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经济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1、什么是经济体制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体制改革含义:
前提:
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目的: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决策:
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意义: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为什么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第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不脱贫,就是大多数人没脱贫;
第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为什么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第三,改革前“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第四、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险大。
第五,在党中央确定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就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先声。
第六,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改革措施:
①内容: 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②经过:
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在农村放宽政策,鼓励农民实行生产责任制,随后在全国推广。
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
农业生产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意义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
安徽、四川试点:
小岗村部分按手印农民合影
改革前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
安徽凤阳县是一穷乡僻壤之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花鼓闻名全国。当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丰收的小岗生产队农民
结合图片和资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直接原因:
是在安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意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致富,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背景:家庭承包责任制普及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府鼓励他们兴办社会急需的行业,扶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
乡镇企业的竹编手工业生产。
广东乡镇企业
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1)国企存在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农村改革的推动
2、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经过:
试点:
78年~84年
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城市综合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
展开:
84年10月~93年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92年,“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99年又进行了修改,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深化:
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企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以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首都钢铁公司
“二汽”集团生产的新型汽车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5、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
4、结果:
截至1999年底全国有81.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
6、存在的问题
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
探究:如何看待国有企业职工 下岗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企业职工下岗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以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
⑴建立:
1、计划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②.生产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以指令性计划为主)。
③.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平均主义,“大锅饭”。
④.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采用行政手段来调节。
⑶积极作用:
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对经济的恢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发挥过重要作用。
⑷消极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是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不以社会基本制度的变化为转移。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公有制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概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基本标志:公有制为主体
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3)、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为主
市场配置为主
材料一: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材料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
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方式
①、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
②、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1993年
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会场
4)发展过程:
③、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创新。
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形式。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时间:21世纪初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5)、意义:
从建国初到1958年
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变化?
排序 公司名称 营业收入 (百万美元)
73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34,025.2
160 中国工商银行 21,830.3
171 中国银行 21,143.9
304 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 13,793.3
362 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 12,401.9
485 中国石油公司 9,115.5
1999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国企业名单
2000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国企业名单
在2000年全球企业500强大排行榜中,中国内地共有9家企业入选,台湾有一家企业入选。 58名:中石化(去年排名第73);第83名:中国电力(首次入榜);第208名:中国工商银行(去年排名160);第236名:中国电信(首次入榜);第255名:中国银行(去年排名第171);第307名:中化(去年排名第304名)第341名:中国农业银行(首次入榜);第364名: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入榜);第413名:中粮(去年排名第362)。
2004年全球企业500强中的15家中国公司排名
公司 名称 在 500强 营销 收入 所在城市 中排 名 (百万美元) 1 国家电网 46 58348.0 北京 2 中国石化 53 55062.0 北京 3 中国石油 73 47046.9 北京 4 中国人寿保险 241 20782.1 北京 5 中国移动通信 242 20764.7 北京 6 中国工商银行 243 20757.3 北京 7 中国电信 257 19464.5 北京 8 中化集团 270 18846.1 北京 9 中国建设银行 331 15824.8 北京 10 中国银行 358 15021.6 北京 11 上海宝钢集团 372 14548.0 上海 12 和记黄埔 407 13473.5 香港 13 中国农业银行 412 13303.1 北京 14 中粮集团 415 13290.1 北京 15 上汽集团 461 11754.6 上海
2006《财富》全球企业500强中国企业 排名 公司名称 主要业务 营业收入(亿美元) 23 中国石化 炼油 987.84 32 国家电网 电力 869.84 39 中国石油天然气 炼油 835.56 199 中国工商银行 银行 291.67 202 中国移动通信 电信 287.77 206 鸿海精密 电子 283.50 217 中国人寿 保险 273.89 255 中国银行 银行 238.60 259 和记黄埔 多元化 234.74 266 中国南方电网 电力 231.05 277 中国建设银行 银行 227.70 279 中国电信 电信 227.35 296 宝钢集团 金属 215.01 304 中化集团 贸易 210.89 331 国泰金融控股 保险 194.68 377 中国农业银行 银行 171.65 441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工程建筑 152.93 454 广达电脑 电子 149.00 463 中粮集团 贸易 146.53 470 一汽集团 汽车 145.10 475 上汽集团 汽车 143.65 485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工程建筑 141.38 486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工程建筑 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