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夏朝王位传子;商代王位传子或传兄;到了西周,实行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长子才能继承王位。这一变化( )
A.加快了井田制的瓦解
B.维护礼乐制度的发展
C.减少王位引起的争端
D.标志着分封制的形成
2.(2分)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一书中说道:“秦朝政治措施之重要者,当首推废封建而行郡县。然封建之废,实不始于秦,自春秋以来,西周封建旧制,固已日在崩坏之中,封建制渐崩坏,即郡县制渐推行,二者相因,本属一事,考之《左传》,晋人早有县制。”由此可知( )
A.秦朝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分界线
B.郡县制在先秦时已推行
C.作者对分封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D.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度
3.(2分)宰相由行政和决策部门的首长共同组成,成为制度性规定的集体班子,宰相班子是职务性、制度性规定的,不再是皇帝对某个人的提拔任免。这种宰相设置( )
A.提高了宰相地位
B.说明宰相徒有虚名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完善了行政的规范性
4.(2分)奏折最初只是题本的补充,传递、处理程序与题本相同。至康熙年间,康熙帝允许亲信曹寅、李煦以奏折汇报地方情形,并可直交宫中由皇帝拆阅。奏折遂演变为有特别用途的私人秘密文书。这一方式( )
A.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
B.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意味着君主专制没落
D.利于提高皇帝的行政效率
5.(2分)古希腊有一个水滴发言定时器:在公民大会上,你有权发言,但长话必须短说。水滴发言定时器,其实就是一个双耳陶杯,大概可以装水400毫升,底部有一个滴漏用的出水口。一杯水流尽大约需要六分钟,这个时间是用来限制人们的发言时间的。这主要反映了古代希腊( )
A.手工业的发达
B.民主的虚伪性
C.民主的平等性原则
D.民主的高效性
6.(2分)马克思认为: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这可以反映( )
A.罗马法为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B.马克思全面评价罗马法的影响
C.罗马法是工商资产阶级的有力武器
D.罗马法促进了意大利社会转型
7.(2分)英国宪制有效运行的秘密可以被描述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紧密联合和几乎完全的融合。这说明英国( )
A.严格实行三权分立
B.内阁较好连接立法和行政
C.内阁掌握行政权和立法权
D.首相操纵国家立法
8.(2分)“没有单独的行政和司法部门,只有国会这个唯一的机关。《邦联条例》授予国会的权力极为有限,就是那些极为有限的权力,国会也无权自由行使。”这反映了( )
A.美国建立之初制度缺陷
B.法国民主共和制建立艰难
C.英国早期议会权力受限
D.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有限
9.(2分)德国虽然设有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帝国议会还是由普选产生的,而事实上这个貌似民主的议会并无太多的民主权力,帝国的重大决策几乎全部由行政首脑决定。这反映了( )
A.德国议会的两院相互制约
B.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C.德国君主受帝国议会制约
D.德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10.(2分)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1816年阿美士德访华均对清王朝进行了试探,但是清王朝并没有对此有所警觉。到1837年中英形势日趋紧张,但是清政府内部仍然认为中国的茶叶和大黄为英国的必需品,只要断了贸易就可以制服英国。这反映清政府( )
A.盲目自大不知敌情
B.利用闭关锁国对付敌人
C.重视发展对外贸易
D.对当时的英国认识全面
11.(2分)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军需供给和军人家属所吃食物都是由圣库(库仓、公仓)来统一进行分配发放的。而且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之后,圣库制度开始逐步社会化,首先在南京实施,居民的房子、土地和生活必需品都是由圣库按照实际数量来提供的。这种圣库制度( )
A.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B.为政权稳定提供保障
C.促进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符合了资本主义思想
12.(2分)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记述某个条约的内容:“主要是惩罚性质:10名高级官吏被处死,100名官吏受罚,45个城市废止科举考试,北京使馆区扩大、设防、驻军,通往北京的铁路也设防,约25处清朝的炮台被拆除。”下列有关此条约表述准确的是( )
A.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内地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使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合法化
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2分)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业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
A.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各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D.是新型政党领导的革命运动
14.(2分)如图是1933年黄亚光创作的宣传画。此画( )
A.反映了国民革命运动已进入高潮
B.表明南昌起义推动苏维埃政权不断发展
C.体现了中共已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D.展现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力量发展壮大
15.(2分)1920年8月,经多方努力,《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首次出版发行的千余册几日内销售一空。同年9月应读者要求,《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再次出版发行。这反映( )
A.国民大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中国开始宣传共产主义及十月革命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逐步增强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6.(2分)如图是上海《新民晚报》1946年8月28日发表的名为《老百姓在呼喊》的漫画。由此可知( )
A.国民政府违背人民的意愿
B.人民渴望重庆谈判的成功
C.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抗战
D.中国共产党竭力争取和平
17.(2分)参加“新政协”的代表司马文森记录了《共同纲领》的讨论过程:“初步草案提出了,100多位筹备委员就分开成为许多不同的小组,按照不同性质内容,逐条逐句逐字来讨论,三番五次地谈了又谈,改了又改。就这样,足足忙了快有3个月时间。”这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B.新政协代表来源的广泛性
C.新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D.协商的平等性、充分性
18.(2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不承认蒋介石反动政府的一切对外关系,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除社会主义国家外,建交需通过谈判来实现,对方须断绝同台湾的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材料反映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求同存异”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2分)如表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逐步形成表。此表内容反映了( )
