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9 18:5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
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研究学习小组、确定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题,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课前收集整理
明确活动主题是“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教师介绍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调查采访长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浏览、听广播、观看影视资料,或者与同学交流节日感受等途径获取资料。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按以下几个方面收集、整理资料:
主题一: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起源与相关故事。
主题二: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主题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主题四:现在流行的“洋节”以及怎样看待“洋节”和“土节”?
二、课中展示探究:
㈠、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文字资料类:
讲故事:
展示手抄报:
㈡、教师展示讲解:
1、传统日用品、食品及活动
传统节日
节日饰物与用品
节日饮食物品
仪式庆祝活动
春节
桃符、春联、窗花、门神画、彩笺、花炮、焰火、大红灯笼
年肉、酒、饺子、年糕、馒头、鱼、圆子、春卷、团圆饭等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除夕祭拜、吃团圆饭与守岁、拜年
清明节
风筝、空竹、柳叶符
清明吊(插挂坟头的纸钱)
清明团、染色鸡蛋、清明茶、清明馃
上坟、悼亡仪式、踏青活动
端午节
龙舟、彩旗、艾虎、香囊、扇子、天师像
粽子、咸鸭蛋、艾糕、艾酒、雄黄酒、五毒饼
龙舟竞渡、凭吊屈原
2、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传承与演变)
节日
不变(传承)
变(演变)
春节
祭祀祖先、辞旧迎新、重视家教、拜年、贴春联、压岁钱
春晚、电话拜年、城市禁放爆竹、
微信发红包、礼物包等。
清明节
清明祭祖、踏青郊游、禁火寒食、
扫墓上坟、插柳、植树
内容变化:祭奠烈士
形式变化:网上祭奠、鲜花追思
端午节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吊屈原
女儿回娘家、举办龙舟文化节、
小长假旅游等
3、结合表一、表二,你们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都有祭祀祖先的内容、都注重在家里过节、都有一定的仪式,很庄重、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关系很大。
教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所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主题都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从上述的活动中,你理解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哪些?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的观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福攘灾、除旧迎新等求吉心理,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力的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民族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
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为什么?
……嗯,春节。春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希望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春节可以和家人一起,四处走亲访友;春节还能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可以看到舞狮、舞灯笼、剪纸、中国结;春节能吃到饺子、年糕等等,对了,小朋友还能收到许多红包呀。
第二:你认为传统节日与经济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
教师:有一个词叫“节日经济”,我们以春节为例。春节是中国古老又最具生命力的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以前过年,人们满足于吃顿年夜饭、看春晚、穿新衣、放鞭炮,现在人们对过年的需求早已超越物质满足。随着人群、物资、金融、信息等各方面的流动,文化、旅游、健康消费日益成为春节消费文化的主流,还添加了时髦的“网络”“低碳”新元素,形成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春节经济”。当然还有“清明经济”“端午经济”等。
那大家能否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传统节日的作用呢?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这些具有浓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节日,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已牢牢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土壤中,是维系海内外华人认同感的重要纽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价值,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一,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第二,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能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能提高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的免疫力
第五,能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节日消费,改善人民生活
总之,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宝,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如能辩证的予以继承、发展、改革、创新,必将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塑造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最后我们探究一下,现在流行的“洋节”有哪些?应该怎样看待“洋节”和“土节”?
、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的异同。
、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方的传统节日?
我们应该明白,今天一时的“洋节热”并不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沦,当春节遭遇圣诞、当端午被愚人节撞了一下腰、当七夕与情人节开始交锋时,阵痛是在所难免的。洋节给我们带来的西方文化中,有不少都是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是我们应当吸取的。今天的中国已经远离了闭关锁国的年代,经过了文化交锋的阵痛期,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美好!
当然只接受洋节还远远不够,文化的交融不仅仅是接纳与吸收,更应该是推广与传播。古老的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的眼中戴着神秘而迷人的面纱。让世界了解中国,就应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结:
洋节来了,带给我们新的文化,新的思潮,新的冲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达到新的高度。至于土节,不如给它加上一个“MADE
IN
CHINA”的标签,让西方的浪漫者们也感受下来自东方的魅力与智慧。
洋节与土节的“邂逅”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