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课件: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课件: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0 21: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高祖 汉武帝 董仲舒
温故知新:汉代以前儒家思想主张
孔子
春秋乱世,诸侯并起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荀子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
仁政、民贵君轻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秦始皇
重法家、焚书坑儒
春秋创立,不受重视
战国发展,备受冷落
秦朝,遭到打击
这是位于山东曲阜孔庙的鲁壁。据说它是秦始皇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有坑杀了一大批儒生,儒家学派受到打击。孔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文献古籍,就把儒家经典藏起来。这批藏书,直到汉代才被发现。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形成:
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学派。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2、特点
(1)以道家为基础,“兼采众家”的学说
(2)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思考:为什么汉初要采用黄老之学?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高祖刘邦
材料二:
(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材料三: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
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12篇
陆贾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2、特点
3、背景\原因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吸取秦亡教训(暴政),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3)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4、影响
(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2)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期间,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3)“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基础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史海钩沉、慧眼看历史】
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景帝时,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发生一场大争论。儒生辕固生指斥老子为异端。崇信黄老的窦太后勃然大怒,命令辕固生去和野猪搏斗。幸赖景帝保全,辕固生才免于丧命。 武帝即位之初,丞相卫绾奏请罢免信奉韩非之学的人,也因窦太后反对,未能实现。直到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绌黄老邢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双方斗争终以儒家获胜而结束。
有人说,黄老之学失去统治地位,儒学的受独尊,与帝王、太后个人爱好有很大关系。崇信黄老的窦太后死了,黄老之学让位给儒学了。有道理吗?
思维方法:帝王、太后个人爱好只是黄老之学消失与否的直接原因,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思想,它的衰落有着深厚社会原因
思考:
汉武帝为何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
开发边疆
三击匈奴
出使西域
汉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
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在他统治时期,中国以一个高
度文明、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中央:设内朝
地方:刺史制,
颁布推恩令
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
必然要求思想上大一统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背景
(1)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主观)
(2)儒家学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客观)
根本原因: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下列材料反映了
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
学说之一: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重点、解析探究】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新儒学的内容
下列材料反映了
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
学说之一: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重点、解析探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新儒学的内容
材料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材料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因此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
下列材料反映了
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
学说之一: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重点、解析探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新儒学的内容
【伦理学说】
“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新王必改制”,但“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天不变,道亦不变”。
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
其它学说:三纲五常等
同: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很多思想主张,如仁政。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为基础加以继承发展的。
异:新儒学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
《论语》、《孟子》、《荀子》
《春秋繁露》
《公羊春秋》
仁、礼、仁政、民贵君轻、礼法并施
天人感应
儒学
儒学、阴阳、黄老、法家
批判时政
维护专制集权政治
【论从史出、辩证分析】
争鸣:史学界对董仲舒的评价
观点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观点二: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请说说你的看法?
①政治: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②思想: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教育: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发展
④消极:文化专制,抑制思想的自由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影响
【知识拓展】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武帝时 国力渐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不甘无为淘汰黄老
适应并促进
利集权、制地方
总结














内容


西汉初年,
经济残败
百业待兴。
巩固国家统一
限制君主权利
儒学独尊地位
天人感应
实行仁政
治身、治国
无为而无不为
经济恢复
国力增强


无为不适应集权
新儒学的大一统
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1、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2、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 的含义,主要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3、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D、 ①②③
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禁止,统治者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成功。
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