萌芽
酝酿
形成
保证
确立
和平解决台湾
问题的设想(20世纪50年代)
《告台湾同胞》(1979年)“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1981年)
邓小平全面阐述(20世纪8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984年)
A.“一国两制”构想得以成功实践
B.“一国两制”构想的渐进性
C.“一国两制”受到普遍认同
D.“一国两制”最初针对香港问题
20.(2分)如图是1949﹣1979年中国新建交国家数量变化趋势图。图中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最高峰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C.中美关系得到极大的改善
D.改革开放成就巨大
21.(2分)马克思描述道:“巴黎公社﹣﹣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由此可知,巴黎公社( )
A.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B.得到了农民的大力支持
C.维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
D.是公有制下的民主政权
22.(2分)加米涅夫在1917年4月8日《真理报》的一篇短评中写道:“至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我们认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承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并且指望这个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此观点的实质是( )
A.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B.认为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C.反对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D.主张由资产阶级掌握社会主义革命领导权
23.(2分)如图漫画创作于1960年,作者将英国版图描绘为一艘航行在大西洋上的船,船上的掌舵者是当时的英国首相,旁边是英国大臣,他们手持地图,在研究把船开往美国,还是驶向欧洲共同市场?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
A.意图接受马歇尔计划
B.反对加入欧共体
C.不满在欧共体的地位
D.面临艰难的抉择
24.(2分)中国邮政于2020年10月25日发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邮票一套1枚。邮票图案设计寓意为( )
A.铭记历史,保家卫国,维护和平
B.新中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C.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D.打破了西方对新中国的孤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之初,试卷不糊名,导致不公。宋真宗景德四年,正式设官负责糊名封印。同时实行了“誊录”,将考生的亲笔试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送给考官评阅。为防止考官权力过大,采取临时派遣、年年轮换的办法。考官的子弟如果参加考试,则主考应该回避,或是设“别考”,另派考官监考判卷。为防止官僚子弟利用特权互相包庇、拘私枉法,凡官家子弟录取者,都要另派大臣在中央进行复试,或另设考场。
材料二:科举制的兴起关键在于在形式上它几乎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自由报考体现了选举制度的平等精神,清代只要是非娼、优、隶、卒子弟,皆可取童生资格,经科举入仕途,几乎把政治录用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为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从政打开了门路,做官参政不再是上层统治者的特权,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波《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统治者保证科举考试过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的措施o(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意义。(6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形成的经典红色文化和宝贵革命精神,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优秀分子在“建党”“建军”和“建国”(指建立新中国)壮丽事业中迸发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睿智胸怀和道德情操。
革命精神
内涵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八一精神
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苏区精神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船精神形成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井冈山精神形成的背景。(8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汉密尔顿、麦迪逊为首的联邦派积极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他们的观点,呼吁各州批准宪法;而在反联邦派中,以南方大种植园主、纽约大地主等构成的州权派主张本州地方自治,反对加强了联邦权力的宪法草案。纽约州的群众,因不满宪法中未规定公民权利,愤怒地焚烧了宪法文本。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派,认为只有在宪法草案中增加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后才可批准它。
﹣﹣摘编自梁敏《稳定的宪法与妥协的宪法》
材料二:美国宪法就是一部妥协宪法。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参与立宪的利益是多元的、对抗的,利益的多元化和对抗性决定了不同利益之间必须进行多层次的和多方位的谈判。这种谈判的过程既是利益协商与妥协的过程,也是使所制定之法充分吸纳妥协精神,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
﹣﹣摘编自梁敏《稳定的宪法与妥协的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宪法内容中是如何体现妥协精神的?(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7年3月6日,杜鲁门在贝勒大学发表演说,提出“和平、自由和世界贸易不可分割”的新思想。他强调“美国将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宣称美国“是经济世界的巨人”,“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将取决于美国,美国能够引导世界走向经济和平,也能够把这些国家拖入经济战争”。3月12日,他在国会发表特别咨文,要求支持政府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声称美苏冲突是“自由”同“极权主义”的世界级冲突,事关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摘编自于洪君《美国是二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主要制造者》
材料二:冷战后苏联解体并未导致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的一家独大。美国并没有因为苏联的消失而继续保持在冷战期间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巨大优势。反而得益于冷战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间的实力逐步接近,一超多强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中的趋势。
