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2 溶解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2-20 21:5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②、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和讨论分析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的形成。2、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的转化。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合作探究、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第二课时采用诱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从中体会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定义的含义。第二课时以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为主,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器材:试管2个(各装5 mL水)、NaCl、KNO3、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从小丽熬汤逐步加盐到的恰当的生活经验中引出一个问题……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不能)
问题探究:1、分组配制NaCl、KNO3溶液(溶剂20mL),证明它们不能再溶解为止。(怎样判断?)根据实验结果,引出两个概念。让学生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会得出)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提出问题:同学们真地确定你们的两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了?是。(学生很确定)教师活动:(现在看我的)分别给某组的NaC溶液加入10mL水,振荡,观察现象;KNO3溶液加热,观察现象。反问:真的是饱和溶液吗?这么说,刚才我们归纳出的概念是否正确?应该怎样改正?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给出活动: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能归纳出两种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吗?(学生归纳)(通过实验探究与归纳,完成目标1,并突出重点)(从实验的步步进行与完成,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归纳:由此可见,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当条件发生改变,饱和可能变成不饱和,不饱和也能变成饱和。其他的事物也是一样,都不是绝对的,比如有的同学上个学期成绩可能不太好,但是,条件一改变,它可能会成为佼佼者。(完成目标3,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二、溶解度讲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点拔: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强调:溶解度概念中的“三定一态”讨论:20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归纳:①在20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此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②溶剂质量100克,溶质质量36克,溶液质量136克 学生阅读: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学生讨论:溶解度可用那些方法来表示?表示方法讨论:完成下列溶解度曲线的意义:t2℃时的含义。t3℃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比较。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有固体析出的是。固体a中含有少量b时,提纯的方法是。
练习反馈
反思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2、要素: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3、依据:在该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溶质或继续加入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溶解。
4、饱和溶液必须指明溶质。
5、不饱和变饱和方法:
二、固体溶解度
1、定义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2、分析   标准:100克溶剂中(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
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气体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压强、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