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诗经·大雅》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神权政治达到高峰
B.
宗法观念产生的原因
C.
集权理念已经产生
D.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
据《管子》记载:莱国(山东古国,后被齐所灭)人擅长染色工艺,紫色的绢、紫青色的丝绦价格比周地要便宜得多。据此可知,古代莱国
A.
纺织水平全国领先
B.
民营手工业出现
C.
丝织技术比较先进
D.
小农经济已产生
3.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马韩之西,海上有州胡国……乘船往来,货市韩中。”“州胡”一般认为是现在韩国的济州岛,济州岛曾出土了一些五铢钱、货泉、货布、大泉五十等货币。由此可以推知,汉代
A.
海上贸易比较发达
B.
民间贸易规模庞大
C.
朝贡贸易受到重视
D.
贸易政策发生变化
4.
《唐律疏议》曰:“‘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这表明唐朝
A.
法律体系完备
B.
包容尊重外来文化
C
民族矛盾尖锐
D.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5.
下图是一部史学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这部著作的名称应该是
A.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B.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C.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D.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6.
据有关资料统计,元朝岁收粮赋中,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赋税制度的变革
B.
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变
C.
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
7.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指出:“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据此可知,顾炎武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否定孔子地位
C.
倡导经世致用
D.
主张工商皆本
8.
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明代监察御史209人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有29人。而非进士者中,举人又占了多数。这反映出明代监察官员
A.
文化素养较高
B.
选拔标准降低
C.
出身分布失衡
D.
道德水平提升
9.
1661年,福建令“迁居民之内地,离海三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弃”。1662年,广东“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上述措施旨在
A.
解决倭患问题
B.
对付抗清斗争
C.
打击民间贸易
D.
防范西方殖民者
10.
1842年9月1日,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主动向英国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办理”,“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这表明清政府
A.
缺乏近代国家意识
B.
改变天朝上国观念
C.
迎合西方列强侵略
D.
提出治外法权观点
11.
1854年12月,在江苏帮办军务的内阁大学士胜保上奏清廷:“伏查雷以诚前在泰州仙女庙等处劝谕商贩抽厘助饷,颇著成效……因地制宜,未偿不可仿照而行。”他的上奏得到清廷的默许。清廷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抵抗外来侵略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推动经济发展
D.
镇压人民反抗
12.
据统计,在晚清担任英、法、德、日、俄等11国驻外大使的外交官中,有12人出身同文馆。甚至1889年,已有“使臣所带翻译,大半同文馆学生”之说。这表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A.
推动了近代外交的发展
B.
促进了政治体制的革新
C.
适应了列强侵略的需要
D.
标志着朝贡体系的结束
13.
光绪二十四年的《国闻报》报道:“工部主事……陆续进呈御览之书,有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岁政纪要、文学兴国策、西国学校诸书。……皇上之振兴实学,考求洋务,益于此可见矣”。这则报道说明当时
A.
民间赞许戊戌变法
B.
皇帝意欲变法图强
C.
清廷支持洋务运动
D.
舆论宣传百日维新
14.
下图为1908年2月26日刊登在《神州日报》上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作者
A.
对义和团运动的批判
B.
对民族危机加深的担忧
C.
对列强肢解中国的愤慨
D.
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向往
15.
下表内容是20世纪前期,部分教科书中有关孝文帝改革的论述。据此可知
A.
清末新政促进了教育变革
B.
社会进步传播了唯物史观
C.
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
D.
时代发展丰富了史学观点
16.
下表为1920年和1936年我国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A.
民族工业持续快速增长
B.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C.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薄弱
D.
列强经济侵略得到缓解
17.
下列信件为研究中国民主革命的一手史料。它可以直接用来研究
A.
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斗争
B.
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18.
从1961年开始,上海进行了第三次工业改组。上海工业在关停并转623家工厂、精简23万职工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了生产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这次改组的主要目的是
A.
实现工业化目标
B.
促进经济形势好转
C.
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这些国家的贸易额,以1950年为100,则1951年为255,1952年为312,1953年为409。1950年同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6%,1953年增加到76%”。文中的“这些国家”是指
A.
西欧各国
B.
