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了解雅尔塔体系建立的背景并理解其内涵。2.掌握“冷战”的含义和具体表现。3.掌握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和特点。4.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4页
一、从盟友到对手
1.历史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西欧和日本衰落;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③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影响力日益增大。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冷战”开始
(1)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标志: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二、美苏“冷战”
1.表现
(1)美国的政策
①政治: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1947年6月,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③军事:1949年,美、英、法等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约”。
(2)苏联的对策
①经济: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1955年,苏联和波兰等国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2.影响: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基本态势:美苏之间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主要表现
(1)国家分裂
①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被一分为二。
②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局部热战
①朝鲜战争: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定。
②越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1961年,美国发动对越南的侵略战争;1973年美国被迫撤军。
(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美苏发生古巴导弹危机,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3.总体特征: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细节点拨]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资料回放] (教材第118页)在斯大林看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盟友对苏联的一种挑拨和攻击,而且这种挑拨不是孤立的,它已经得到美国的支持,将会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特别提醒] 两极格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两国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全球性战略的结果,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只是其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
[图解历史] 美苏“冷战”的表现
[特别提醒] 马歇尔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带有政治目的。美国之所以对欧洲实施援助计划是为了复兴西欧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进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以及控制西欧的目的。
[易错提醒] “冷战”并不等于没有战争。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也出现了局部热战,最著名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热战虽不能改变当时“冷战”的整体国际关系格局,但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识记点拨]
1.“一、二、三”认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
探究主题 美苏“冷战”格局
[史料一]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我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两院
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探究点一 史料中的“外来压力”指什么?“美国的政策”又是指什么?反映出美国怎样的战略目标?
提示:“外来压力”: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的政策”:遏制共产主义,开始实行“冷战”政策。战略目标:称霸世界。
[史料二]
右图是1947年我国漫画家华君武创作的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的一部分。
探究点二 该漫画是在讽刺和揭露美国的什么行动?
提示:马歇尔计划。
探究点三 美国真的是慈善家吗?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不是。美国的真实意图是挟持和控制西欧,并联合西欧各国对抗苏联;同时引诱东欧各国,孤立打击苏联。
[史料三]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探究点四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
提示: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对抗,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对峙;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分立;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或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1.联系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2)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3)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区别
(1)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2)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二、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美苏“冷战”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2)美苏“冷战”造成部分国家的分裂,如德国和朝鲜。
(3)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在欧洲美苏全面对抗;在亚洲导致局部“热战”——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在美洲,古巴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至核战争的边缘。
(4)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指出材料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
[命题立意] 本题以“修昔底德陷阱”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得分思路] 心态可根据“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分析;原因可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等角度分析。
[答案] 心态: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一、学思之窗(教材P120)
(1)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2)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1)共同性质:《北大西洋公约》《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构建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2)影响:美苏对峙格局形成,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整个欧洲被人为地分裂。
二、本课测评(教材P121)
“冷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冷战”?
提示:“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冷战”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称霸世界。(2)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三、学习延伸(教材P121)
你如何理解上述这段话?又如何评价“冷战”?
提示:美苏“冷战”造成了两极对峙的紧张局面,使世界处于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交替中,但是由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这也在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从而使世界维持着和平的状态。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86页
题组1 从盟友到对手
1.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指的是( )
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法国
解析:题干中“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是关键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成员国有美国、法国、苏联和中国等国,所以B项错误;美国、法国和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既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有国家利益的冲突,排除A、D两项,所以答案为C。
答案:C
题组2 美苏“冷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解析:材料中的“极权政体”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自由国家”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社会制度的性质。
答案:D
3.如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某一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
A.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促使欧洲走向联合
C.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D.缓和了美苏之间的关系
解析:根据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可知反映的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答案:C
题组3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4.柏林墙修建起来后,肯尼迪总统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柏林墙归根结底应视为( )
A.“柏林危机”的产物
B.“冷战”的产物
C.两德对峙的产物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是美苏的争夺,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因此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时代的产物,故答案为B。
答案:B
5.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朝鲜半岛形成了朝、韩以“三八线”为界的分治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 )
A.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B.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加速了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
D.标志着朝鲜半岛政治分裂的开始
解析: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是在1955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朝鲜半岛的政治分裂开始于1945年,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6.“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它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
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B.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朝鲜战争
解析: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使战争一触即发,但经过美苏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这一历史事件符合题干中“在战争边缘寻求妥协”的说法。
答案:C
PAGE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掌握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及其影响。2.分析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和表现。3.了解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目标。4.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大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经济上: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政治上: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①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国际机遇: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大门。
④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概况: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走向联合。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概况
(1)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2)重要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3)行动纲领: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四、中国的振兴
1.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易错提醒]
1.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协同利益,才能共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才能扭转与经济、政治大国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2.正确区分欧共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概念:“欧共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不能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资料回放] (教材第123页)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以及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不断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大大增强经济实力。
[图解历史] 走向联合的欧洲
[历史纵横] (教材第123页)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与美国相抗衡,先后提出欧洲联合的主张,与中国建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等。这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西欧国家力图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特别提醒] 日本在战后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并非美国的扶植,而是日本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细节点拨]
1.正确区分不结盟运动与“不结盟”
(1)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它是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之间的联合自强,抵制美苏两极格局下霸权政策的活动。
(2)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仍是当时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识记点拨]
1.“一、二、三、三”认识欧共体的形成
2.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因素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
探究主题一 走向联合的欧洲
[史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探究点一 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或欧洲传统优势地位的消失;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
[史料二] 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法德化解百年恩仇 独立的欧洲核心》
探究点二 法德同意走向联合的目的有哪些?