﹣﹣摘编自王世然《论冷战后世界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的主要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宗法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王位世袭制有可能导致继承人争夺王位,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减少王位继承的争夺,C正确;
西周正值井田制形成阶段,不可能瓦解,排除A;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B项表述有误,排除;
题干内容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
故选:C。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分封制崩坏和郡县制推行是一回事,两者同时进行,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就已经有了晋人实行县制的记载,说明郡县制在先秦时就已开始推行,B项正确;
秦朝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分界线与“封建之废,实不始于秦“不符,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作者“完全否定分封制,C项错误;
郡县制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出现,D排除。
故选:B。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材料中说宰相是集体班子,且宰相不是皇帝对某个人的提拔任免,有利于完善行政规范,所以D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唐朝的宰相集体决策的特征,分散了相权,A项错误;
唐朝宰相有实权,所以B项错误;
材料中说的是君臣关系,C项不准确。
故选:D。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康熙帝允许亲信曹寅、李煦以奏折汇报地方情形,并可直交宫中由皇帝拆阅。奏折遂演变为有特别用途的私人秘密文书”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答】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臣或亲信直接把情况上奏皇帝,这有利于皇帝了解情况,提高行政的效率,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中的“防止了”表述绝对化,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到达顶峰,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君主专制是强化而不是没落,故C项错误。
故选:D。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由于古代雅典是直接民主,参加公民大会发言的人比较多,通过水滴发言定时器限制发言的时间,是为了
保证公平性及平等性,所以C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可排除;
材料体现雅典民主的真实性,B项错误;
D项只是现象,不是本质,D项错误。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影响。关键信息是: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解答】材料“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显示罗马法有力保护了“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的私有制;说明罗马法是工商资产阶级的有力武器,故C正确。
罗马法主要适用于奴隶社会,故排除A。
B项“全面”说法片面,排除。
罗马法是奴隶社会时期的法律,并未导致社会转型,排除D。
故选:C。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英国宪制的高效运行主要是因为英国内阁掌握行政权,而内阁的首相是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会掌握立法权,因此内阁较好地把立法和行政连结起来,所以B项正确;
英国三权分立不明显,A项错误;
内阁主要掌握行政权,不掌握立法权,C项错误;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故选:B。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材料表述的是美国建立初《邦联条例》的内容,邦联体制下,地方权力大,中央(国会)权力小,所以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单独的行政和司法部门”不符合法国、英国及德意志的状况,所以B、C、D三项可以排除。
故选:A。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从材料来看,由选民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并无实权,德国君主有最终决策权,所以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军国主义,B项错误;
排除;德国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排除C项;
德国议会两院并不相互制约,联邦议会可以限制帝国议会,排除A项。
故选:D。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盲目自大的特点;
B.从材料信息“但是清王朝并没有对此有所警觉。到1837年中英形势日趋紧张,但是清政府内部仍然认为中国的茶叶和大黄为英国的必需品,只要断了贸易就可以制服英国。”可以看出清朝政府想利用闭关锁国来对付敌人;
C.清政府并不重视对外贸易;
D.从材料可以看出对英国的认识并不全面。
故选:B。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的纲领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这种天下为公、关注民生思想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为政权稳定提供了保障,所以B项正确;
这种圣库制度是平均分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能实行,而当时生产力落后,排除A项;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爆发,C项错误;
圣库制度不符合资本主义思想,D项错误。
故选:B。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从材料中“主要是惩罚性质:10名高级官吏被处死,100名官吏受罚,45个城市废止科举考试,北京使馆区扩大、设防、驻军,通往北京的铁路也设防,约25处清朝的炮台被拆除。”可以看出这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以后签订《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这是《马关条约》的影响;
D.这是《南京条约》的影响。
故选:B。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业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可以看出作者应该是强调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B.材料没有反应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材料没有反应出五四运动的反封建特点;
D.材料看不出五四运动有新型的政党领导。
故选:A。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A.材料图片看不出国民革命运动进入高潮,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年已经失败了;
B.南昌起义并没有建立苏维埃政权;
C.1933年中共还没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D.材料是用图画的形式反映了1927年南昌起义以后,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不断的增强,D符合题干的要求。
故选:D。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A.国民大革命是从1924年~1927年;
