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凛冽(lǐn) 俯瞰 怏怏不乐(yāng) 五脏六俯
B.储存(chǔ)
点掇
屏息凝神(píng)
姗姗来迟
C.毋宁(wú)
舷窗
心有灵犀(xī)
海市蜃楼
D.羸弱(léi)
迟钝
毛骨悚然(sù)
忧心仲仲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片戈壁滩荒无人烟,方圆几十里连一棵像样的绿树也没有,冷风刮过,令路过的人毛骨悚然,不禁感叹再也不敢来这个不毛之地了。
B.1999年,五个不同的研究团队不期而至地发现了这种酵素,其含量在脑神经元里头特别
丰富。
C.敌人表面上耀武扬威,实际上已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了。
D.根据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份研究表明,孕激素会干扰口头表达能力,让你语无伦次,思路混乱。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经过表决、推举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19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我和我的祖国”“学习强国”“垃圾分类”等年度热词上榜。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程度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
②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沉稳从无欲而来。
④霸王为一己私欲而衣锦还乡,失去了击败刘邦的大好机会,终被围困在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⑤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为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胜利。
⑥有了私欲,心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
A.③⑤①④⑥②
B.③⑤①⑥④②
C.⑤③①②⑥④
D.⑤③①④②⑥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在饭局上,王阿姨夸奖小明说:“你真了不起,年纪轻轻的,就看过这么多书,四大名著都看过,将来一定有出息!”小明回答说:“ ”?
A.谢谢阿姨的夸奖!‘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会更加勤奋读书的,决不辜负您的厚望。
B.谢谢阿姨的夸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会努力读书的,将来成为人上人。
C.谢谢阿姨的夸奖!‘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吃苦’,我相信我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D.谢谢阿姨的夸奖!‘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会加倍努力读书的,为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每小题2分,共4分)
[甲]
北庭作
[唐]
岑 参
雁塞①通盐泽②,龙堆接醋沟③。
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乙]
初至犍为④作
[唐]
岑 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⑤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注]
①雁塞:北方的边塞。②盐泽:蒲昌海,即罗布泊。③醋沟:当地与龙堆相连的水沟名。④犍(qián)为:郡名。唐代宗时,诗人得罪权贵,出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当时的嘉州治所在犍为。⑤讼庭:讼堂,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之所。
6.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诗第五、六句突出北庭冬季漫长、寒冷异常、风大不止的恶劣自然环境。
B.甲诗中“孤城”一词既写出北庭远在边塞之孤单,也暗含了诗人远赴北庭的孤独之感。
C.乙诗的题目表明诗人写此诗时刚到犍为任职,与尾联中的“几日”相呼应。
D.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积极有为、建功立业的进取心。
7.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诗的前两联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北庭这座孤城的地理环境。
B.甲诗的尾联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年已四十却不能建功立业、博取功名的遗憾。
C.乙诗中“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造语新奇,写出诗人初到犍为的悠闲情调。
D.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题目。(12分)
艾子之邻,皆齐之鄙①人也。
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②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
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③,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有粜④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
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⑤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脚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
艾子叹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选自《艾子杂说》)
[注]
①鄙:粗俗。②三才:天、地、人。③粗粝:粗米、粗粮。④粜(tiào):卖出。⑤不徒:不仅,不但。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吾/自食肉后
B.吾/观人脚面
C.岂不为继来者/所践
D.二人/相称其智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智( ) (2)适( ) (3)穷(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
(2)吾观人脚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
11.艾子之邻认为肉食者有智,而有人却认为“肉食者鄙”,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当窗理云鬓,
。?
(2)无丝竹之乱耳,
。?
(3)荡胸生曾云,
。?
(4) ,柳暗花明又一村。?
(5)落红不是无情物, 。?
(6)可怜夜半虚前席, 。?
(7) ,一山放出一山拦。?
