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庶天下看发展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1、掌握两宋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贸易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重点)
2、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明确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难点)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学习内容】
一、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兴盛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农业的发展
材料一:(为发展农业)“仅熙宁年间全国修建的水利工程就有10793处。由国家组织……处理泥沙,加固堤防……修筑钱塘江堤等工程……”
——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全国耕地面积迅速扩大,至天禧五年(1021),北宋官府统计的最高耕地数字达5247584顷32亩。 —— 《宋史》卷173
材料三:到公元1200年的宋代,人口已经超过了1亿,宋朝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达到亿级人口的庞大帝国。
材料四:秧马,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如插秧,则用右手将船头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后以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如拔秧,则用双手将秧苗拔起,捆缚成匝,置于船后仓中,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
秧马
材料五:水力的高转筒车,宋朝时的提水机械。适用范围是水很低而岸很高,能够借助湍急的水流将地势低的水提到地势较高的岸上,节省人力,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
2、表现:
3、结论:
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利兴修,耕作技术提高。
占城稻
水稻
长江下游
太湖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
茶树
广东和福建
江淮和川蜀
二、手工业的兴盛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2.制瓷业
二、手工业的兴盛
·五大窑
五大名窑
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定窑:定瓷满泻色无别,梨花逊白梅逊芬
官窑: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哥窑: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汝窑: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
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花盆
宋定窑白釉梅瓶
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叶氏哥窑复制
哥窑葵瓣口盘
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2.制瓷业
二、手工业的兴盛
·五大窑
·一瓷都
童趣(景德镇瓷器)
石榴(景德镇瓷器)
“瓷都”景德镇
2.制瓷业
二、手工业的兴盛
·五大窑
·一瓷都
·一中心
“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中国。”
——魏明伦《遂宁赋》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瓷都
南宋时期,江南成为制瓷业重心
二、手工业的兴盛
3.造船业
①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②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行业
类别部门
发展表现
手
工
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南宋后期,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从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结论:
南方的手工业兴盛程度超过北方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城市商业繁盛:
开封、临安
·原因:
城市人口的增长
·表现:
店铺林立,交易量大
种类齐全,应有尽有
早市夜市,昼夜不绝
商贸活动向农村辐射,形成市镇和草市。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2.纸币产生
材料一:“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市罗(丝织品的一种)一匹,为钱(铁钱)二万。”(2万=20贯)
——《宋史·食货志》
·原因:
金属货币重,携带不方便
·产生:
材料三“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李攸《宋朝事实》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会子)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意义:
携带方便,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临安
明州
泉州
广州
高丽、日本
苏门答腊岛
印度
阿拉伯半岛
东
非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3.海外贸易发达
大商港
广州、泉州
范围
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
政府态度
鼓励
管理机构
市舶司 管理港口海外贸易
作用
外贸所得成为南宋重要财政收入。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3)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并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
结论:
南方的商业贸易繁荣程度超过北方
小结:
商业中心
制瓷中心
世界商港
纺织中心
苏湖粮仓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思考:此时我国经济重心在南方还是北方?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
唐朝中期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南方超过北方,
南方成经济重心。
开始南移
南宋
苏湖熟,天下足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为南移奠定基础
完成南移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1.含义:
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过程: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3.原因: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经济因素: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政策倾向:南方政府重视生产,政策推进。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4.启示:
要营造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要重视科技发展。
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可持续发展。
要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魏晋南北朝
唐代中后期
人口南迁
南方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
手工业进步
南移的过程
商业繁荣
北方战乱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课堂小结】
1.宋代南方农业超过北方农业的原因是(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 ②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引进了日本的优良稻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宋朝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当时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 )
A.洞庭湖流域 B.太湖流域
C.鄱阳湖流域 D.洪湖流域
3.一个北宋人要了解当时丝织业最高水平的情况,他应去的地区是( )
A.河北和河南 B.江浙和广东
C.福建和广东 D.江浙和四川
B
C
D
课堂练习
4.某影视剧组请你当历史顾问,参加审核剧组提交的南宋临安城场景布置计划,你会指出下列哪一项计划是不可行的( )
A.城内客商往来不绝
B.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
C.城内店铺林立,买卖持续昼夜
D.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建立
5.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它是( )
A.“会子” B.“瓦子” C.“关子” D.“交子”
6.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行省 D.宣政院
D
D
A
7.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南北朝时期 B.随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8.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边的示意图对这一过程的完成作了形象的描述。图中①对应的朝代应该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进口的大米因口感好、味道香而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其实,我国在宋朝时就引进了外国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它引进于( )
A.泰国 B.朝鲜 C.越南 D.印度
C
C
C
10.“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称赞的是中国的( )
A.瓷器 B.丝绸 C.茶叶 D.青铜器
11.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④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草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A
C
12.(2016·娄底)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
B.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
C.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
D.银企之间票据流通频繁
1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经历了从北方向南方逐渐转移的过程。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下列对其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劳动人民不够勤劳
B.北方各政权不重视发展生产
C.南方开发的时间比北方要早
D.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