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核心要点突破
课堂互动讲练
知能优化训练
第
1
节
课前自主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其原子结构.
3.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4.了解静电的应用、危害及防止.
学习目标
课前自主学案
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它们分别为______电荷和_____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____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____电荷.
2.带电体能________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
_______,异种电荷相_________
正
负
负
正
吸引
排斥
吸引.
思考感悟
带正电的物体甲可以吸引轻小物体乙,乙一定带负电吗?
提示:不一定,乙有可能不带电
二、摩擦起电现象的解释
1.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由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___________不同,在摩擦过程中由于摩擦力做功,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原子失去电子而带____电,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强的原子获得电子而带____电,且两个物体带______的正、负电荷(恰好中和时,两导体都不带电).
束缚能力
正
负
等量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______,也不能________,只能从一个物体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上去,或从物体的一部分________到另一部分.因此,在任何的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电荷的总量_____________
3.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_______称为电荷量,简称电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库,用符号_____表示.
4.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为_____________C,它是电荷的最小单元,称为元电荷,记作e=1.6×10-19C.
创造
消灭
转移
转移
保持不变.
多少
库仑
C
1.6×10-19
三、静电的应用
1.静电_________
2.静电__________
3.静电____________
4.静电_______与静电_________
除尘.
复印.
加速器.
喷涂
植绒.
四、静电的危害及防止
1.静电的危害
(1)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摩擦起电,会使纸页粘在一起难以分开,给印刷带来麻烦.
(2)印染厂里棉纱、毛线、人造纤维上的静电,会吸引空气中的尘埃,使印染质量下降.
(3)在制药生产中,由于静电吸引尘埃,会使药品达不到标准的纯度.
(4)在电子计算机的机房中,人体带电可能妨碍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
(5)在家庭中,带静电很多的人从电视机旁走过,会给电视的图像和声音带来干扰.
(6)静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火花放电,在地毯上行走的人,与地毯摩擦而带的静电如果足够多,他伸手去拉金属门把手时,手与金属把手间会产生火花放电,严重时会使他痉挛.
2.静电的防止
(1)采用_____________装置.
(2)增加______________
(3)使用_____________材料.
清除静电
空气湿度.
抗静电
核心要点突破
一、带电的另一种方式——接触带电
1.用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去接触另一个带电的物体,带电物体的净电荷的一部分就会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
2.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球发生接触时,同种电荷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异种电荷先中和后再平分;两个导体球分离后,各带等量的同种电荷(恰好中和时,两导体球都不带电).
二、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1.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守恒定律之一.
2.两个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两部分之间能转移的是电子.
3.“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在不同物体或物体不同部分间的转移.当一个物体得到电荷时,其他物体失去电荷;它所得到的电荷就是其他物体失去的电荷.
4.“中和”并不是电荷的消失,电荷的“中和”现象是异种电荷使物体呈现中性,而电荷本身没有消失,电荷的总量仍保持不变.
即时应用 (即时突破,小试牛刀)
一带负电的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几乎不带电了,这说明( )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
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解析:选CD.绝缘金属小球上电荷减少是由于电子通过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只是小球电荷量减少,但是这些电子并没消失.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的总量仍保持不变,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课堂互动讲练
摩擦起电
甲、乙两个原来不带电荷的物体相互摩擦(没有第三者参与),结果发现甲物体带了1.6×10-15 C的电荷量(正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体也带了1.6×10-15 C的正电荷
B.甲物体失去了104个电子
C.乙物体失去了104个电子
D.甲、乙两物体共失去了2×104个电子
例1
【思路点拨】 摩擦起电的过程就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两物体带等量异种电荷.
【精讲精析】 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甲带1.6×10-15 C 的正电,那么由电荷守恒可知,乙应带了1.6×10-15 C的负电,即甲失去了104个电子,乙得到了104个电子,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
【答案】 B
【方法总结】 主要应用电荷守恒定律和元电荷知识进行分析.
变式训练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
A.将被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冬季脱毛绒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飞扬,四处飘落
D.穿着化纤类织物的裤子走路时,裤腿上常容易吸附灰尘
解析:选C.摩擦起电后物体带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也能产生火花放电,故选项C正确.
接触带电中电荷量分配问题
导体A带5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后再分开,则B导体带的电荷量为( )
A.-q B.q
C.2q D.4q
例2
【答案】 C
下列关于带电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
B.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一定能起电
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
D.自然界中的电荷总量不变
例3
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思路点拨】 起电的本质就是电荷的转移,电荷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自然界中的电荷是守恒的.
【精讲精析】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会失去电子因而带正电,但玻璃棒与其他物体摩擦后不一定总是失去电子,因而不能确定其电性,同理也无法确定橡胶棒的电性,故A错;并不是任意两个物体间摩擦时都能起电,故B错;物体如果原来带正电,得到电子后,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故C错;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D对,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变式训练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B.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
C.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
D.带等量异号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
解析:选B.由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知能优化训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