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地球的绕日运动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一年中,在西沙群岛某地有几次太阳直射现象(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2.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东向西
B.地球表面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各地的昼夜长短相等
C.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D.地球公转形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南、北半球是一致的
3.玲玲每天中午12:00下课,发现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暑假前后最短,寒假前后最长,请你帮玲玲找到合理的解释
A.玲玲的身高在变化
B.玲玲观察的位置不同
C.由于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正午太阳高度在变化
D.玲玲观察错误
4.2016年9月4日~5日(农历八月初四~初五)将在杭州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G20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关于会议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那天的月相是满月
B.北半球白天长,晚上短
C.地球正在从B向C运动
D.太阳直射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5.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有关现象的描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3月21日至9月23日之间
B.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昼夜以及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
C.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
D.地球的自转,就好像是一个不停地旋转着的庞大无比的大“陀螺”,由于惯性力的作用,地球始终在不停地自转着。
6.下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在E时,浙江省处在夏季
B.太阳直射点在E点时,台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天津
C.对于北半球来说,当太阳直射点由C到D过程时,昼变长,夜变短,且夜始终长于昼
D.对于南半球来说,当太阳直射点由A到B过程中,昼变短,夜变长,且夜始终长于昼
7.下列不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是( )
A.昼夜交替现象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四季的更替
8.如图所示,此时关于浙江的白昼长短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昼长于夜
②昼为一年中最长
③昼短于夜
④昼夜平分
⑤昼为一年中最短
A.① B.①②
C.④ D.③⑤
9.今天是2015年6月18日(农历五月初三),月球位置大致在图中的( )
A.1~2之间 B.3~4之间
C.5~6之间 D.7~8之间
10.如图为 2019年6月22日的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反映的北半球的节气是冬至
B.图中②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
C.当日①②③④四地中白昼最长的是③
D.此时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②
11.如图是今年某天日历及地球绕日公转图,根据日历内容,地球运动到图中哪个位置( )
A.甲
B.乙
C.丙
D.丁
12.如图为月球、地球公转示意图,今天是2018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十三),地球恰好运到图中位置的某个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今天月球的大致位置位于图中①②之间
B.今天月球的大致位置位于图中③④之间
C.图中②③位置的过程中宁波的白昼越来越长
D.图中②③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
13.浙江的玲玲在一年中四个节气的正午时间以相同的角度拍了四张照片,其中拍摄于夏至日的是( )
A.A B.B C.C D.D
14.家住黑龙江省的小丽暑假去新疆旅游,发现新疆在北京时间晚上八点太阳还没落山,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形地势的差异 B.海陆位置的差异 C.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D.我国东西跨经度广
15.下列有关时间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地球自转周期 ②地球公转周期 ③月相变化周期 ④月球公转周期 ⑤月球自转周期
A.②﹥③﹥④﹥⑤﹥① B.②﹥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① D.①﹥②﹥③﹥④﹥⑤
16.地球上一年四季昼夜等长的地方是( )
A.赤道上 B.北回归线上 C.南回归线上 D.南北回归线之间
17.如图所示,2020年4月8日,我国的一些地区观察到了“超级月亮“景观,它还有个别致的名称叫”超级粉红月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天杭州地区昼夜等长
B.月球表面的暗区是平原和盆地
C.“超级月亮”是由于当天月球体积变大了
D.“超级粉红月亮”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月球的大气层反射粉色的光
18.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当地球公转由A向B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清明节,扫蓦祭祖 B.七夕节,鹊桥相会
C.除夕夜,守岁迎春 D.中秋节,共庆团园
二、填空题
19.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____,地球自转的周期为_____,地球自转的方向为____;地球公转的中心是____,地球公转的周期为____,地球公转的方向为____。