社会主义国家
C.
亚非拉国家
D.
周边新兴民族国家
20.
1953年7月,高等教育部颁布通知,要求“各业务部门在制定中等技术学校专业设置计划时,以中央各部门统一计划为原则,学校之间适当分工,所设专业力求集中单一”。这一要求提出的主要目的是
A.
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
B.
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
C.
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D.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21.
下表为1956~1961年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这些反思与突破
A.
优化了工业发展方针
B.
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C.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D.
解决了三年经济困难
22.
一战期间,中国《东方杂志》声明“中立”,但是在对德国的报道中,它也“带欣赏性地介绍德国……尼采、屈利希克等人的学说,议论他们如何提倡军国民教育,宣扬国家主义所取得的成效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知识界
A.
向往立宪体制
B.
不满对德作战
C.
思考强国之道
D.
力主思想解放
23.
由于获得罗马公民权,拉丁人成为了与罗马人一样的国家统治者……行省居民则既是城市居民,更是罗马居民。不同民族的人成为了共同的集体一-罗马人,且他们各自都对于这一新身份有着强烈的认同。这表明罗马公民权的调整
A.
消除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B.
实现了罗马公民政治上的平等
C.
扩大了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
D.
重建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秩序
24.
“这是一部科学、工艺和历史知识的大辞典,(它)颇为含蓄地对现存的社会和制度作了针砭,并概括了当时怀疑论、唯理论和科学观的精髓。……(它)是第一部有一系列知名人士作撰稿人同时又被视为对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的百科全书”。这些“知名人士”可能包括
A.
达芬奇
B.
牛顿
C.
马丁·路德
D.
伏尔泰
25.
巴黎公社规定“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正式指令)的约束”。这一规定旨在
A.
规范民主程序
B.
践行马克思主义
C.
扩大工农联盟
D.
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26.
流行词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列流行词汇属于19世纪末的是
A.
革命、殖民扩张
B.
进化论、浪漫主义
C.
垄断、印象派
D.
社会主义、福利国家
27.
近代以来,德国领土不断变化。下列德国疆域图属于1920年的是
A.
B.
C.
D.
28.
1932年5月20日,胡佛给一个公共工程的倡导者写信说,美国“不能靠挥霍而使经济繁荣”。当国会通过了一项2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时,他否决了它并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称之为“史无前例地滥用公共财产”。这表明胡佛
A.
抵制国会权力的扩大
B.
反对社会对穷人的救济
C.
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
D.
加强对财政的直接监管
29.
在马歇尔计划提出之际,美国认为欧洲国家必须做为一个整体来接受美国的援助,并指出欧洲国家结成经济联邦是接受美国经济援助的必要条件。美国此举旨在
A.
顺应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B.
满足本国经济扩张的需要
C.
清除苏联对欧洲的影响
D.
控制欧洲国家的内政外交
30.
下表为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其中,丁国
A.
中国
B.
美国
C.
苏联
D.
