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 讲练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河中石兽 讲练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0 09:18: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教版
24 河中石兽
第六单元
1.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名家名作灿若群星。请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读课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求之下流,固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据理臆断欤?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D
【解析】该项中的“之”作助词,意思是“的”,其他几项中的“之”都是代词。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一)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A
【解析】A.假设/像;B.研究、探求;C.这;D.听到,听见。
8.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这并不是木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9.用原文语句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河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10.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议论。既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讽刺,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理解,而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事物的特点。
1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做出主观的判断。
(二)
贞观十三年,太宗①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②,若斯须③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④,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②相继:指持续不断。③斯须:片刻。④资身:指保养身子。
12.查阅《古代汉语词典》,“皆”有以下几个义项,“人皆知畏避灾害”中“皆”的意思是( )
①都,全      
②一同,一起
③普遍,同样,相同
【解析】“人皆知畏避灾害”的意思是“人们都因畏惧而知道躲避灾害”,所以“皆”的意思是“都”。

13.本文设喻说理,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太宗所讲的道理。
示例一:太宗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设喻,阐明施行仁义的必要性。
示例二:太宗以“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设喻,阐明施行仁义的途径。
【参考译文】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茂密了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了就有鱼儿遨游,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因畏惧而知道躲避灾害,却不知道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仁义之道,应当在心里思考,不断地推行,如果有片刻的懈怠,离仁义之道就远了。这就好像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才能保全他的性命一样。”
(三)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
14.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乃掉尾而斗 ②牛斗力在角 
③此画斗牛也  ④尾搐入两股间
A.③④②① B.④①③②
C.③②④① D.④②③①
15.牧童见画,拊掌大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
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参考译文】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16.学完《河中石兽》后,山西省实验中学七年级(1)班将开展“实践出真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对对联】
(1)下面是第一小组同学收集的关于《河中石兽》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据理臆断徒惹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感言】
(2)结合课文内容,根据自己实际谈谈你的收获。
再高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深思熟虑出真知
师说(节选)(2109·山西)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师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①固:本来。②师:动词,学习。③庸:动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师之  ②生乎吾后  ③亦先乎吾  ④其闻道也
A.①④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 ,主张不拘泥于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思路点拨】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空缺处前面的分号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处于并列关系的两个句子其结构应大致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知,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文章第二句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最后一句总结了师道的根本,即“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注意本题第一空要用原文填写,第二空则要根据原文自行概括。
【答案】 1.D
2.传道授业解惑(或“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 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