(8)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8分)
丁香花下
黄秋耘
我除了刮风天和阴雨天,吃过晚饭后就会溜达到中山公园去,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子上。在紫丁香花丛中,我常想起四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那是1936年3月31日,北平的大学生、中学生在沙滩北大三院开过一个追悼在狱中受刑病死的战友郭清的大会,会后举行抬棺游行。我和六七百个同志参加了这次游行。我们的队伍从北池子走到南池子,就跟上千名反动军警碰上了,他们挥舞着铁棍、皮鞭和大刀向游行队伍冲击;而我们却赤手空拳,只能用几根竹竿招架着。经过一场剧烈的搏斗,我们最终被冲散了。当场逮捕了五十多个同志之后,反动军警还追着我们,几乎是两三个撵一个。我在前面跑,两个警察在后面追,我后脑勺挨了一棍,鲜血渗出了便帽,滴在天蓝色的大褂儿上,前后都有斑斑点点的血迹。幸亏我在大学里是个运动员,终归跑得比他们快些,一眨眼就把他们落下了一百多米。我窜过几条七枝八叉的胡同,跑进北池子南口的一条小巷里,眼看着有一户人家虚掩着门,我推开门一闪身躲了进去,反手就关上了门。当时我浑身都是污泥和血迹,脸上也是红一块紫一块的,不像个人样。院子里收拾得挺干净,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过了半晌,门帘子掀开,走出来一个很文静的姑娘,小个子,大眼睛,年纪看起来比我小一两岁,大概是个高中生吧。她看到我这个模样,吓了一跳,但还是很镇定地问我:“您怎么啦?哪儿受的伤?”
“我是个学生,刚才去参加游行,被反动派打伤了。他们要抓我。借您这儿躲一躲,行不行?假如您不同意,我马上就出去。”
“您不能出去。这个样子出去,岂不是自投罗网!来!让我先给您包扎一下。”接着,她把我领进屋里,拿出绷带和药棉,上了药,迅速地用熟练而轻快的双手给我包扎好伤口,用酒精擦干净我的脸庞,关切地问道:“弄疼您了没有?不难受吗?”
我整理整理衣服,站起来说:“不怎么痛啦!我可以走了。”她拦住我:“不行,您身上有血迹,反动派会认出来的,得换上衣服,戴上呢帽!”她从衣柜里拿出一件蓝布大褂儿和一顶旧呢帽:“这是我大哥的,您穿戴上大概还合适,他个子和您差不多。”
我一再推辞,她有点生气了:“唉,您这个人呀,真是个书呆子!生死关头,逃命要紧嘛,还顾得上那么多礼数?”
我走出这户人家,回头望一眼门牌号码。靠着蓝布大褂和呢帽的掩护,谁也看不出我是个被打伤的“逃犯”,拐了个弯,到了骑河楼清华同学会,坐上直开向清华园的校车,我就这样安然无恙地脱险了。
我养好伤以后,总想着要把蓝布大褂和呢帽还给人家。直接送到她家里去吗?万一出来应门的不是她而是别人,那我该怎么说才好呢?我只好写了一封短信,请她在下一个星期六的傍晚亲自到中山公园今雨轩旁边的紫丁香花丛附近,取回我借去的大褂和呢帽。收信人的姓名只写着“大小姐”,落款我没有写,因为那天在匆忙中我们谁都没有请教过对方的姓名。
我们终于在紫丁香花下见面了。她很大方地走到我面前,稍微点点头示意。
当时我还是一个十分腼腆的小伙子,我总觉得,随便询问一个不认识的姑娘的姓名或者介绍自己的姓名都是不太庄重的,是太唐突的。我只是激动地对她说:“非常感谢您的帮忙,那一天,要不是换了衣服,我一出门就会被捕的。”
“别客气!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其实这些旧东西您大可不必还给我。”
“我怕您不好向您的大哥交代!”