日本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蘩捉钱”,盖与婿为京索之费”。北宋蔡襄指出:“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南宋学者叶绍翁也指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当时,即使是寡妇,若携带的奁产丰厚,娶之者仍旧趋之若鹜。面对财婚厚奁风尚和奁产纷争,朱熹主张:“议昏姻有及于财者,皆勿与为昏姻可也。”
--摘编自张本顺《从宋代婚姻法中财婚制看宋代的近世化转型》
对“宋代婚姻观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楫(1515-1552)明代经济思想家,字思豫,号小山,南直隶松江府(今海)人。他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对奢俭问题的看法。与传统思想不同,陆楫指出,“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个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
陆楫的思想与十八世纪英国的孟迪维尔(1670-1733)如出一辙。孟迪维尔在讽喻诗《蜜蜂的寓言》中,描述了一群蜜蜂的兴衰史。起先蜜蜂们追求繁华虚荣,无不奢侈挥霍,这样,社会兴荣发达,个个就业。后来蜜蜂们改变奢侈习惯过起俭朴的生活,结果导致商业萧条,民生凋敝……他这种以增加消费而不是以增加积累来促进经济繁荣的思想,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凯恩斯等人都各取所需,从中撷取过思想材料。陆楫的思想要比孟迪维尔同类观点早一百多年,但与孟相比,对后世则影响甚微。
--摘编自吴申元《明代经济思想家--陆楫》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陆楫与孟迪维尔的共同思想主张,并说明他们思想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要求各国“主持公道”,认为“美国向来主张和平与人道主义”,而此时的美国继续执行“不卷入战争、又使战争不致扩大和拖延”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1938年8月6日日本飞机轰炸广州,美国在华东、华南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威胁,1938年12月美国开始向中国提供商业贷款援助。1940年9月,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结成法西斯三国轴心。1940年11月,美国又宣布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贷款。1941年3月,罗斯福公开声明美国将无条件及时地全面援助中国。他还同意美国军人辞职加入陈纳德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1942年初,美国倡议成立盟军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最高统帅。……中美战时同盟关系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达到顶峰。
--摘编自金剑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面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合理解读。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所推行的对外政策的一条基本方针,便是在和平时期设法使自己避免卷入任何正式固定的结盟关系,以便在两个相互抗衡的国家集团之间扮演一个“均势维持者”的角色,从而腾出手来集中力量进行海外商业和殖民扩张。有人把这称之为“光荣孤立”政策。英国的这种政策是建立在对自己力量优势的意识基础之上。
--摘编自王振华《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1948年10月,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总方针(见下图)。他说:“在这个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变化时刻,当展望我国未来时,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来说,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我们是在这三个环中的每一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
--摘编自《丘吉尔演说集》第七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能够推行“光荣孤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根本目的,并分析英国未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原因。高三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诗经·大雅》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神权政治达到高峰
B.
宗法观念产生的原因
C.
集权理念已经产生
D.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中提到周朝建立是“天命”,文王是陪伴天帝的“神灵”,文王子孙“世代继承爵禄”等,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西周时期神权政治达到“高峰”,A项错误;材料并未分析宗法观念产生的原因,B项错误;集权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2.
据《管子》记载:莱国(山东古国,后被齐所灭)人擅长染色工艺,紫色的绢、紫青色的丝绦价格比周地要便宜得多。据此可知,古代莱国
A.
纺织水平全国领先
B.
民营手工业出现
C.
丝织技术比较先进
D.
小农经济已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莱国(山东古国,后被齐所灭)人擅长染色工艺,紫色的绢、紫青色的丝绦价格比周地要便宜得多”可知,莱国人在丝织业方面有一定优势,即其技术比较先进,C正确;题干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证明莱国在纺织水平方面全国领先,排除A;民营手工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不是小农经济,排除D。
3.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马韩之西,海上有州胡国……乘船往来,货市韩中。”“州胡”一般认为是现在韩国的济州岛,济州岛曾出土了一些五铢钱、货泉、货布、大泉五十等货币。由此可以推知,汉代
A.
海上贸易比较发达
B.
民间贸易规模庞大
C.
朝贡贸易受到重视
D.
贸易政策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韩国的济州岛曾出土了一些五铢钱、货泉、货布、大泉五十等货币。由此可以推知,汉代的海上贸易比较发达,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间贸易的规模,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朝贡贸易,故C错误;材料和贸易政策变化无关,故D错误。
4.
《唐律疏议》曰:“‘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这表明唐朝
A.
法律体系完备
B.
包容尊重外来文化
C.
民族矛盾尖锐
D.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蕃夷之国…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这表明唐朝实行包容的文化政策,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唐朝法律体系完备和民族矛盾尖锐,故AC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对外开放,故D错误。
5.
下图是一部史学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这部著作的名称应该是
A.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B.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C.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D.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目录“世家大族的兴起”“制度化的道教”“制度化的佛教”等信息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此推断,这部著作的名称应该是《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故B正确;秦汉时期还没有世家大族,故A错误;唐宋时期世家大族已经渐趋衰落,故CD错误。
6.
据有关资料统计,元朝岁收粮赋中,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赋税制度的变革
B.
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变
C.
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此元朝的粮赋收入中,江浙行省占比最高,这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结果,D正确;题干涉及各行省征收的都是粮赋,无法得出当时赋税制度发生了变革,排除A;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实行行省制,排除B;国家统一和地方粮赋收入差异无关,排除C。
7.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指出:“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据此可知,顾炎武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否定孔子地位
C.
