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测试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测试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9 18:1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测试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A. 帷 幕(wéi) 屋 脊 (jī) 翘 起(qiào) 翘 首以盼(qiáo)
B. 埋 怨(mán) 接 榫 (shǔn) 厦 门(xià) 高楼大 厦 (xià)
C.额 枋 (fānɡ) 空 洞(kōnɡ) 角 色(jiǎo) 凤毛麟 角 (jiǎo)
D. 穹 窿(qiónɡ) 哺 育(bǔ) 门 槛 (kǎn) 直栏横 槛 (j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防碍 模仿 纺织 防微杜渐
B.发掘 崛起 猖獗 撅头撅脑
C.点缀 辍学 啜泣 忧心惙惙
D.凛然 仓廪 磷峋 麟凤龟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和以往不同的是,在今年的全新调整中,各卖场都大胆舍弃先前的“ 大 同 小 异 ”模式,极力走差异化路线,显示与对手的不同。
B.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对毒胶囊事件一定要 防 微 杜 渐 ,坚决严肃依法查处,确保人民群众利益。
C.“孩子的眼泪落在母亲心里,凝成了一根针”,每次读到这样精彩的句子,我总会抄在笔记本上。多做些 寻 章 摘 句 的工作,对写作水平的提高肯定会有帮助的。
D.清明假至,芜湖烟雨迷蒙,轻风拂面,杏花掩映,细草多情,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 栉 风 沐 雨 ,让我们去尽情享受这生活的优雅与舒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从传记中,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追寻一个人的情感世界,体悟一个人的思想转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的成败的缘由。
B.不可否认,无论是民众的教育程度,还是国民的基本文明素质,我国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等的差距是必须正视的事实。
C.乡村的成长或许是舒缓的,像一首悠扬的小夜曲 ; 或许是迅速的,像一首进行曲。也许,在我的印象中,乡村的成长就该是这样的一种速度。
D.陈光标介绍说,自己的公司虽然在黄埔防震减灾培训中心办公,但该中心是用合理合 法的手段购得的,并没有以慈善的名义向政府圈地。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5.选文中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加点处的“那些”“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表达
8.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已于2009年7月被部分拆毁,曾经宽阔雅致的院落,如今被一座3层的小楼占据。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心痛。建设方的说法是因为梁、林故居不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册中,他们只是在“依法”拆迁……你同意这种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把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注意内容协调一致。
我曾经到过江南水乡周庄,为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而陶醉,那时我真的以为周庄已是江南水乡美之极致了。然而,当我那日邂逅另一座水乡——乌镇,身上沾满了江南温润的水汽,才明白,在这里,多少岁月都会被轻描淡写。如果说周庄是一轴让人流连忘返的灵秀的水墨画卷,那么,________。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温润如昨,乌镇,就如黄昏的一帘幽梦,又如________。
答:
【 参考答案 】
1.D
【解析】 A项,“脊”应读jǐ;B项,“榫”应读sǔn,“高楼大厦”的“厦”应读shà;C项,“角色”的“角”应读jué。
2. C
【解析】 A项,防碍—妨碍;B项,撅—倔;D项,磷—嶙。
3.A
【解析】 A项,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用在此处符合语境。B项,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此处“毒胶囊事件”已经发生且造成恶劣后果,故错。C项,寻章摘句:指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只堆砌现成的词句,缺乏创造性。此处与语境不符。D项,栉风沐雨: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此处不合语境。
4. D
【解析】 A项,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体悟……情感世界”“追寻……线索”;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我国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等的差距,这是必须正视的事实”;C项,“这样的一种速度”指代不明。
课堂探究
5. 【答案】 ①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②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确切明了,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6. 【答案】 “那些”指代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以及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这样”指代木框架。
7. 【参考答案】 ①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②不同的是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8 . 【答案】 示例:在追求现代居住方式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古城的历史有一些更多的呵护。在推行“光鲜”市政的同时,是不是可以手下留情,为守护古城文化血脉殚精竭虑的故人,留下一份感激和敬重,留下一隅可供追忆的空间?我们应善待这种负载浓浓文化气息的建筑。
9 . 【答案】 乌镇便是那令人一咏三叹的隽永诗篇 晨光中一枝摇曳的蔷薇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先分析例句,抓其神韵。一般需要找准其所仿例句的结构形式,如“周庄是一轴让人流连忘返的灵秀的水墨画卷”,下面所仿形式应该是“乌镇是……”;内容方面注意与前后文连贯,并且需要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 基础知识运用
1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初中阶段最后的一次全校运动会上,我发扬顽强的拼搏,拿下了八百米长跑的冠军。
