三、课堂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第31页“练一练”第1题:鼓励学生再次经历就文字材料进行估计的过程,学生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进行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估计方法:(1)先数出一行有多少个字,然后数数有多少行,凑整加起来就可以。(2)先大致数出第一、二段的字数,再估全文的。2、完成课本第31页“练一练”第2题:通过观察两幅图中不同估测对象之间的高度或长度关系进行估计。估计的结果范围要放宽松些。3、完成课本第31页“练一练”第3题:通过观察三个杯子所装的糖豆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估计。4、完成课本第31页“练一练”第4题:鼓励学生借助参照单位进行估计。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和同学说一说。第二课时(练习二)一、谈话导入新课:数学离不开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结合生活中的大数这一单元共同上一节练习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二、基础练习:1、课本第32页第1题:体会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数的多少是不一样的。
2、课本第32页第2题: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可以有多个,学生只需填出一个即可。3、课本第32页第3题: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和结构,鼓励学生借助多种模型再次经历数的表示过程,体会数的构成。4、课本第32页第4题:练习数数,体会位值。鼓励学生结合拨计数器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5、课本第32页第5题:练习数的读写及构成。鼓励学生结合计数器进行数的读写。6、课本第32页第6题:结合找规律熟练写数。第(1)题是一个一个地数,第(2)题是十个十个地数,第(3)题是一百一百地数。7、课本第33页第7题:具体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8、课本第33页第8题:在数线上标注数的大致位置,借助数线,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体会数的大小,并发展估测能力。学生标注的位置只要相对靠近3000就算对。9、课本第33页第9题:鼓励学生根据倍数关系进行数的估计。三、游戏练习:课本第33页第10题:游戏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数位的概念。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数位,练习三位数读写及比较大小,初步获得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四、拓展练习:一个三位数,三个数的和是26,其中十位上的数字减4的差是4,个位上的数字减5的差是4,这个三位数是多少?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什么?请与同桌说一说。
板书设计
有多少个字(估计)板书学生估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