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 讲练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 讲练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9 20:5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鱼我所欲也
人教版
gǒu


dān
gēng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丧失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优厚的俸禄
侍奉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乡”同“向”,先前、从前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D
【解析】A.名词作动词,获得生命;B.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义;C.名词作动词,感恩、感激。
动词,接受
动词,做
介词,为了
代词,他,指“行道之人”
助词,的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对,对于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7.古诗文默写。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设喻的手法来阐述道理, 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重点从舍利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2)《鱼我所欲也》最能体现作者“人性善”思想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鱼我所欲也》中表达“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一意思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鱼我所欲也》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为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所作,____家经典之一。孟子,名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世称“_______”。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出自《孟子》。


战国
亚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富贵不能淫
一、课内阅读
9.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通过类比(或比喻论证),由“舍鱼而取熊掌”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得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结论。
10.这篇文章论证了什么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一句从反面论述了: 为了正义,人不应该苟且偷生。
C.孟子认为人们都有“羞恶之心”,但受到物欲、人情的蒙蔽,往往又会丧失这样的本心。
D.本文比喻精妙、对比精当、排比精彩、逻辑严密、气势充沛,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B
二、对比阅读
(一)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武王至鲔水①,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②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③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④,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⑤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鲔(wěi)水:古水名。②西伯:原指周文王,这里指武王。③曷:何。④病:疲乏。⑤陈:同“阵”,列阵。
D
【解析】A.干,做/做法,行为;B.如果,假如/派;C.拿/因为;D.快。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
您将要到哪里去?不要欺骗我。
14.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天 雨 日 夜 不 休 武 王 疾 行 不 辍
/
/
15.乙文结尾说“此武王之义也”。对于武王的“义”,你是否认同?谈谈看法。
认同。武王所做的不失信,是人民所希望的事情,而纣王所做的失民心。
【乙参考译文】武王伐纣到了鲔水,殷商派胶鬲刺探周国军队的情况,武王会见了他。胶鬲说:“您将要到哪里去?不要欺骗我。”武王说:“不欺骗你,我将要到殷去。”胶鬲说:“哪一天到达?”武王说:“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拿这话去禀报吧!”胶鬲走了。天下起雨来,日夜不停。武王加速行军,不停止前进。军官们都劝谏说:“士兵们很疲惫,请让他们休息休息。”武王说:“我已经让胶鬲把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的消息)禀报给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达,这就是让胶鬲没有信用。胶鬲没有信用,他的君主一定会杀死他。我加速行军是为了救胶鬲的命啊。”武王果然在甲子日到达了殷都的郊外,殷商已经先摆好阵势了。武王到达以后,就开始交战,结果把殷商打得大败。这就是武王的仁义。
(二)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②,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③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④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邑:封地。②反:同“返”。③奚:疑问代词,为什么。④纵:纵然。⑤参:曾子名参。
C
【解析】A.道路/学问,学养;B.给/和;C.接受;D.贫穷/走到……的尽头。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您向人要求的,是国君献给您的,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18.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臣 闻 之 受 人 者 畏 人 予 人 者 骄 人
/
/
19.乙文曾子的言行印证了甲文哪句话?你从两文中悟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乙参考译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使臣前往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您向人要求的,是国君封赠给您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封地,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