B.中国开始宣传共产主义及十月革命是1918年;
C.从材料可以看出1920年,《共产党宣言》大量印刷发行,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逐步增强;
D.材料看不出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故选:C。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从材料中的时间可知,当时国民党政府已经发动内战,对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漫画反映的是人民”呼喊“停止战争,说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违背民心,所以A项正确;
当时重庆谈判已经结束,B项时间与材料不符;
当时已经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
当时内战已爆发,中国共产党竭力争取和平、民主、团结是在内战爆发前,D项与时间不符。
故选:A。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纲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的过程中,会议中讨论的次数多,这说明政协制度具有平等、充分的特征,D项正确;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排除A;
新政协的代表是推荐的,不是选举的,B项错误;
当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排除C。
故选:D。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中央决定不承认蒋介石反动政府的一切对外关系,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除社会主义国家外,建交需通过谈判来实现,对方须断绝同台湾的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可以看出是不承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要建立新中国的外交,这是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的表现,A是正确的;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扫除近代列强在华的侵略特权,然后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材料体现不出来,B排除;
“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材料体现不出来,C排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发展和周边国家关系提出来的外交方针,材料体现不出来,D排除。
故选:C。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针对历史现状,中国共产党提出符合国情的和平统一方针“一国两制”,但其形成过程是逐步展开的,所以B项正确;
“一国两制”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得以成功的实践,A项错误;
台独分子反对“一国两制”,排除C项;
“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排除D项。
故选:B。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解答】从图中可知,1949﹣1979年图中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最高峰出现在1970年﹣1972年。结合已学知识可知,这是主要是由于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国改善关系,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故选C;
ABD都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C。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的性质,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巴黎公社﹣﹣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解答】根据材料中“巴黎公社﹣﹣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巴黎公社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政权,维护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并没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并不是社会主义政权,故A、D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巴黎被封锁,公社并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故B项错误。
故选:C。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材料中加米涅夫认为当时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所以B项正确;
加米涅夫并不反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只是当时不具备条件,A项错误;
作者认为要继续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错误;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解答本题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漫画创作于1960年”,并正确解读材料中“他们手持地图,在研究把船开往美国,还是驶向欧洲共同市场”的主旨及正确掌握欧洲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解答】根据材料中“他们手持地图,在研究把船开往美国,还是驶向欧洲共同市场”可知,当时英国一方面想加入欧共体,另一方面又怕脱离美国,处于犹豫中,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开始于1948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英国当时在犹豫中,并不反对加入欧共体,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还没有加入欧共体,谈不上在欧共体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
故选:D。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朝鲜战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朝鲜战争并结合选项分析即可。
【解答】A.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的战争,故选A;
B.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包括: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的土地改革;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进行大规模剿匪作战;全国领土基本解放,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没收官僚资本等,排除B;
C.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与朝鲜战争不符,排除;
D.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打破了西方对新中国的孤立。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一中“宋真宗景德四年,正式设官负责糊名封印。同时实行了‘誊录’”“为防止考官权力过大,采取临时派遣、年年轮换的办法”“考官的子弟如果参加考试,则主考应该回避,或是设‘别考’,另派考官监考判卷”“凡官家子弟录取者,都要另派大臣在中央进行复试,或另设考场”的主旨。
