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课件: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课件: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0 21:18:47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26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新中国科技发展经历的三个历程:
①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②“文革”时期:遭受严重破坏
③1978年以后:蓬勃发展。
课标要求:熟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
中国发射地空导弹
1988年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成功
中国导弹部队
中华第一星——
“东方红—1”号卫星
(1970年)
“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
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飞行3天后,安全返回到四川中部预定回收区域。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4.6
1964.10
1966.10
1967.6
1970.4
1975.11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 号”发射成功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综合探究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说明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什么是“两弹一星”?
两弹:原子弹、导弹
一星:人造卫星
材料一: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总统都曾威胁要使用原子弹。
材料二: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
材料三:原子弹爆炸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 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邓小平为什么说“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原因:反对核威胁,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加强国防建设。
理由:原子弹和氢弹先后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行列。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思考: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邓小平为什么说“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国基未稳;两极对峙、美苏争霸;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仇视新中国、60年代后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外交环境恶劣。
2、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
(2)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加强了中国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促进中国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教材两段材料)
3、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重视、科学有效管理协调方式、科学家艰苦创业报效祖国、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
综合探究2:请你结合20世纪50-60年代的国际背景,思考“两弹一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与意义。
他是谁 ________
功臣:
钱学森
猜一猜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他是谁 ________
邓稼先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猜一猜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___________。
袁隆平
二、农业科技成就
袁隆平在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2004年10月14日,世界粮食奖颁奖仪式14日在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举行。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和另一位西非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分享了这一奖项的25万美元奖金,这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图为大会会场 。
二、农业科技成就:
代表人物:袁隆平
(1)成就:理论上---突破“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理论禁区,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技术上:1973 年,培育出“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超级杂交稻”
(2)地位: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杂交水稻之父”。
(3)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A、“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B、在世界推广,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C、被称为“东方魔稻”和“第二次绿色革命”。
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至关重要
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每秒一亿次)。
1997 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130亿次)
中国的计算机发展历程
三、信息技术: “银河”系列计算机
1、计算机研究的原因:重要性
2、我国计算机研究的成果:
(1)1983年,“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
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2)1997年,“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运算速度每秒130亿次
3、我国计算机成功研究的重大意义:P115
加加林(苏联)
1961年飞上太空
阿波罗—Ⅱ号(美国,1969年登上月球)
杨利伟(2003年飞上太空)
四、航天科技成就:“神舟”号飞船
考考你
中国首位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踏上征程
杨利伟在宇宙飞船上与地面进行了实时天地对话
四、航天科技成就:“神舟”号飞船
1、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意义:P116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73
1983
1997
1999
2003
2005
2008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技成就(二):“魔稻+银河+神舟”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稻
“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一亿次的计算机。
“银河–II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30亿次/秒,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光辉里程碑,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南优2号”培育成功,后培育成功“超级杂交稻”
综合探究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说明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两弹一星(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2)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加强了中国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促进中国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计算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1、《成才》P155-156第1、2、3、8、11、12
2、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
A、核武器研制成功
B、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C、“东方红—Ⅰ”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银河—Ⅰ”型计算机问世
3、中国第一颗被送入太空的人造卫星是:
A、“东方-Ⅰ”号 B、“东方红-Ⅰ”号
C、“长征-Ⅰ”号 D、“银河-Ⅰ”号
4、中国跨入核国家行列是在:
A、1964年 B、1967年 C、1966年 D、1970年
A
B
A
5、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其主要目的是
A、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B、炫耀国力
C、与美国争霸 D、用于收复台湾
6、被誉为新中国“两弹元勋”的是
A、钱学森 B、袁隆平 C、邓稼先 D、钱伟长
7、促进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因素是
A、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
B、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D、国际贸易的发展
A
C
C
8、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里程碑是
A、“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B、“银河-Ⅲ” 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C、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D、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9、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产生的顺序是: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培育出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A
C
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张大民,生于1950年,他六岁时遇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常吃不饱,但能吃到优质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读书季节,他又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好不容易经过五年的努力回到城市,却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地主家庭出身的他倍受打击。但他又是幸运的,当他28岁时,高考制度恢复,他有幸经过高考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读了四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经济特区广州工作,1982年为收看“神州5号”飞船的发射,他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1985年他有了一台电脑,每逢周末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远在美国的同学聊天。经济条件较好的他,当时能经常吃到转基因食品。
改错
错误的表现?
时间错误
时序混乱
中国1995年才开展
1993年才投放市场
1973年
培育成功
2003年
发射
议一议
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80年代以前:
(特点)积极发展国防高新科技
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千方百计要扼杀新兴人民政权。
2、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面临新的威胁。
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4、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80年代以后: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原因:
1、国际环境的改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2、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3、我国工作重心的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综合探究4:
①自古至今中国科技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②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科技高度繁荣的表现并说明原因?
③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导致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④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取得了那些突出成就,原因有哪些?
⑥你能从上述科技发展状况得出哪些启示?
综合探究4:①自古至今中国科技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
明清时期:科技落后。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引入西方科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技发展取得突出成就。
②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科技高度繁荣的表现并说明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繁荣的表现:四大发明。
原因:教材P28《阅读与思考》
③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导致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教材P65-67。
综合探究4:④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军事科技,洋务派学习西方实用科技,维新派、革命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结果是促进了我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但仍处于落后地位。
原因: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学西方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因而不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目。资产阶级学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
启示: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除了向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外,最根本的是要获得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综合探究4: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取得了那些突出成就,原因有哪些?
突出成就(表格),原因
⑥你能从上述科技发展状况得出哪些启示?
启示:国家独立自主、国家强盛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政府支持、重视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相互促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教育以促进科技发展。(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1.国家的独立(前提、保障)
2.党和政府的重视,发展经济的需要
3.经济实力的增强
4.科学家的努力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些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材料二 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结论2: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
结论3: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
结论4: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1:国家独立是科技发展的前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年11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1956年,中国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结论4:党和政府重视科技,为发展科技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议一议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成就日新月异,科技发展对当今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 [美]经济学家 唐·帕尔伯格: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材料二 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影响:科技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振奋了民族精神,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解析与探究》863计划的主要特点
863计划是在我国面临高技术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下,由科学家提议,中央政府制定颁行的战略决策;它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有针对性地选择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研究发展目标;该计划力争在15年内完成;它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同其他推广应用计划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
《解析与探究》为什么要实施863计划?
1、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
2、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环境等,迫切需要高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因此,实施863计划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形势、解决本国问题而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