B .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山涉水,我们初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
C . 这支唱不完的歌声,一直在人们的耳际、心头荡漾着。
D . 他为了民族的兴亡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了一生。
2 . 下面是两个基本意思: ① 下围棋我不如你。 ② 下象棋你不如我。
请用调整顺序和加虚词的方法将两个基本意思加以组合,表达不同的感彩。
( 1 )表现一种不服或得意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体现一种安慰对方的语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问 题。
汉语可以治病
① 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 “ 失读症 ” 的病。
②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 “ 失语症 ” 。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 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 _______________ 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 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 这 是为什么 ? 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这 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的人少的原因。
⑤ 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 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让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 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 “ 唤醒 ” 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 “ 唤醒 ” 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 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3 . 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 时间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B . 逻辑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C . 逻辑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D . 空间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4 . 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填入第 ③ 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 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B . 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C . 不管他是谁,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D . 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谁。
5 . 第 ④ 段中两个加点的 “ 这 ” 字所指代的内容是( )
A . 相同 B . 不同 C . 基本相同 D . 基本不同
6 . 结合前三段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给 “ 失语症 ” 下定义。(不得超过 24 个字。)
7 . 第 ⑥ 段首句 “ 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 ” 中的 “ 这种关系 ” 具体是指什么关系 ? 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波浪线画出。
8 .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脑外伤者未必患失语症或失读症。
B . 第 ⑤ 段最末一句中的两个 “ 更 ” 字,说明了学习汉语是促使儿童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锻炼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C . 第 ⑥ 段末句 “ 试验初步成功了 ” ,说明这位心理学家这项实验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作更深入的研究。
D . 第 ⑦ 段中 “ 唤醒 ” 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失读症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阅读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 B 解析: A 项, “ 发扬顽强的拼搏 ” 后面缺少宾语中心 “ 精神 ” ; C 项, “ 这支 ” 与 “ 歌声 ” 搭配不恰当,删去 “ 声 ” ; D 项,把 “ 为了 ” 改为 “ 为 ” 。
2 . ( 1 )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
( 2 )下象棋你不如我,可下围棋我不如你。
3 . B 解析:本文先解释 “ 失读症 ”“ 失语症 ” 两个名词,继而揭示中国、日本儿童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的现象和原因,接着交代费城的心理学家做的用汉语治疗失读症的试验。层层深入,属逻辑顺序。文章举了美国费城一个五年级学生患失读症和费城心理学家做试验的例子,并且把中国、日本儿童与欧美作了比较。
4 . A 解析: C 、 D 两项 “ 不管他是谁 ” 未涉及国家与地区的比较,可排除。 B 项, “ 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 不合逻辑。
5 . B 解析:第一个 “ 这 ” 指代 “ 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 ” ,第二个 “ 这 ” 指代 “ 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 。
6 . 大脑语言中枢病变(受损)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注意:答案必须写出 ① “ 语言中枢 ” , ② “ 病变 ” 或 “ 受损 ”“ 受伤 ” , ③ “ 语言功能 ” 或 “ 语言行为 ” , ④ “ 障碍 ” 这些关键词语。)
7 . 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8 . D 解析: D 项中 “ 唤醒 ” 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引起联想,不等于把病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