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食》是一首描写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臣子,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共四句,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收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古诗。本课的古诗涉及传统习俗,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及传统。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预设: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
教师引导: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
预设:寒食节
2.过渡: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丰富文化的一种体现,也使传统节日有了更大的魅力。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寒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畅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开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情况。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好节奏。
4.多种形式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男女生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是理解古诗的前提。在此环节中,对字音、节奏加以强调,同时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三、理解内容。
1.知诗人,解诗题。
(1)了解诗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2)了解为何叫“寒食”。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理解诗句的含义。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一语,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的景观。第一句展示出寒食节长安迷人的风光。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白无数。“无处不飞花”,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第二句写皇宫园林的风光。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象了。
句意:春风吹遍全城,然而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蜡烛”,皇帝特许宠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轻烟散人”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3.悟诗情。
(1)导入:寒食节,普天之下除了皇宫疑虑禁火,而皇帝的宠臣却可以得到“传蜡烛”的恩典。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吗?
(作者采用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对宦官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委婉的讽刺,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犹如汉末之世。
(2)教师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4.指导朗读。
(全诗用舒缓、平和的语气来读,最后一句适当拖长声调,读出青烟袅袅的感觉。)
[设计意图]
六年级学生对于理解诗意有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自主理解诗意,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中解决心中的疑问,从而了解古诗大意。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学生练习抄写古诗,整体感受书写之美。
3.布置作业:熟读古诗,查找古诗中的传统习俗及相关的典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古诗抄写正确、美观,提高书写能力。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为深入理解古诗打基础。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读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
2.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我国流传千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他们的古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了解《古诗十九首》。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检测生字的读音。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指名读。
侯(hóu) 章(zhāng) 泣(qì) 盈(yínɡ)
脉(在本课读mò)
4.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好节奏。
5.多种形式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男女生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是理解古诗的前提。在此环节中,对字音、节奏加以强调,同时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三、自主探究,了解大意
1.齐读古诗,读准字音。
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3.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对于不懂的字词、句子,圈画出来,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2)在小组里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3)全班汇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4.诗歌赏析。
(1)找出对织女动作描写的句子,分析这里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2)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为什么却织不成一匹布?
(3)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4)读了这句,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5)叠词的运用。
A.找到诗中的叠音词,读一读,想一想词的意思是什么?
B.叠词的使用有何好处?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6)这首诗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7)配乐创设情境,教师引读古诗。
师:遥望星空,那两颗明亮的星星不禁引发我们的遐想——(课件出示,生齐读“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师:织女看似忙碌,却无心织布。听,那传来的叹息声;看,那令人心痛的泪滴——(课件出示,生齐读“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师:清清的河水呀,虽然你又清又浅,但有情人却只能相隔两岸——(课件出示,生齐读“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总结方法。
(1)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的呢?
(2)教师小结,出示方法归纳:
①联系故事理解古诗。
②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中的画面。
③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选择较难体会的《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做范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古诗的过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从而为自学做好铺垫。
三、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想一想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加强指导。
预设:
(1)强调易错字。
盈:上边不是“乃”,不要忘写里边的“
”。
3.重点示范“盈”“脉”的写法。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投影展示学生书写情况。
5.布置作业:熟读古诗,查找古诗中的传统习俗及相关的典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由生字书写过渡到古诗书写,提高书写能力。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为深入理解古诗打基础。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1)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生自由回答)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白霜清,明月如霜,以霜色形容月光,写出了月色的清冷。而清冷的月光又最容易触动人的情思,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咏月诗《十五夜望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欣赏《十五夜望月》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鹊、清冷的露珠、芳香的桂花
)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译小组互相讨论:
(1)根据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一幅安静、凄清的中秋月夜画,为秋思创造伤感、孤寂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
5.品读——品析诗味。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哪些地方体现了月光?
(2)“树栖鸦”是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的?写鸦鹊有什么作用?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
(4)“落”换成“在”好吗?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设计意图]以学生汇报为主,练习迁移学习方法,自主品悟古诗的意境。同时,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做相机的点拨、引导,指导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分享交流
1.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把你搜集到的古诗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借助资料说一说诗中都写了哪些传统习俗。
2.将含有传统习俗的古诗进行整理,办一期手抄报进行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于传统习俗的古诗,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古诗与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关系,同时,也包含一些典故,所以资料的搜集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了解了相关的习俗,了解了相关的传统故事,对古诗的内容也就产生了兴趣。对于方法的引领,一些学生能够迁移运用所学的方法,学习很有效果。但是,在诗意的理解上,学生仍有一定的困难,不能要求学生字字对译,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即可。课堂创设的朗读还是很成功的,达到了以读促讲的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3张PPT)
3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下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第一课时
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
寒食节
春节
中秋节
元宵节
端午节
清明节
……
新知导入
寒
食
新知讲解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
新知讲解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知诗人
新知讲解
为何叫“寒食”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新知讲解
明诗意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课前搜集的资料等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古诗大意。
新知讲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第一句展示出寒食节长安迷人的风光。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白无数。
第二句写皇宫园林的风光。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象了。
指春天的京城。
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风吹遍全城,然而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新知讲解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新知讲解
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吗?