(2)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二中“科举制的兴起关键在于在形式上它几乎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自由报考体现了选举制度的平等精神”“清代只要是非娼、优、隶、卒子弟,皆可取童生资格,经科举入仕途,几乎把政治录用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为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从政打开了门路”“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解答】(1)根据材料一中“宋真宗景德四年,正式设官负责糊名封印。同时实行了‘誊录’”可得出实行糊名法和“誊录”制度;根据材料一中“为防止考官权力过大,采取临时派遣、年年轮换的办法”可得出实行监考临时派遣、年年轮换制;根据材料一中“考官的子弟如果参加考试,则主考应该回避,或是设‘别考’,另派考官监考判卷”可得出实行考官回避或别考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凡官家子弟录取者,都要另派大臣在中央进行复试,或另设考场”可得出对官家子弟另设考场甚至对录取的官家子弟进行复试。
(2)根据材料二中“科举制的兴起关键在于在形式上它几乎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自由报考体现了选举制度的平等精神”可得出自由报考可提供均等机会;根据材料二中“清代只要是非娼、优、隶、卒子弟,皆可取童生资格,经科举入仕途,几乎把政治录用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为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从政打开了门路”可得出录取条件相对宽松、范围广,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入仕途径;根据材料二中“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可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
故答案为:
(1)措施:实行糊名法和“誊录”制度;实行监考临时派遣、年年轮换制;实行考官回避或别考制度;对官家子弟另设考场甚至对录取的官家子弟进行复试。
(2)意义:自由报考可提供均等机会;录取条件相对宽松、范围广,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入仕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
26.【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问的条件,理解红船精神的内涵,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影响分析;第二问的背景,理解井冈山精神的内涵,紧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大背景,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开辟的背景分析。
【解答】(1)形成条件:依据材料中红船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从革命的需要、民族危机、无产阶级自身的优势等角度作答,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各阶级多种救国实践失败的现实情况;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为其提供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文化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精神品质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其奠定阶级基础。
(2)背景:依据材料中井冈山精神的内涵,紧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大背景,结合所学从中国共产党发动三次武装起义,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等内容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形成的条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各阶级多种救国实践失败的现实情况;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为其提供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文化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精神品质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其奠定阶级基础。
(2)背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
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1)根据材料“联邦派积极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在反联邦派中,以南方大种植园主、纽约大地主等构成的州权派主张本州地方自治”“纽约州的群众,因不满宪法中未规定公民权利,愤怒地焚烧了宪法文本。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派,认为只有在宪法草案中增加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后才可批准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蓄奴州和自由州的矛盾、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工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之间的矛盾、纽约州群众和民主派对宪法文本不满等方面进行回答。
(2)结合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及原则相关知识,从确立联邦制、实行三权分立、保留奴隶制、议员的比例、1791年通过宪法修正案等方面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
(1)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或者联邦派与州权主义者之间矛盾);纽约州群众、民主派对宪法文本不满;大州与小州的矛盾;蓄奴州和自由州的矛盾;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工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之间的矛盾。
(2)体现:建立了联邦制原则;国会中众议员人数根据各州人口比例确定,参议员每州两名;实行三权分立原则;保留黑人奴隶制;1791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人民的民主权利。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格局。第一小问要结合冷战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多极化趋势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1)从材料中“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将取决于美国,美国能够引导世界走向经济和平,也能够把这些国家拖入经济战争”可以看出美国是希望攫取世界霸权,成为世界领导者;从材料中“事关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以看出推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杜鲁门的目的还包括干涉他国内政,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
(2)冷战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和第三世界力量发展。
故答案为:
(1)目的:攫取世界霸权,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干涉他国内政;反对苏联,遏制共产主义;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2)原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和第三世界力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