“不要紧。他不是经常穿戴的。再说,他和您一样,也是个大学生。他是爱国的,不过,没有您那么勇敢。”
她将手上的纸包递给我:“给,这是您那天换下来的布大褂和便帽,上面的血迹我给洗掉了。多可惜,这是志士的鲜血啊!”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她默默地望了我一眼,好像要记住我的容貌似的,但很快就说:“假如没有什么事,我该走了!”临别时我们轻轻地握了握手。她走到离我十多步的地方,迅速地回过头来望了我一眼,好像有点依依惜别的样子。她那轻盈而苗条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和茂密的紫丁香花丛里面了。我猛地想跑上前去跟她多说几句话,至少问清楚她的姓名,但我最终痛苦地克制住了自己,我不愿意连累她,因为我还有随时被捕的危险。
不知怎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可每当我一看到紫丁香花,一闻到紫丁香花的香味,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个人,仿佛又看到她那消逝在紫丁香花丛中的身影,仿佛又听到她离去时轻轻的脚步声。
(有改动)
13.本文中,作者回忆了1936年发生的两件事,请分别概括。(4分)
14.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15.结合第一件事,说说她是个怎样的人。(3分)
16.结合第二件事,说说“我”和她存在怎样的情谊,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情谊的。(4分)
17.文中的“丁香花”在作者眼中仅仅是一种花吗?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中“丁香花”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2分)
断臂余生
——美国登山勇士罗尔斯顿回忆可怕遭遇
作为一家登山用品商店的工作人员及经验丰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罗尔斯顿攀登过犹他州49座4
200米以上的山峰。回忆起当日手臂被巨石压住的情景,他说自己一度感到绝望,以为必死无疑;但他也曾努力自我安慰保持平和心态,设想种种获救的可能。在那段艰难的时间里,他还不断地活动肢体,避免血管被冻僵。在自断手臂之前,他尝试了一切能够想得起来的求生方法。
他把自己“扔”下巨石,悬在半空一次次摇动身体,指望能够从石底拉出手臂;他又用随身携带的登山工具中的绳子和滑轮做成杠杆,企图抬起巨石;最后,他又用小折刀一点点地去削巨石,希望削出一条缝来移出手臂,这些方法都没有成功。
3天后,罗尔斯顿带的食物——两个墨西哥玉米饼、几颗糖果及1公升水都快没了,原本他只计划出来一天。此时他意识到除非割断自己的手臂,否则无法活下去。他说:“想到现实的效果,我的勇气变得更大了。”
在开始动手断臂前,罗尔斯顿为自己准备了一条止血带,从背包中扯出短裤准备包住伤口,并且把其他物品都包好、捆好,那样一旦断臂解困他就可以立刻下山向外走。
但是他第一次尝试割断手臂没有成功,他用的就是那把削不动石头的小刀。这是一种常见的多用途折叠刀,上面除了刀刃之外还有钳子、螺丝起子及各种小工具。这把刀是如此的钝,“我难以割开自己的手臂”。
第四天,他喝光了最后一滴水,决心再试一次。这次他割开了自己手上的肌肉,却发现刀子太钝割不断骨头。
到了受困的第五天早上,即5月1日上午,他得出结论:只有1次逃生的机会,不会再有机会了。他说:“我意识到这是最后的机会,现在断臂我还有力气走出峡谷到搜救人员可能发现我的地方。”
这一次,他拼命扭动手臂直至拗断自己的骨头。“我先折断了桡骨,几分钟后又折断了手腕处的尺骨,然后我拿出刀子和止血带开始切割。”他事后说,“整个过程大约用了1个小时。”
然而罗尔斯顿的磨难还未结束,他知道所处的地方太偏僻,只有拖着简单包扎仍在淌血的断臂步行数公里,才有可能获救。于是,他只用一只手顺着绳子爬下18米深的峡谷向外走,走了8公里才碰上两名荷兰旅游者。其中1名旅游者回忆说:“当他开始和我们说话的时候,
我们都惊呆了。他说:‘我叫阿伦,我从上周六就一直被困在峡谷里。3个小时前,我不得不断了自己的手臂逃生。’”
这两名游客使劲向空中盘旋的搜救直升机挥动衣服,才引起飞机上警官的注意。当飞机把罗尔斯顿送到医院时,他相当清醒,而且十分镇静,自己走入急诊室向医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警方后来说,如果他不这样做可能已经丧命,因为他受困的地方太偏僻,不可能被发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经受了如此痛苦的经历,罗尔斯顿和他的父母都表示,他不会就此放弃户外运动,躺在家里做个闲散的人。他的父母说:“对他来说,失去手臂当然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与改变,他必须调整自己的生活。但是有一样事情不会变,他将重新投入户外运动。”
18.断臂前,罗尔斯顿曾尝试了哪些求生方法?(3分)
19.断臂之前,罗尔斯顿做了哪些准备工作?(3分)
20.罗尔斯顿动手断臂经过了怎样的过程?(3分)