倡导经世致用
D.
主张工商皆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顾炎武认为百余年来的学者不关注社会现实,空谈学术,背离了圣人的初衷,由此可知,顾炎武主张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是经世致用思想,C正确;反对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顾炎武并未否定孔子的地位,排除B;工商皆本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
8.
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明代监察御史209人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有29人。而非进士者中,举人又占了多数。这反映出明代监察官员
A.
文化素养较高
B.
选拔标准降低
C.
出身分布失衡
D.
道德水平提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监察官员中绝大多数出身于科举,这说明官员的文化素养较高,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标准,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官员的出身分布失衡,故C错误;这和道德水平提升无关,故D错误。
9.
1661年,福建令“迁居民之内地,离海三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弃”。1662年,广东“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上述措施旨在
A.
解决倭患问题
B.
对付抗清斗争
C.
打击民间贸易
D.
防范西方殖民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迁居民之内地,离海三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弃”“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清朝初年的海禁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海禁政策旨在对付沿海地区的抗清斗争,故B正确;明朝解决了倭患问题,故A错误;打击民间贸易、防范西方殖民者不是主要目的,故CD错误。
10.
1842年9月1日,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主动向英国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办理”,“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这表明清政府
A.
缺乏近代国家意识
B.
改变天朝上国观念
C.
迎合西方列强侵略
D.
提出治外法权观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1842年9月即《南京条约》刚刚签订,清政府主动向英国提出,若英国商民和中国内地民人交涉,英商交英国管理(“夷人管夷人”),表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意识,司法主权观念淡薄,A项正确;改变天朝上国观念与“夷人管夷人”不符,B项错误;迎合西方列强侵略与清政府追求“最方便、最省事”等不符,C项错误;近代治外法权观点不是清政府提出的,D项错误。
11.
1854年12月,在江苏帮办军务的内阁大学士胜保上奏清廷:“伏查雷以诚前在泰州仙女庙等处劝谕商贩抽厘助饷,颇著成效……因地制宜,未偿不可仿照而行。”他的上奏得到清廷的默许。清廷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抵抗外来侵略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推动经济发展
D.
镇压人民反抗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信息“1854年12月”“劝谕商贩抽厘助饷”可知,清廷此举的主要目的是筹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D正确;抵抗外来侵略、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经济发展都不符合史实,故ABC错误。
12.
据统计,在晚清担任英、法、德、日、俄等11国驻外大使的外交官中,有12人出身同文馆。甚至1889年,已有“使臣所带翻译,大半同文馆学生”之说。这表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A.
推动了近代外交的发展
B.
促进了政治体制的革新
C.
适应了列强侵略的需要
D.
标志着朝贡体系的结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晚清担任驻外大使的外交官中,有12人出身同文馆,“使臣所带翻译,大半同文馆学生”。这表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体制的革新,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适应列强侵略的需要,故C错误;甲午战败,朝贡体系结束,故D错误。
13.
光绪二十四年的《国闻报》报道:“工部主事……陆续进呈御览之书,有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岁政纪要、文学兴国策、西国学校诸书。……皇上之振兴实学,考求洋务,益于此可见矣”。这则报道说明当时
A.
民间赞许戊戌变法
B.
皇帝意欲变法图强
C.
清廷支持洋务运动
D.
舆论宣传百日维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陆续进呈御览之书,有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岁政纪要、文学兴国策、西国学校诸书。……皇上之振兴实学,考求洋务,益于此可见矣”以及光绪二十四年可知,这一时期光绪亲政,积极了解西方,说明光绪皇帝意欲变法图强,B正确;题干未涉及到民间对于戊戌变法的态度,排除A;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C;题干所列信息只是指出光绪帝的行为,并不能得出舆论有意宣传百日维新,排除D。
14.
下图为1908年2月26日刊登在《神州日报》上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作者
A.
对义和团运动的批判
B.
对民族危机加深的担忧
C.
对列强肢解中国的愤慨
D.
