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2分)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
A.服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B.纺织工艺水平进步大
C.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D.服饰色彩的地域性明显
2.(2分)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3.(2分)如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它反映了( )
时期
宰相总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
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唐玄宗)
34
7
举荐、行伍、门荫
五代
46
24
吏职、幕僚、举荐、行伍、门荫等
北宋
72
63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A.入仕途径日趋单一
B.官吏选拔渐趋公平
C.重武轻文现象明显
D.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4.(2分)“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 )
A.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
5.(2分)明代内阁大学士可以“参预机务”;清代内阁名义上为一切衙门之首,“掌议天下之政”,但皇帝批答奏折,“阁臣不得民闻,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内阁缺失了法定地位
B.政务决策开始制度化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军机处侵夺内阁权力
6.(2分)如表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下述两种观点( )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张馨保(《林则徐与钦差大臣》):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指鸦片战争)。
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
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
7.(2分)出现如图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战乱的影响
B.列强入侵的破坏
C.通商口岸的开放
D.自然经济的解体
8.(2分)1899年4月,《上刚子良相国书》中说:“伏念中国之近弱,自甲午之败始;而外洋各国之占我内地则自德之踞胶澳始;由是交涉之事日棘。在彼则欲壑无厌,在我则动辄得咎,百端千事,应接不逞……”这说明当时( )
A.国民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高涨
B.八国联军侵华加剧民族危机
C.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形势恶化
D.中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
9.(2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成立于1919年3月,最初宣讲的题目有“赌博之害”“什么是善”、“念书的意义”等。后来又增加了“国民的责任”、“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这一变化是由于( )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C.呼应外交适应时局发展
D.社会风气发生根本转变
10.(2分)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中共土地革命的开展
B.践行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
C.意在拉人民群众,遏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满足了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限制了地主的封建剥削
11.(2分)1937年9月6日,在延安的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一变更( )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促使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巨变
C.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D.适应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
12.(2分)1949年初春,在扬州城区和农村,随处可见“为支援前线,获取全中国胜利”、“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等标语。尽管春荒严重,但是扬州地区的广大人民,仍然响应号召,积极投身支援前线运动。据此判断,扬州人民这场“支前运动”针对的是即将到来的(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2分)图是新中国成立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 )
A.确立中共领导地位
B.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C.通过协商监督民主
D.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14.(2分)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
A.“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5.(2分)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 )
A.中德关系趋势
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
D.中日关系趋势
16.(2分)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
A.表明两岸之间矛盾基本消除
B.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C.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D.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17.(2分)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18.(2分)伯利克里上台后,计划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尽管遭到贵族派的反对,但他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这反映出雅典当时( )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公民与贵族在法律上平等
C.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期
D.直接民主的弊端日益暴露
19.(2分)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反映出罗马法( )
A.道德意识融入法律
B.注重形式且程序繁琐
C.保留习惯法的痕迹
D.注重调解商业纠纷
20.(2分)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召集内阁会议,行政权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 )
A.国王完全处于无权地位
B.有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C.使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D.扩大了国王的政治权利
21.(2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
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 )
A.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
B.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C.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
D.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2.(2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1947年,马克思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一个展室的主题为“转折点1848年”。将1848年作为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是因为在那一年马克思( )
A.完成了两个伟大发现
B.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为共产主义者
C.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D.与恩格斯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
23.(2分)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受到了工人、士兵和水兵的热烈欢迎。在演讲的时候,喊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社会主义万岁”。此口号实质上( )
A.提出了推翻沙皇专制政府
B.要求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C.提出了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D.指出了新阶段的革命任务
24.(2分)如图漫画将冷战时期的三国领导人人画,描绘了一场三人间的争斗。漫画将站立者画成喜欢动武的美国西部牛仔形象,与之对峙的两人按照骑马的堂吉诃德、骑驴的仆人桑丘的样式绘制。该漫画反映的是( )
A.久朝鲜战争
B.德国分裂
C.科索沃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25.(2分)2018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认为,欧洲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他们想在国防和安全方面保持独立主权是很自然的。材料表明( )
A.欧洲联军和北约源于“冷战”
B.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C.霸权主义正威胁世界和平
D.美苏在欧洲展开激烈争夺
二.非选择题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年代
层级
中高层及
低层级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数
县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2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
3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
3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
2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
3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
3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4
12省
183路
﹣
97
1425
(注:州道路设置初期均为监察区)
如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多种趋势,从中提炼出两条信息,并分别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信息,说明要有史实依据。)(20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把其政权所能达到的地方称为天下,而不是称为国家。古代中国人所认知的“天下”之下的共同体是王朝,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忠君即爱国。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逐渐成为朝廷和国家的代表。
