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二 热点问题:三农问题与民生问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二 热点问题:三农问题与民生问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0 23:3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热点问题:三农问题与民生问题
【主备人】杨 静 【审核人】 陈晓晓
班级 学号 姓名 ___ 等第
【教学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农和民生问题
【教学热点】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农和民生问题
【考点链接】
1.概念: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2.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
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农和民生问题
(1)在近代史上孙中山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建国初期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4.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农和民生问题
时间 国家 政策 影响
1861 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解放同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实质上是对农民的掠夺,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
1862 美国 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 满足人民对土地的需要,有利于美国西部的开发,提高人民的革命热情
1868 日本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 承认土地私有
1917 苏俄 十月革命时,颁布《土地发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土地制度,赢得农民的拥护
1933 美国 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调整,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 缓解经济危机,使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5.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31日)发布,表明我国再次将改善农村民生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60年前中央人民政府为解决新解放区广大农民的生计问题 ( )
A.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有人根据右图编了一首顺口溜:“一棵玉米冲九霄,彩云栓住玉米腰,吓得月亮直弯腰。”这首顺口溜反映的现象出现于 (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4.20世记80 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 )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廷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杜化
5.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 ( )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
③“一国两制”构想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游行语往往打上了时代烙印。下列游行语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是 ( )
A.抗美援朝 B.大跃进 C.红卫兵 D.网上购物
7.“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分别是( )
A.毛泽东 朱 德 B.毛泽东 邓小平
C.邓小平 江泽民 D.江泽民 胡锦涛
8.1956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①“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
②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③中共八大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④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他是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他获得了这样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侯,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谈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他是 ( )
A.钱学森 B.李四光 C.邓稼先 D.袁隆平
10.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人们生活方式有了变化
C.人们已有多种途径购买商品
D.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l861年,沙皇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还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世界历史》
材料二:l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材料三: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颁诏改革:在政治方面,“废藩制县”,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请回答:
(1)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的沙皇是谁
(2) 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美国总统是谁 为了满足人民对土地的需要,他还颁布了什么文件?
(3)结合材料三回答,哪一措施最能体现日本这次改革的性质?
(4)俄国、美国和日本的改革或革命,有什么共同影响?
12.分析探究
材料一:
(1)上图所示历史人物是谁?框中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材料二: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1932年美国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千百万人只是因为像牲畜一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最首要的任务是使人民有就业机会。假如我们明智地勇敢地去做,这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任务就可以部分地完成。
(2)导致《财富》杂志报道的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总统提出了什么办法?
材料三:
(3)材料三中所示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方式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省?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4)从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