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向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漫画“拔除羽翼”的信息可知,20世纪初列强们争相削弱剥削中国。这反映了作者对民族危机加深的担忧,故B正确;此时义和团运动已经被镇压,故A错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肢解中国的迷梦,故C错误;漫画和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故D错误。
15.
下表内容是20世纪前期,部分教科书中有关孝文帝改革的论述。据此可知
A.
清末新政促进了教育变革
B.
社会进步传播了唯物史观
C.
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
D.
时代发展丰富了史学观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否定逐渐转变为肯定,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学观点得到丰富,故选D;1913年清王朝就已经不存在,所以表格信息和清末新政无关,排除A;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否定到肯定,因此不能体现唯物史观,排除B;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变化并不能体现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排除C。
16.
下表为1920年和1936年我国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A.
民族工业持续快速增长
B.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C.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薄弱
D.
列强经济侵略得到缓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920年至1936年,我国国内市场近代化工业品有所增加,但是依然是农产品为主,而且手工制造业产品占比高于机器制造业产品,同时进口商品占比有所下降,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发展薄弱,C正确;A错在“持续快速增长”,从比例来看,其增长速度有限,排除;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关系,排除B;进口商品减少意味着列强的商品输出在减少,但是这一时期列强对华主要是资本输出,排除D。
17.
下列信件为研究中国民主革命的一手史料。它可以直接用来研究
A.
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斗争
B.
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铲除国内军阀,打倒外国帝国主义”信息可知,这是研究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的史料,故B正确;“代表全省同志谨祝政府诸公”不符合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史实,故A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都不符合“铲除国内军阀,打倒外国帝国主义”,故CD错误。
18.
从1961年开始,上海进行了第三次工业改组。上海工业在关停并转623家工厂、精简23万职工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了生产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这次改组的主要目的是
A.
实现工业化目标
B.
促进经济形势好转
C.
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1961年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上海的工业改组以及精简职工行为一方面能够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能补充农业劳动力,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形势好转,B正确;精简职工意味着在工业方面投入减少,这与实现工业化目标不符,排除A;精简职工以及关停工厂会减少城市人口,不利于城市化进程,排除C;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竞争是市场行为,排除D。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这些国家贸易额,以1950年为100,则1951年为255,1952年为312,1953年为409。1950年同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6%,1953年增加到76%”。文中的“这些国家”是指
A.
西欧各国
B.
社会主义国家
C.
亚非拉国家
D.
周边新兴民族国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信息“1950年同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6%,1953年增加到76%”说明到1953年中国同“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占据了绝大多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中国只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有较多的贸易往来,故B正确;西欧各国跟随美国政策,对中国持封锁态度,故A错误;亚非拉国家、周边新兴民族国家均不符合史实,故CD错误。
20.
1953年7月,高等教育部颁布通知,要求“各业务部门在制定中等技术学校专业设置计划时,以中央各部门统一计划为原则,学校之间适当分工,所设专业力求集中单一”。这一要求提出的主要目的是
A.
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
B.
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
C.
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D.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3年是我国“一五”计划开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以中央各部门统一计划为原则,学校之间适当分工,所设专业力求集中单一”主要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建设和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故选A;中等技术学校等专业设置不属于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排除B;这一要求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排除C;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
21.
下表为1956~1961年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这些反思与突破
A.
优化了工业发展方针
B.
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C.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D.
解决了三年经济困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表格中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可知,1956~1961年毛泽东已经注意到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强调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由此可知,这些反思与突破优化了工业发展方针,故A正确;材料信息是方针和思想,没有具体实践的信息,故B说法错误;此时不可能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故C错误;材料没有解决三年经济困难的信息,故D错误。
22.
一战期间,中国《东方杂志》声明“中立”,但是在对德国的报道中,它也“带欣赏性地介绍德国……尼采、屈利希克等人的学说,议论他们如何提倡军国民教育,宣扬国家主义所取得的成效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知识界
A.
向往立宪体制
B.
不满对德作战
C.
思考强国之道
D.
力主思想解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东方杂志》虽然秉持中立,但是对于德国提倡军国民教育,宣扬国家主义所取得的成效带有欣赏性的态度,这说明当时中国也希望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富强,C正确;一战之前的中国已经尝试了立宪政体,最终失败,排除A;“中立”意味着对战争并未有倾向性,排除B;军国民教育、国家主义等内容更多的强调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利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排除D。
23.