20.下列现象:
①昼夜现象 ②宁波夏季白昼长,冬季白昼短 ③昼夜交替 ④宁波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⑤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⑥正午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
(1)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现象是____(填序号,下同)。
(2)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现象是____。
21.夏至日太阳直射_______,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之间往返移动。
22.杆影的长度和_______与_______的夹角有关。这个夹角叫做_______,简称_______。一天中的_______,即_______方向时,杆影最短,此时太阳位于该地的_______或_______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_______。
23.今年的春分日是 3 月 20 日,这天地球运行到了图中的的 ________位置。今天是 5 月 12日,农历四月初一,今晚的月相是 ________。(填月相的名称)
24.结合亲身体会,按太阳高度(选填“大”“小”或“适中”)、昼夜长短(选填“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或“相差不大”)、气温高低(选填“高”“低”或“适中”)将下表补充完整。
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气温高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图1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今年春节为2019年2月5日,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大约是图1的_________。
A.A点~B点之间 B.B点~C点之间 C.C点~D点之间 D.D点~A点之间
(2)图3中的甲、乙、丙、丁是全年不同季节的正午学校旗杆影子的图像,夏至日正午时分,图2中的学校旗杆影子与图3中的_________所示最相似。
(3)图4所示现象在我们椒江可能出现的是_________。
A.大地一片葱绿 B.同学们穿着短袖衣衫上学 C.雷雨天气经常发生 D.昼短夜长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是以地球_______极为中心的投影图。
(2)图中A、B、C、D四个地点中,位于晨线上的是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与本题“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成因一样的现象是_____
A.冬去春来,杭州的天气逐渐变暖
B.从冬至日至春分日,可观察到杭州的楼影长度变短
C.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
D.在杭州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
27.比利在一家主题公园工作,圣诞节(12月25日)快要到了,他的工作是装扮圣诞老人陪孩子们玩。但是装扮圣诞老人是非常辛苦的,因为身上要穿厚厚的棉袄,而圣诞节期间的天气又实在太热了。请判断:
(1)如果比利所在国家处在中纬度地区,那么他的国家应该位于______(填“南”或“北”)半球。
(2)圣诞节来临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______。(填选项代号)
A.北回归线 B.北极圈 C.南回归线 D.赤道
(3)圣诞节时,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填选项代号)
A.昼长于夜 B.夜长于昼 C.极昼 D.昼夜等长
28.如图为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平面A是 ,平面B是 。
(2)角C的度数是 。
(3)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指向 附近。
(4)如果角C为90°,那么同一地区还有没有季节变化? 。有无昼夜更替? 。
三、探究题
29.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厘米)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厘米)
30
15
10
7.5
5
(1)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__。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放置处的水平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
30.如图所示,甲、乙两点的同学通过互联网商定在同一天的正午测定杆影,并用相机记录后将图片传送给对方,下列选项是两位同学得到的一组图片,你认为正确的是( )
31.探究活动——寻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证据和规律
活动材料:1米长木杆1根、卷尺一把、绘图板及绘图工具1套。
实践过程:
①夏季某日12时,在一处有阳光的平地上把木杆垂直竖在地上,用卷尺测量影子长度。
②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图。
③冬季某日12时,在同一地点再一次用同样方法进行测量,记录并绘图。
观测结果:
(1)图1是某中学一位同学的测绘结果。遗憾的是,他忘记标注观测时间,现在区分不开了。请你帮助他进行区分。图A是________(填“冬”或“夏”)季测绘的。
(2)归纳分析:不同季节木杆影子长短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3)拓展延伸:若图A、图B为我国南、北方两位同学同一时间的测绘结果,请你判断:南方同学测绘的是图________。
(4)原理应用: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2)。请你分析:
①楼间距的设计应该参考________(填“冬”或“夏”)季的光照情况。
②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________运动。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的移动着,西沙群岛位于热带,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故选B.