﹣﹣摘编自刘风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仰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特点。(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7分)
28.(15分)政治妥协是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妥协是美国政治发展与制度演进的主要方式。提到这一点,人们必然联系美国宪法的制定。制宪者们虽然在一些问题上有一致意见,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又有着重大分歧……宪法制定过程中充斥着妥协,妥协是宪法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宪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捆妥协案”。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
材料二: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政治妥协的表现及其作用。(7分)
(2)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安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8分)
2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十五号主席令》
(1)材料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对法国和世界各国有何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54﹣1956年1962﹣1964年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2020年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6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服饰是等级制度的体现,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齐桓公喜欢的紫色,说明维系分封制的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故C正确;
此时属于战乱时代,故A错误;
B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排除;
D中地域性不符合事实,排除;
故选:C。
2.【分析】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中书省与门下省合一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解答】A.涉及中央机构调整,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
B.中书省与门下省合一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正确;
C.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D.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并体现六部权力削弱,排除。
故选:B。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是“进士出身人数”的变化。
【解答】唐朝至宋朝,进士出身的比例不断上升,意味着官吏选拔逐渐突破门第限制,渐趋公平,故B正确。
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当时除了进士出身,还有多种入仕途径,故排除A。
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政府对“文”“武”的立场,故排除C。
宰相出身多为进士,意味着寒族实力的壮大,士族的衰落,故排除D。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可以看出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行省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故A项错误。
行省制度没有体现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国家权力中心仍然在中央,故B项错误。
D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故选:C。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清代内阁名义上为一切衙门之首,‘掌议天下之政’,但皇帝批答奏折,‘阁臣不得民闻,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答】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与明代相比,清代的内阁地位更低,完全遵循皇帝的旨意办事,这一变化说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都没有法定地位,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没有决策权力,所以不能说明政务决策开始制度化,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军机处的内容,故D项错误。
故选:C。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第一则材料是为英国的侵略辩护,第二则材料不是为侵略者辩护。
B.两则材料都没有揭示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由于工业革命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都体现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念特点。
C.两则材料对根本问题的论述上都不正确。
D.材料中都没有涉及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故选:B。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855年~1857年,正好是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西征的时候,主要战场是在江西,所以会导致江西人口大量的减少,A是正确的;
从1856年~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但是并没有涉及到江西地区,B排除;
通商口岸开辟没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C排除;
自然经济的解体并不会导致江西人口大量减少,D排除。
故选:A。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中国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高涨;
B.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八国联军侵华;
C.从材料中“而外洋各国之占我内地则自德之踞胶澳始;由是交涉之事日棘。在彼则欲壑无厌,在我则动辄得咎,百端千事,应接不逞……”可以看出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形势日益恶化;
D.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和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
故选:C。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
【解答】A、材料没有体现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排除A;
B、材料与民众民主意识无关,故排除B;
C、材料反映了演讲团的演讲主题后来又增加了“国民的责任”、“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是由于巴黎和会上列强企图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交给日本导致的,国内学生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外交情况,演讲的主题呼应外交、适应时局发展,故选C;
D、社会风气发生根本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
故选:C。
10.【分析】本题考查国共的十年对峙,结合题干“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2年”,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料中的“剿匪”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逮捕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是为了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故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当时实行的依然是封建土地制度,排除;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指的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材料中未体现“平均地权”的思想,排除C项;
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获得土地,而材料中的规定是限制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未能使农民获得土地,排除D项。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将建立,材料“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等明显是适应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故D正确。
1937年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故排除A。
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依然的民族矛盾,故排除B。
“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故排除C。
故选:D。
1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49年初春”“即将到来”
【解答】从材料“1949年初春”“即将到来”可知该事件是发生在1949年初春或者以后。A是1947年,B是1948年9月到11月,C是1948年11月到1949年,D是1949年4月。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13.【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解答本题需要熟知人民政协的筹备情况。
【解答】由图片可知,人民政协由各部分人员组成,具有广泛民意基础,故D项正确。
中共领导地位确立,与人民政协无关,A项错误。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此前并无社会主义民主,B项错误。
人民政协人员的组成无法体现通过协商监督民主,C项错误。
故选:D。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当时的政治形势来分析。
【解答】A.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倒向苏联,材料中明显有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53年才有的。
C.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周边国家以及世界上和平友好待我的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D.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
故选:C。
15.【分析】本题考查的中美关系在近现代的演变历程。根据题意结合近现代史上的相关知识可知示意图反映的是中美关系的演变。
【解答】从图中的年代可看出,这个国家在鸦片战争前后与中国有联系,新中国成立前后与中国关系恶化,联系较少。根据所学,美国参加过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中美关系不断恶化;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关系缓和,两极格局结束后,中美关系起伏不断。根据以上分析,图中应该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故B正确;而鸦片战争时期,德国还未统一,苏联还未出现,中日也未有联系,故ACD排除。
故选:B。
16.【分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