由于获得罗马公民权,拉丁人成为了与罗马人一样的国家统治者……行省居民则既是城市居民,更是罗马居民。不同民族的人成为了共同的集体一-罗马人,且他们各自都对于这一新身份有着强烈的认同。这表明罗马公民权的调整
A.
消除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B.
实现了罗马公民政治上的平等
C.
扩大了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
D.
重建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公民权的获得使拉丁人和罗马人一样成为国家的统治者,让不同民族的人产生了国家认同感,表明罗马公民权的调整扩大了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消除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说法绝对,A项错误;古代罗马实行奴隶制贵族政治,并未实现公民政治上的平等,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秩序得以重建,D项错误。
24.
“这是一部科学、工艺和历史知识的大辞典,(它)颇为含蓄地对现存的社会和制度作了针砭,并概括了当时怀疑论、唯理论和科学观的精髓。……(它)是第一部有一系列知名人士作撰稿人同时又被视为对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的百科全书”。这些“知名人士”可能包括
A.
达芬奇
B.
牛顿
C.
马丁·路德
D.
伏尔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这是一部科学、工艺和历史知识的大辞典”、“是第一部有一系列知名人士作撰稿人同时又被视为对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的百科全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部著作应该是启蒙运动期间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为这部著作撰稿的包括当时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故D符合题意;达芬奇、牛顿和马丁·路德都不是启蒙思想家,排除ABC。
25.
巴黎公社规定“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正式指令)的约束”。这一规定旨在
A.
规范民主程序
B.
践行马克思主义
C.
扩大工农联盟
D.
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巴黎公社规定,管理农村公社的代表会议,派出代表参加国民代表会议,所有代表都接受选民监督并可随时罢免,旨在规范民主程序,实现参与民主,A项正确;巴黎公社规范、监督公职人员不是为了践行马克思主义,B项错误;巴黎公社并未建立工农联盟,C项错误;强调民主参与和自治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不符,D项错误。
26.
流行词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列流行词汇属于19世纪末的是
A.
革命、殖民扩张
B.
进化论、浪漫主义
C.
垄断、印象派
D.
社会主义、福利国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殖民扩张”开始流行于17、18世纪,“进化论、浪漫主义”开始流行于19世纪前期,“垄断、印象派”流行于19世纪末,“社会主义、福利国家”流行于二战后。由此可知,C项正确,ABD错误。
27.
近代以来,德国领土不断变化。下列德国疆域图属于1920年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战后,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国家而且普鲁士自治,因此D是1920年时期德国疆域图,D正确;奥匈帝国在一战后瓦解,A是一战前的德国疆域图,排除;B中只有奥地利没有匈牙利,这说明当时匈牙利尚未独立,因此这一地图是一战前的德国地图,排除;C图中有匈牙利而没有奥地利,而且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是1939年3月15日由希特勒亲自宣布成立,并随着纳粹德国投降而灭亡,排除。
28.
1932年5月20日,胡佛给一个公共工程的倡导者写信说,美国“不能靠挥霍而使经济繁荣”。当国会通过了一项2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时,他否决了它并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称之为“史无前例地滥用公共财产”。这表明胡佛
A.
抵制国会权力的扩大
B.
反对社会对穷人的救济
C.
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
D.
加强对财政的直接监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经济危机期间,胡佛反对兴建公共工程,否决了一项2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这表明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C正确;胡佛不是抵制国会权力的扩大,故A错误;胡佛强调的是反对“滥用公共财产”,故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加强对财政直接监管的信息,故D错误。
29.
在马歇尔计划提出之际,美国认为欧洲国家必须做为一个整体来接受美国的援助,并指出欧洲国家结成经济联邦是接受美国经济援助的必要条件。美国此举旨在
A.
顺应欧洲一体化进程
B.
满足本国经济扩张的需要
C.
清除苏联对欧洲的影响
D.