2.C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解:(1)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根据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地球的运动,解答时要牢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3.C
【解析】
正午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导致太阳高度角变化而产生的,玲玲位于北半球,暑假的时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地太阳高度角大,物体的影子短,寒假则相反,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小,物体影子长。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满月出现的时间是农历十五、十六,此时是农历初四、初五,A选项错误;9月4日—5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B选项正确;D是北半球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前后,A是北半球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B是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前后,C是北半球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9月4日—5日,地球正在从A向B运动,C选项错误;9月4日—5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即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D选项错误。故选B。
5.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每年3月21日前后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6月22日前后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9月23日前后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先向北回归线移动,再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A错;昼夜更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B错;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C正确;惯性不是力,这个星球上不存在惯性力,只能说惯性作用,惯性只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属性,D错。故选C。
6.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地球公转,试题难度一般。
【详解】
读图可知,地球运动到B点时是6月22日前后,D点时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E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浙江省处在夏季,故A正确;台州的纬度低于天津,所以当太阳直射点在E点时,台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天津,B正确;对于北半球来说,当太阳直射点由C到D过程时,即从9月23日到12月22日期间,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且夜始终长于昼,故C错误;对于南半球来说,当太阳直射点由A到B过程中,即从3月21日至6月22日期间,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且昼长小于夜长,故D正确;综上可知,不正确的只有C选项,故选C。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交替是由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所以选A。
8.D
【解析】
【分析】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公转产生了一年四季的冷暖交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详解】
由图可知此时刻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北极圈以里产生了极夜现象。因此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李,正处于我们北半球冬至的节气。在这一天,北半球冬至昼短于夜,且昼为一年中最短,③⑤说法正确,故D正确。
【点睛】
掌握太阳直射点变化规律及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9.D
【解析】
【分析】
根据地理常识是我们平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要认真学习,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月球绕地球运动,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根据题意,2014年6月14日(农历五月十七),满月刚过(满月时,日、地、月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即5处),月球应该位于5~6之间。故选C。
10.D
【解析】
【详解】
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间是6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图中②位于北回归线上,当日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且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当日①②③④四地中白昼最长的是①,处于极昼。故D符合题意。
11.A
【解析】
【分析】
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详解】
据图示可知此事为2016年的春分日,此时太阳光线直射赤道,再看地球绕日公转图,可知图中在北半球甲为春分日,丁为夏至日,丙为秋分日,乙为冬至日,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图中对应的时节。
12.C
【解析】
【分析】
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为图中的③位置,由于白道面和黄道有一夹角,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称为满月或望。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详解】
今天是2018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十三),再过两天就到了月相为满月的时候,满月时,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为图中的③位置,所以此时月球的大致位置位于图中②③之间,故选项AB错误。
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今天为6月15日,在夏至日之前,位置为②③之间,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在②③位置的过程中宁波的白昼越来越长,故C正确,D错误,答案选C。
【点睛】
读懂图中地球和月球相关位置所代表的信息及夏至日的相关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3.D
【解析】
【详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位于北温带的浙江是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故选D。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目可知,住在黑龙江的小丽去新疆发现新疆在北京时间八点还没有落山,这是由于我国东西跨经度广,受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东西部地方时差异很大,位置偏东的地区比位置偏西的先看到日出,北京时间与新疆乌鲁木齐时间相差两个小时,故选D。
15.C
【解析】
【分析】
主要考察地球、月球运动及月相变化。
【详解】
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地球公转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月相变化周期:29.53天,月球公转周期:27.32天,月球的自转周期:27.32天。故只有C符合题意。
16.A
【解析】
【分析】
题目中说的地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知道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只有在赤道上才能全年昼夜等长。
【详解】
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即春分,全球昼夜平分;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在赤道上,即秋分,全球又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只有在赤道上才能全年昼夜等长,所以全年昼夜长短相等的地方是赤道,故A正确。
【点睛】
掌握地球公转相关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7.B
【解析】
【分析】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月球表面有阴暗和明亮的地区,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月球表面并没有大气层。
【详解】
A.每年的3月21日左右是春分日,当日昼夜等长,2020年4月8日位于春分和夏至日之间,当天杭州地区应该是昼长于夜,故A错误。
B.月球表面有阴暗和明亮的地区,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故B正确。
C.“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由于近,视觉效果变大,但月球的体积没有变,故C错误。
D.月球表面并没有大气层,故D错误。
【点睛】
掌握月球相关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8.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示位置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A位置太阳直射点第一次位于赤道上,判断为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前后;B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清明节为四月初,故从A到B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清明节,扫扫墓祭祖,故A符合题意。
19.地轴 24小时(或1日) 自西向东 太阳 一年(或365.25日) 自西向东
【解析】
【详解】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点睛】
识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和周期。
20.③⑤⑥ ②④
【解析】
【详解】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的现象、时间的差异、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最小值的时间;地球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的现象、五带的划分,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最小的时间;故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现象是①③⑤⑥;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现象②④。
21.北回归线 赤道 南、北回归线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详解】
结合教材知识得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2.太阳光 地面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正午 杆影朝向正北或正南 正南 正北 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有关。这个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午,即正午12时,杆影朝向正北或正南方向时,杆影最短,此时太阳位于该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处在不同纬度看到影子的方向是不同的,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中午影子朝向正北方向。
23.甲 新月
【解析】
【详解】
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甲是3月21日前后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乙是6月22日前后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丙是9月23日前后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丁是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结合月相的变化规律可知,农历每月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相当于“黑月亮”),称为新月。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图的判读及月相。
24.