借古讽今
对宦官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委婉的讽刺,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新知讲解
悟诗情
说一说:《寒食》这首诗写了什么传统习俗?
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春季改火习俗
新知讲解
指导朗读
全诗用舒缓、平和的语气来读,最后一句适当拖长声调,读出青烟袅袅的感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课堂小结
“春城无处不飞花”仿佛把我们带进了长安城,那到处飞花的寒时节,寒食节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可生火,作者将“特赦街中许蜡烛”那富有嘲讽意味的一句圣旨通过“轻烟散入五侯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板书设计
景:花飞
柳斜
情:传蜡烛
散入五侯家
寒食
对现实的不满
对权贵的讽刺
主题概括
《寒食》诗人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
的景象,充分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
和对权贵们的
。
寒食节
不满
讽刺
课堂练习
一、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春城无处不飞花。
指春天的京城。
2.寒食东风御柳斜。
皇城里的柳树。
3.日暮汉宫传蜡烛。
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
课堂练习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寒食》前两句写的是
风光,后两句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
图。
长安迷人
2.《寒食》是一首讽喻诗,其中极具讽刺意味的诗句是“
,
”。
皇宫点燃蜡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新知讲解
迢
迢
牵
牛
星
新知导入
第二课时
同学们,读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
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我国流传千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他们的古诗——《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新知讲解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tiáo
zhuó
zhá
zhù
mò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新知讲解
学字词
章
泣
盈
脉
我会写
qì
zhāng
mò
yíng
新知讲解
zhāng
文章
章
易写错
新知讲解
yíng
盈盈
盈
易写错
新知讲解
mò
脉脉
脉
易写错
新知讲解
多音字
纤
xiān(纤细)
qiàn(拉纤)
脉
mò(脉脉)
mài(脉搏)
新知讲解
学字词
章
泣
盈
脉
qì
zhāng
mò
yíng
请拿出笔写一写这几个字。
新知讲解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是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于是作为组诗看待。《迢迢牵牛星》是其中的一首,写作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新知讲解
明诗意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课前搜集的资料等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古诗大意。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新知讲解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伸出。
白皙。
织机发出的响声。
句意: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新知讲解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花纹。
句意:但一整天也织不出纹样,只有泪如雨下。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落下。
新知讲解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清澈的样子。
句意: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
相视无言的样子。
新知讲解
悟诗情
找出对织女动作描写的句子,分析这里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
写出了织女织布的娴熟。
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形象,又写出它孤寂苦闷的心情。
新知讲解
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为什么却织不成一匹布?
因为她被思念折磨的没有心思织布,内心悲痛。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新知讲解
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
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是有人不希望他们见面。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新知讲解
读了这句,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一位女子泪光盈盈的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新知讲解
找到诗中的叠音词,读一读,想一想词的意思是什么?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形容牵牛星之遥远。
形容织女星之明亮。
形容手之细长。
形容织布之忙碌。
形容水波之晶莹。
形容注视之含情。
新知讲解
叠词的使用有何好处?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新知讲解
这首诗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新知讲解
归纳学习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中的画面。
1.联系故事理解古诗。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新知讲解
指导朗读
全诗用舒缓、平和的语气来读,最后一句适当拖长声调,读出青烟袅袅的感觉。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课堂小结
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美丽的爱情传说,是容易使久居深闺的妇人彻夜难眠,触动她们满腔的离愁别绪的。虽然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分居两地的夫妻,无不因爱情思念而饱受折磨和痛苦。但愿世上的有情人都能厮守终生,情比金坚。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遥远
明亮
相思之苦
分别苦
织女思
摆弄
不成章
零如雨
不得语
主题概括
《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
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女子离别相思
课堂练习
一、给多音字组词。
纤
xiān(
)
qiàn(
)
脉
mò(
)
mài(
)
纤细
拉纤
脉脉
脉搏
课堂练习
二、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姣姣和汉女。
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2.脉脉不得语。
相视无言的样子。
3.盈盈一水间。
清澈的样子。
新知讲解
三、根据诗文填空。
1.《迢迢牵牛星》选自《
》,诗中描绘的情景与我国古代民间故事“
”有关。
古诗十九首
牛郎织女
2.《迢迢牵牛星》饱含深情的诗句是“
,
”。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新知讲解
十五夜望月
新知导入
第三课时
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白霜清,明月如霜,以霜色形容月光,写出了月色的清冷。而清冷的月光又最容易触动人的情思,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咏月诗《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新知讲解
知作者
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新知讲解
读诗歌
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1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想象画面。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新知讲解
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2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新知讲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十五夜望月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即庭中,庭院中。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句意:夜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宿有几只乌鸦。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新知讲解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句意: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都仰望。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的思绪。
洒落。
新知讲解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地面
乌鸦
冷露
桂花
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3
银白的地面
熟睡的鸦鹊
清冷的露珠
芳香的桂花
新知讲解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想象到的画面是什么?