控制欧洲国家的内政外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马歇尔计划提出之际,美国指出欧洲国家结成经济联邦是接受美国经济援助的必要条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此举旨在扩大欧洲市场,满足本国经济扩张的需要,故B正确;此时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还未出现,故A错误;清除苏联对欧洲的影响、控制欧洲不是主要目的,故CD错误。
30.
下表为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其中,丁国是
A.
中国
B.
美国
C.
苏联
D.
日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丁国钢产量在1950年处于较低水平,1955-1975年钢产量飞速增长,1975年后放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到重创,但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扶持、朝鲜战争和越战大量军事订单、政府适合的经济政策等因素的推动下,日本经济飞跃式发展,钢产量也飞跃式增长,之后受滞胀影响增速放缓,由此可见丁国的数据与日本相吻合,故选D;甲国1950年钢产量非常低,但之后快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但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进、改革开放等因素推动下,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由此可见甲国指的是中国,故排除A;乙国在1950年钢产量居首位,之后稳步增长,但70年代出现下降现象,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是全球经济霸主,钢产量居首位,70年代出现经济滞胀,钢产量随之下滑,由此可见乙国指的是美国,故排除B;丙国钢产量稳步增长,70年代后增长放缓,结合所学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但70年代受苏联模式弊端的影响经济发展趋于停滞,也影响了钢产量,由此可见丙国是苏联,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蘩捉钱”,盖与婿为京索之费”。北宋蔡襄指出:“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南宋学者叶绍翁也指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当时,即使是寡妇,若携带的奁产丰厚,娶之者仍旧趋之若鹜。面对财婚厚奁风尚和奁产纷争,朱熹主张:“议昏姻有及于财者,皆勿与为昏姻可也。”
--摘编自张本顺《从宋代婚姻法中财婚制看宋代的近世化转型》
对“宋代婚姻观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宋代,重视门第的婚姻观受到冲击,财产在婚姻中的作用明显。
宋代婚姻观的变化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人们重视私有财产的多少:政治上,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科举制度不断发展,这使得大批寒门士子跻身官僚队伍,社会流动性增强;思想文化上,宋代功利思想盛行。在这种背景下,宋代社会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驰。反映到婚姻观上,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从而出现了“榜下捉婿”“婚姻不问阀阅”“婚嫁必择富民”等现象。
宋代婚姻领域的新变化冲击了儒家的正统礼义等级思想,是中国古代婚姻领域的-场革命性巨变,它为我们认识宋代社会的近世转型开辟了-
-种新的视野。
【解析】
【详解】根据“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等信息可知,北宋时期的婚姻中出身门第观念弱化,而是看重科举出身和家境,说明财产在婚姻中的作用明显。可结合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完善、重文轻武政策实施、功利思想的盛行等因素进行阐述。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楫(1515-1552)明代经济思想家,字思豫,号小山,南直隶松江府(今海)人。他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对奢俭问题的看法。与传统思想不同,陆楫指出,“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个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
陆楫的思想与十八世纪英国的孟迪维尔(1670-1733)如出一辙。孟迪维尔在讽喻诗《蜜蜂的寓言》中,描述了一群蜜蜂的兴衰史。起先蜜蜂们追求繁华虚荣,无不奢侈挥霍,这样,社会兴荣发达,个个就业。后来蜜蜂们改变奢侈习惯过起俭朴的生活,结果导致商业萧条,民生凋敝……他这种以增加消费而不是以增加积累来促进经济繁荣的思想,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凯恩斯等人都各取所需,从中撷取过思想材料。陆楫的思想要比孟迪维尔同类观点早一百多年,但与孟相比,对后世则影响甚微。
--摘编自吴申元《明代经济思想家--陆楫》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陆楫与孟迪维尔的共同思想主张,并说明他们思想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答案】共同思想主张:反对禁奢,提倡消费。
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虽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对工商业采取的压抑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明清之际政权更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正统思想盛行,使陆楫的思想缺少传播的土壤。18世纪,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自由、平等思想得到传播,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开展,使资产阶级逐步掌握了国家政权;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产品极大丰富。因此,孟迪维尔的思想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两者所处时代的不同、以及社会发展走势的差异,是二者思想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解析】