【解析】
【详解】
春季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我们这里的太阳高度适中,昼夜平分,气温适中;夏季时,正午阳高度大,昼长夜短,气温是一年中最高的;秋季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太阳高度适合,昼夜平分,气温适合;冬季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们这里的正午太阳高度小,昼短夜长,气温是一年中最低的。
25.D 丁 D
【解析】
【详解】
(1)读图1可知,A是3月21日前后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B是6月22日前后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C是9月23日前后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D是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结合地球自西向东的公转方向可知,2019年2月5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大约是图1中的D点~A点之间,故选D。
(2)图3中丁的影子最短,是夏季时正午学校旗杆影子的图像。因此夏至日正午时分,图2中的学校旗杆影子与图3中的丁最相似。
(3)图4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为夏季,昼长夜短;北半球为冬季,昼短夜长。椒江位于浙江台州,地处北半球,因此图4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椒江昼短夜长。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图的判读及公转产生的现象。
26.北 A D
【解析】
【分析】
【详解】
(1)读图可知,图中自转方向是逆时针,因此图中是以地球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
(2)结合图中逆时针的自转方向可知,A点位于晨线上,B点位于昼半球中央经线上,C点位于昏线上,D点位于夜半球中央经线上。
(3)“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地方时等现象。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现象。ABC均为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D表示的地方时的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的运动。
27.南 C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公转特点。
【详解】
(1)圣诞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是北半球的冬季,气候寒冷;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中纬度气温高,属于夏季;依据材料可知,比利所在的国家应该位于南半球。
(2)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圣诞节在12月25日,所以太阳直射点与南回归线最近。故C正确,ABD错误。
(3)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故圣诞节时赤道上昼夜等长,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约365天)。
28.地球公转轨道面 赤道面
66.5°
北极星
没有 有
【解析】
【分析】
根据地球公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据图可知,平面A是是地球公转平面,平面B是赤道平面。
(2)角C的度数是66.5°。
(3)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4)如果角C为90°,太阳直射点就不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一地区也就没有热量的变化,故也没有季节变化。昼夜更替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与角C无关,角C为90°时依然有昼夜更替现象。
29.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的关系 减小 保持点光源位置和短木条长度不变,将短木条沿水平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
【解析】
【分析】
【详解】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即控制控制物体高度与物体到光源的距离不变,而改变光源的高度,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是猜想:影子长度可能与光源的高度有关。
(2)光源每增加10cm后的影子的变形量分别为15cm;5cm;2.5cm;1.5cm,所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减小;
(3)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知,应当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不变,改变短木条的位置。
30.A
【解析】
【分析】
【详解】
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的竿影朝向正北,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的竿影总是朝向正南方.甲点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正午时的竿影总是朝向正南方;乙点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的竿影总是朝向正北方,故A正确.
31.冬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不同 B 冬 公转
【解析】
【详解】
(1)夏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所以图中A为冬季测绘的,B为夏季测绘的。
(2)根据以上归纳分析得知:季节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影子长短就不同。
(3)我国南方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影子短,为B图;北方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影子长,为A。
(4)①冬季,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果冬季采光较好,其他季节采光会更好。所以楼间距的设计应该参考冬季的光照情况。
②我国北方距离太阳的直射点远,南方距离太阳的直射点较近,因此北方阳光斜射的厉害,楼间距应该大于南方。即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