提示:法国:重新恢复大国地位。德国:借助法国等欧洲国家承认,摆脱战败国地位。
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1)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谁也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
(2)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人民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发展经济。
(3)西欧各国面积狭小,资源相对匮乏,原有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纷纷独立。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2.可能性
(1)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2)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
(3)西欧各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4)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5)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命题立意] 本题以法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为命题视角,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得分思路] 材料中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加强合作,反映出两极格局下法国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控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合作,没有反映出欧洲国家间的合作,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法国“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法国的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仍然是为了维护欧洲及本国的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主题二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史料一]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探究点一 依据史料一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出现什么变化?
提示:美欧经济竞争激烈。
[史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探究点二 史料二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
提示: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战后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苏联与中国、东欧诸国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空前激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从中分化出独立的力量。
④为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大批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2.影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命题立意] 本题以某次会议为切入点考查多极化趋势,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利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得分思路] 由材料“新解放的国家”“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可知,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状况,故A项错误;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没有导致国际力量的失衡,故B项错误;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不可能消除,故D项错误。
[答案] C
一、学思之窗(教材P124)
联系近年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谈谈你如何认识中曾根康弘的这句话。
提示:分析中曾根康弘所言的本质目的,并依据此目的联系近年来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诸多行为。关注以下三个方面:“条件,世界经济大国”“方法,增强发言权”“目的,政治大国地位”。
二、本课测评(教材P125)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提示:20世纪60年代,随着欧洲的联合,西欧实力不断增强;日本迅速成为经济大国,进而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以上力量的崛起严重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三、学习延伸(教材P125)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尼克松这段话的认识。
提示:尼克松的这段话客观地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了来自西欧、日本、中国等的挑战和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89页
题组1 走向联合的欧洲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把欧洲六国的煤铁资源纳入统一的管理之下,从而消除了欧洲大国间发生战争的经济基础,也使欧洲两个政治宿敌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这两个国家是( )
A.英法
B.法德
C.德意
D.英德
解析:历史上法德之间为争夺彼此的煤铁资源多次发生战争,成为冤冤相报的政治宿敌。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使两国共享资源,从而化解了政治恩怨。
答案:B
2.1967年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成立了( )
A.欧洲共同体
B.上海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后,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答案:A
3.阿尔德伯特在《欧洲史》中说:“欧洲国家曾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壁垒……今天这些边界毫无意义,人员和思想来往畅通无阻,而且在欧洲十五国内部,已经到了拆除边境哨所的时候了。”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
A.冷战政策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
D.欧洲一体化
解析:材料中“人员和思想来往畅通无阻,而且在欧洲十五国内部,已经到了拆除边境哨所的时候”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故D项正确。
答案:D
题组2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4.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崛起诸因素中不包括( )
A.美国的扶植
B.民主化改革
C.重视科技教育
D.主动改善对华关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济再次迅速地崛起,原因包括美国的扶植、民主化改革、重视科技教育等,不包括改善对华关系,改善对华关系的时候日本已经崛起。
答案:D
题组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5.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
A.三个首倡国家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冷战”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家战后一贯的政策
D.民族经济发展使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对抗
解析:印度曾和中国发生过边界冲突,C项不成立;D项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事;选项A是由选项B决定的,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6.关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B.它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C.它体现了第三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D.它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解析:不结盟运动包含了第三世界的广大国家,并不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主要涉及政治领域,故C项错误;D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不结盟运动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故A项正确。
答案:A
PAGE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掌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实质。2.知道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局势的特点。3.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含义及表现。4.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0页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了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社会动荡。
2.东欧剧变
(1)实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3.苏联解体
(1)过程:1990年,苏共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特点: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表现
(1)科索沃战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联盟狂轰滥炸。
(2)恐怖主义威胁:2001年,美国“9·11”事件爆发,世界各国加强反恐斗争。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背景:两极格局的瓦解,多个力量中心崛起并推进多极化进程。
2.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欧盟: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军事力量强大,经济好转,国际地位改善。
(5)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4.认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历史纵横] (教材第127页)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局势混乱。“八一九”事件本来是以维护苏联为初衷,结果却成为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最终使挽救苏联的努力归于失败。