【详解】共同主张:根据材料中“陆楫指出,‘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孟迪维尔主张)以增加消费而不是以增加积累来促进经济繁荣”可知,两人都反对禁奢,提倡消费。原因:首先根据材料中“(孟迪维尔的思想)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陆楫的思想……对后世则影响甚微”,了解两人思想影响的不同,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等方面分析,说明陆楫的思想对后世则影响甚微的原因,即统治者的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权更替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正统思想盛行,使陆楫的思想缺少传播的土壤;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孟迪维尔的思想在西方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促进,以及孟迪维尔的思想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等,最后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指出因为两人所处时代不同、社会发展走势差异,导致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同影响。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要求各国“主持公道”,认为“美国向来主张和平与人道主义”,而此时的美国继续执行“不卷入战争、又使战争不致扩大和拖延”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1938年8月6日日本飞机轰炸广州,美国在华东、华南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威胁,1938年12月美国开始向中国提供商业贷款援助。1940年9月,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结成法西斯三国轴心。1940年11月,美国又宣布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贷款。1941年3月,罗斯福公开声明美国将无条件及时地全面援助中国。他还同意美国军人辞职加入陈纳德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1942年初,美国倡议成立盟军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最高统帅。……中美战时同盟关系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达到顶峰。
--摘编自金剑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面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合理解读。
【答案】变化: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援华--结盟的演变过程。
解读: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得美国人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内;30年代,美国坚持孤立主义,国际上盛行绥靖主义。在此背景下,美国在卢沟桥事变后,继续坚持中立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质上是对日本的绥靖与纵容,结果刺激了日本侵华步伐。
随着日本在中国的步步进逼,美国在华利益不断受到侵犯,日美矛盾不断激化。同时,法西斯三国轴心集团的形成,也日益威胁到美国在欧亚地区的利益。于是,美国改变对华政策,开始对华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以此来壮大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美国与中国走上了结盟的道路。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美国除了继续加大对华经济和军事援助外,在政治上也积极扶持中国的大国地位。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以及对中国的援助,推动了中国抗战的胜利进程。
【解析】
【详解】首先,对材料中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概括,根据材料全面战争爆发后“此时的美国继续执行‘不卷入战争、又使战争不致扩大和拖延’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南京陷落后“美国在华东、华南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威胁,1938年12月美国开始向中国提供商业贷款援助。”、1942年初“美国倡议成立盟军中国战区”等信息可知,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援华--结盟的演变过程。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实行中立政策、转为援助、再到与中国结盟,这几次政策转变的背景、影响等角度进行解读即可。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所推行的对外政策的一条基本方针,便是在和平时期设法使自己避免卷入任何正式固定的结盟关系,以便在两个相互抗衡的国家集团之间扮演一个“均势维持者”的角色,从而腾出手来集中力量进行海外商业和殖民扩张。有人把这称之为“光荣孤立”政策。英国的这种政策是建立在对自己力量优势的意识基础之上。
--摘编自王振华《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1948年10月,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总方针(见下图)。他说:“在这个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变化时刻,当展望我国未来时,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来说,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我们是在这三个环中的每一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
--摘编自《丘吉尔演说集》第七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能够推行“光荣孤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根本目的,并分析英国未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原因。
【答案】(1)传统均势外交理念的影响;殖民争霸使其成为“日不落帝国”(或世界霸主)
;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拥有强大的海军;岛国环境的影响(或远离欧洲大陆)
;欧洲大陆的长期分裂。
(2)目的: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原因:二战削弱了英国的实力;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欧洲联合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
【分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英国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所推行的对外政策的一条基本方针,便是在和平时期设法使自己避免卷入任何正式固定的结盟关系,以便在两个相互抗衡的国家集团之间扮演一个‘均势维持者’的角色”得出:传统均势外交理念的影响;由材料信息“英国的这种政策是建立在对自己力量优势的意识基础之上”及所学知识得出:殖民争霸使其成为“日不落帝国”、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拥有强大的海军等;结合所学知识从岛国环境的影响、欧洲大陆的长期分裂等角度补充。
(2)“根本目的”,根据材料二信息“我们是在这三个环中的每一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及所学知识得出: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削弱了英国的实力、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欧洲联合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