【解答】“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表明这些做法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故B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CD材料未涉及,排除。
故选:B。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涉及到的法律文件主要不是在政治领域;
B.材料没有体现出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C.材料不是探索民主管理的机制;
D.从材料可以看出都是关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安全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完善了我国的法律体系。
故选:D。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虽然贵族派反对,但公民大会依然赋予伯利克里建造卫城的权力,说明掌握城邦最高权力的是公民大会,故选A;
BC项都与题意无关,不能体现,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城邦权力的归属问题,没有暴露直接民主的弊端,排除D。
故选:A。
19.【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可以看出罗马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的主旨,并正确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完善的过程。
【解答】题干所给材料中“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反映了政府大臣权力扩大,国王的行政权受到大臣的制约,这为责任内阁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国王权力受到制约,并不是完全处于无权的地位,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故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国王政治权利被限制,而不是扩大,故D项错误。
故选:B。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没有完整的体现出三权分立。
B.法国的总统共和制并不完整,是半总统共和制政体。
C.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人民选举的立法机构有充分的权威。
D.材料看不出共和派,得到了彻底胜利。
故选:C。
22.【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48年”,结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和意义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1848年”,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C项正确。
A项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发表的意义,发表时间是1867年,排除。
B项是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发表的意义,时间是1843年底至1844年1月,排除。
马克思与恩格斯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是在1845年,故D项错误。
故选:C。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列宁喊出“社会主义万岁”的口号,反映其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列宁给俄国革命指明方向,故D项正确;
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政府,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该口号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不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提出了结束战争实现和平,而是为俄国革命指明方向,排除C。
故选:D。
24.【分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22日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解答】“漫画将站立者画成喜欢动武的美国西部牛仔形象,与之对峙的两人按照骑马的堂吉诃德、骑驴的仆人桑丘的样式绘制”指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22日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5.【分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认为,欧洲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他们想在国防和安全方面保持独立主权是很自然的”。
【解答】“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认为,欧洲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他们想在国防和安全方面保持独立主权是很自然的”表明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表格信息反映了从秦到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信息的提取可以从层级的变化和低层级县数的变化进行总结。从层级上来看是逐步增多,从县数上来看基本保持稳定。结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展开论述即可。
故答案为:
信息1:地方行政区划的层级逐步增多。
说明:秦朝地方行政区划为郡县两级制,汉朝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元朝发展成为省、路、府、
(州)县四级或五级制。
信息2: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
说明:州在汉武帝时为监察区,东汉演变成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唐和宋时的道路设置初期均为监察区,后来慢慢也演变为了郡上﹣级的地方行政区。
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综合,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1)特点:根据“古代中国人把其政权所能达到的地方称为天下,而不是称为国家”得出有天下意识,无国家观念;根据“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忠君即爱国”得出国家等同于王朝;根据“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逐渐成为朝廷和国的代表”得出国家观念深受儒家理念影响;家国一体。
(2)根据“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晾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得出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深化;根据“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得出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根据“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得出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治国方案的努力。
故答案为:
(1)特点:有天下意识,无国家观念:国家等同于王朝;国家观念深受儒家理念影响;家国一体。
(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深化: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治国方案的努力。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民主政治和辛亥革命。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近代美国政治妥协的表现及其作用;第二小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辛亥革命过程中妥协的表现及其评价。
【解答】(1)妥协的表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体现在联邦制的建立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妥协,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的产生体现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妥协,奴隶制的保留体现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妥协,联邦政府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权与制衡等。作用:通过妥协美国通过了1787年宪法,从而确立了共和制的民主制度;维护了美国的统一稳定;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根据“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可知观点一认为这次妥协不具有积极意义。理由是这次妥协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埋下伏笔。根据“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可知观点二认为“大妥协”是积极的,是一种策略。理由是这次妥协加快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故答案为:
(1)表现:联邦制的建立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妥协;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的产生体现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妥协;奴隶制的保留体现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妥协:联邦政府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权与制衡等。作用:确立了共和制的民主制度;维护了美国的统一稳定;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观点一:这次妥协不具有积极意义。
理由:妥协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埋下伏笔。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一种策略。
理由:妥协加快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法典》和现代中国的民主建设,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1)原则:根据“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得出保护私有财产;根据“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得出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是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立法蓝本,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2)原因:根据“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得出政治运动的干扰;根据“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得出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有利因素结合所学可从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等方面概括。
故答案为:
(1)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影响: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立法蓝本,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2)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有利因素:改革开放的深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