[图解历史]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特别提醒] 有关多极化趋势的几个误区
(1)世界格局由两极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3)世界格局不等同于世界的发展局势:世界格局和世界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世界格局(或称国际格局);而世界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世界局势的变化,但不一定会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
(4)当今世界局势是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泛滥,且它们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地区安全。这一局势的根源在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才能真正得到和平与发展。
[唯物史观] 对新旧世界格局交替的认识:旧的两极世界格局虽已终结,但新的多极世界格局仍未形成。因为从目前看还是“一超多强”的局面,只有当各种力量经过消长变化和重新组合,相互间处于“均势”状态,才能形成新的稳定的世界格局。
[概念辨析] 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上一些组织和个人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在社会上进行暴力活动,被称为国际恐怖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恐怖主义日趋猖獗,构成了对世界和平安定的重大威胁。2001年,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决议和宣言,谴责一切恐怖主义活动,呼吁所有国家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知识点拨] “一、二、三、四”认识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0页
探究主题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史料一] 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难以合理解决,继续影响着地区局势的发展;从“两极”格局至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伤痕遗产”。
探究点一 “冷战”退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1991年,苏联解体。
[史料二]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探究点二 史料二反映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史料三] 某史学论著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用表格作了如下归纳:
背景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一超”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
“多强”
西欧联合为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尤其是法、德,实力很强
日本的崛起,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从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好转,仍不失为大国
中国政治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探究点三 表格反映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提示: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暂时形成“一超多强”格局。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
(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
(4)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意在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利于提高学生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得分思路] 从材料中苏、美、英、法四国参与协定东德、西德的统一和主权问题,可知当时两极格局和大国主导世界的影响仍然存在,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的时间和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故B项错误;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是在这次各国会谈签署条约之后,故C项错误;全球化进程加快与材料体现的德国受到大国监管的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一、学思之窗(教材P128)
欧盟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不断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特别是随着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统一的欧洲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摆脱了依附美国的关系,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本课测评(教材P129)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有哪些新变化?
提示: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世界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的局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三、学习延伸(教材P129)
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就以下几个方面发表看法:
“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发展状况;美国战后霸权的兴衰过程;国际关系变化的规律及制约因素等。(不要求某一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随堂训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
题组1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使戈尔巴乔夫改革进入误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偏重于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B.美国的“和平演变”
C.只重视经济改革而不启动政治改革
D.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时,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的改革进入误区,故D项正确。
答案:D
2.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曾经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世界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相继发生剧变。其剧变的实质是( )
A.政局动荡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社会矛盾激化
D.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解析:东欧剧变的实质不是版图的变动,不是国名的改变,也不是社会矛盾激化,而是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故A、C两项错误,B项正确;“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并不一定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D项错误。
答案:B
题组2 和平与动荡并存
3.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之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这表明( )
A.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B.“北约”履行正义职责
C.南联盟威胁到“北约”安全
D.国际矛盾日益激化
解析:“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威胁到世界和平,故选A项;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表明“北约”这种行为并不是正义的,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并不能反映C项,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答案:A
题组3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曾说:“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即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这反映了( )
A.苏联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达到最高峰
C.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D.当今世界已形成了美国领导的世界单极格局
解析: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试图实现“领导世界”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A是构筑单极世界的一个条件;B、D表述错误。
答案:C
5.从目前来看,欧盟不断扩张( )
A.消除了欧洲国家概念
B.使世界格局向美欧两极格局发展
C.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D.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解析:欧盟的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多极中的重要一极,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与事实不符;B项说法明显错误;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C项错误。
答案:D
6.俄外长拉夫罗夫曾发表讲话指出,“莫斯科-北京”这一组合是维护世界稳定与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这表明( )
A.中国和俄罗斯力图建立两极格局
B.中俄组合是制衡美国的关键因素
C.中国和俄罗斯结盟以维护世界稳定
D.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稳定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制衡美国的信息,排除B项;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不同任何国家结盟,故C项错误;中、俄是多极中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答案:D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