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醒:请把试题的答案写在答案卷上,只收答案卷。
一、积累与运用 (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写法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铿锵(kēng qiāng) 害臊(sāo) 门槛(kǎn) 探丽得珠(lí)
B.吝啬(lìn sè) 绮丽(qí) 隽永(juàn) 容会贯通(róng)
C.尴尬(gān gà) 滑稽(jī) 睿智(ruì ) 寸积铢累(zhū)
D.忸泥(niǔ ní) 陶冶(yě) 跌宕(dàng) 磕磕绊绊(p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3、下面文段中的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A.涕:眼泪 B.生:活下去 C.向:从前 D.病:困苦不堪
4、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2分)
A.只要我们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B.如何防止驻伊美军免遭汽车炸弹的袭击,这是美国政府头痛的问题。
C.“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道出了我们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
D.救援物资迟迟未到,他们很难克服粮食紧张,淡水缺乏。
5、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 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 , 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6、《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四个小国的经历。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选择与之对应的国家名称。 ( ) (3分)
①它们有理性,公正而诚实,友谊和仁慈是其美德。
②我看到了它的头和一只爪子,估计这只猫有三头公牛那么大。
③他们的头不是向右偏,就是向左歪。他们有一只眼睛凹在里面,另一只眼睛直冲着天顶。外衣上装饰着太阳、月亮、星球的图形。
④在这里,万物的长、宽、高仅有正常尺度的1/12,人的身高不过15厘米。
A.①飞岛 ②大人国 ③慧骃国 ④小人国
B.①慧骃国 ②大人国 ③飞岛 ④小人国
C.①飞岛 ②小人国 ③慧骃国 ④大人国
D.①慧骃国 ②小人国 ③飞岛 ④大人国
二、阅读与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1分)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注释】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才。
7.下面句子与“劝权听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权遂舍之 B.为不忠之鬼
C.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 D.未尝言人之短
8.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既定荆州( ) ②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 )
③权遂舍之( ) ④事国数十日 (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11—12题(4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本诗描写的是诗人梅尧臣登山的过程,表现他热爱大自然景色的感情。
B.首联中的一个“惬”字,足以看出当时诗人心满意足的心情。
C.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
D.尾联巧妙运用了设问手法,表现了诗人因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的遗憾和失望之情。
12.颔联中的“改”字用得好,说说它妙在何处?请谈谈您的理解。(2分)
(三)阅读说明文,完成13—14题 (5分)
④天然放射性核素的第三来源是宇宙射线。宇宙射线包括外层空间来的初级宇宙射线以及它与大气层中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次级宇宙射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要受到这种宇宙射线的照射。通常每升高1500米,宇宙射线要增强1倍。
⑤这三种天然辐射,构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天然本底照射”。天然辐射中,以氯的剂量最大。天然辐射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较小,但随地域、环境的变化较大,如纬度高的地区、地势高的地方,或在洞穴中、在地下室里,或居住在花岗岩、煤渣砖房屋中的人们,受到的天然辐射要高些。据世界权威机构2003年发布的统计,世界天然辐射水平的范围为1-10毫希沃特/年,平均为22毫希沃特/年,其中40%为体外的受照,60%为食入、吸入后所引起叫照射。
⑥由于人们一直生活在天然辐射环境中,因此人体对辐射是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的。当人体每次受到2502毫希沃特以下的照射时不会发生损伤,所以天然辐射、医疗照射和核工业厂矿、核电厂的正常运行的辐射照射,对人体的健康是不会有影响的。但是,其它辐射却会不同程度地伤害人体的健康,持对辐射“无所谓”的态度是不允许的。 (节选自《走近核科学技术》)
13.结合文章说说天然辐射的来源有哪些 ( 3分)
14. 选文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四)阅读议论文,完成15—16题 (4分)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2008年11月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16.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五)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17-22题 (15分)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⑾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⑿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 。(2分)
1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1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0.第⑧段画线句形象地写出了鹭鸶 的姿态。(2分)
2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2分)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22.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3分)
(六)根据课文默写(10分)
23.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
②天时不如地利, 。
③得道者多助, 。
④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⑥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⑦ ,在乎山水之间也。
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⑨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
⑩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三、表达与交流(66分)
24.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某五金城里,两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有人建议要立法惩治“见死不救”;也有人反对将“见死不救”轻易入罪。请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字数80字至100字)(6分)
(5×20=100字)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或许是因为压力,或许是因为浮躁,或许是因为粗心,或许是因为叛逆……我们疏远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人或者事,我们忽略了生命中许多美好的物或者景。何不放慢脚步,让心灵做一次深呼吸,你会发现这世界,其实有这么多的美好! 请以《 ,原来如此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章立意要明确,格调健康向上。内容要具体,要写出“我”的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卷面整洁干净,书写工整清楚。字数在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1、C 2.D 3.B 4.C 5.B 6.B
二、 7.(2分)A 8.(2分)C
9.(4分,每小题各1分)① 已经 ②派 ③ 于是 ④侍奉
10.(3分)当时(与刁嘉)一起在座的人都惧怕吕壹,都说听过有此事,只有是仪说没听到过。(答出“时”“怖畏”“并”“言”“独”“云”。逗号为界,1句1分)
17、(2分)突出(衬托、烘托)鹭鸶的美
18、(3分)①“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③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每个要点1分。)
19、(3分)①照应题目, ②承上启下,从回忆到现实景色; ③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每个要点1分。)
20、(2分)优雅 大度 自然(写到两点即可)
21、(2分)D F
22、(3分)①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 ②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 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每个要点1分。)
23.略
24.(1)我认为应该立法惩治“见死不救”。(1分)当今社会正形成“想救不敢救”的冷漠心态,道德滑坡严重,有必要通过法律进行道德指导,唤醒冷漠的心,让更多的人愿意助人为乐。(2分)所以立法能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1分)
(2)我反对将“见死不救”轻易入罪。(1分)对于小悦悦事件中路人的行为,我们可以谴责他们道德缺失,但不能说他们是“犯了罪”,法律并没有规定他们有必须救人的义务。(2分)所以见死不救只是一个道德问题,不能随便入罪。(1分)
评分标准:
观点(1分),陈述理由(2分),总结(1分),语句连贯通顺(2分)(言之有理即可)
25.作文。(参照中考阅卷要求,建议切入分47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