树上鹊鸦栖息
望月
庭院月光照耀
露水打湿桂花
新知讲解
根据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一幅安静、凄清的中秋月夜画,为秋思创造伤感、孤寂的氛围。
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4
新知讲解
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
新知讲解
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哪些地方体现了月光?
“地白”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品读——品析诗味。
5
新知讲解
“树栖鸦”是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的?写鸦鹊有什么作用?
主要是听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新知讲解
“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
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新知讲解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换成“在”好吗?
“落”写出了秋思随着月光一齐洒落人间的状态,富有动感,形象新颖。
新知讲解
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
6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指导朗读
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课题小结
中秋月明之际正是万家团圆共庆佳节的幸福时刻,而诗人却在中秋之夜用无限哀婉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月明人远、别离思聚的情怀。诗人与家人离散令我们感到怅然,我们也应该珍惜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刻。
拓展积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多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袁枚《随园诗话》
有关“月”的诗句
拓展积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有关“节日”的诗句
春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清明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景:地白
鹊鸦
树
冷露
桂花
情:人尽望
落谁家
思念家乡
思念友人
主题概括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和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月色
望月怀人
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语。
1.中庭地白树栖鸦。
2.今夜月明人尽望。
3.不知秋思落谁家。
即庭中,庭院中。
都。
洒落。
课堂练习
二、写出下列诗句描写的节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
寒食节
七夕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
中秋节
课堂练习
三、收集其他有关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课后作业
1.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把你搜集到的古诗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借助资料说一说诗中都写了哪些传统习俗。
2.将含有传统习俗的古诗进行整理,办一期手抄报进行成果展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
课时练(附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qì
hóu
zhāng
yíng
yíng
哭(
)
五(
)
文(
)
(
)
mò
mò
qī
yā
含情(
)
(
)息
乌(
)
二、给多音字组词。
xiān(
)
mài(
)
纤
脉
qiàn(
)
mò
(
)
三、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春城无处不飞花
2.寒食东风御柳斜
3.纤纤擢素手
4.盈盈一水间
5.脉脉不得语
四、根据意思写诗句。
1.暮春的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2.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3.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谁家。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寒食》一诗的作者是
代的
,诗中写的寒食节这天的风俗习惯是
。
2.《迢迢牵牛星》选自《
》,诗中描绘的情景与我国古代民间故事“
”有关。
3.《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
代的
,诗中“十五夜”指的是
。
第2课时
一、课文理解。
1.《迢迢牵牛星》中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
。
2.《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的句子是:
。
3.《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出月光皎洁的诗句是:
。
4.《十五夜望月》中“
”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你还记得的望月抒怀的诗句有:
。
二、默写《寒食》。
[
]
,
。
,
。
三、课外阅读。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①,他席②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③苦,鸿雁那④从北地来。
【注释】①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②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③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④那:为何。
1.诗中所写的九月九日是
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的活动是
。
2.《蜀中九日》一诗中,对仗工整,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的两句诗是:
。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情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泣
候
章
盈盈
脉脉
栖
鸦
二、纤细
拉纤
脉搏
脉脉
三、1.指春天的京城。
2.皇城里的柳树。
3.伸出。
4.清澈的样子。
5.相视无言的样子。
四、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五、1.唐
韩翃
不能生火做饭
2.古诗十九首
牛郎织女
3.唐
王建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第2课时
一、1.芊芊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二、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三、1.重阳节
登高远望,为友人送行
2.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3.这首诗描写了重阳登高,望乡设宴,凄凉伤感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北归不得的浓烈思乡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