21.读完本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2.《骆驼祥子》中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到同情?请简述他(她)的遭遇,字数200字左右。
(二)写作(5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期待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据报道,在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里,可以让屏幕里的蝴蝶飞到眼前,可以模拟在不同星球的重力体验,可以置身于恐龙生活的白垩纪,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的无穷奥秘……在这样奇妙的实验室里学习,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请你发挥想象,以《奇妙的实验室》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
1.解析:
C A项,“怏”应读“yàng”,俯—腑;B项,掇—缀,“屏”应读“bǐng”;D项,“悚”应读“sǒng”,仲仲—忡忡。
2.解析:
B “不期而至”的意思是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解析:
B A项,“表决、推举”语序不当,应改为“推举、表决”;C项,两面对一面,应在“养成”前加上“能否”;D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随着”。
4.解析:
B 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③句表明观点,是首句,⑤①句为正面论述和举例论证,⑥④句为反面论述和举例论证,②句总结。
5.解析:
D A、C项都有自夸之嫌,B项思想意识有问题。
6.解析:
D 这两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年老无为的感慨。
7.解析:
B 不是“含蓄委婉”,而是“直抒胸臆”。
8.解析:
C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
9.(1)智慧 (2)恰好 (3)穷尽
10.(1)他们每天吃肉,所以有智慧;我平常都吃粗粮,所以没什么智慧。(2分)
(2)我看人的脚面,从前面伸出很合适,如果朝后面伸出,难道不是要被后面来的人踩到吗?
(2分)
11.示例:我认为不能以是否吃肉食(做官、掌权)来判断是“智”或“鄙”,因为智慧来自学习和实践,不是靠物质获得的。(意思对即可。3分)
【参考译文】
艾子的邻居,都是齐国粗俗的人。
(艾子)听到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聊天时说:“我与齐国公卿,都是承受‘三才’的灵气的人,为什么他们有智慧,而我没有智慧呢。”
另一个人说:“他们每天吃肉,所以有智慧;我平常都吃粗粮,所以没什么智慧。”那个问话的人说:“我正好有卖粮食的钱几千(枚),姑且和你天天吃肉试试看。”
几天后,(艾子)又听他们两人聊道:“我自从吃肉以后,思维见识清晰通达,遇到事情都有能力解决,不仅有(解决问题的)智慧,还能深刻探究其中的道理。”其中一人说:“我看人的脚面,从前面伸出很合适,如果朝后面伸出,难道不是要被后面来的人踩到吗?”另一人说:“我也看到人的鼻孔,向下(长)就很好,如果向上(长),岂不是要被天上下的雨装满吗?”两人互相称对方聪明。
艾子叹道:“吃肉的人智力不过如此啊!”
12.(1)对镜帖花黄
(2)无案牍之劳形
(3)决眦入归鸟
(4)山重水复疑无路
(5)化作春泥更护花
(6)不问苍生问鬼神
(7)政入万山围子里
(8)有约不来过夜半
13.①“我”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了伤,在逃跑时躲进一户人家。一位姑娘救了“我”,不仅替“我”包扎伤口,还细心地要“我”换下血衣,以免被反动派认出。②“我”写信约姑娘在紫丁香花丛附近送还她大哥的衣服,她也把“我”换下的血衣洗净后还给了“我”,分别时“我们”彼此惜别,却最终没有互通姓名。(4分)
14.运用动作描写,“窜”“跑”“推”“躲”“关”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我”躲避反动派追捕的过程,突岀表现了“我”躲避追捕的速度之快、形势的紧迫和危险,为下文写她对“我”的救助做铺垫。(3分)
15.善良,有正义感,见义勇为,深明大义,对爱国学生充满关心体贴。她“用熟练而轻快的双手给我包扎好伤口”,还关切地问有没有弄疼“我”。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一个善良而富有正义感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她执意要“我”换上她大哥衣服的一番话,更凸显了她性格中的细心和深明大义。(3分)
16.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姑娘敬佩“我”爱国的勇敢,对志士的鲜血充满感情。而她冒着风险掩护爱国学生,这不能不使“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两个年轻人,由于共同的思想、相互的敬佩而产生一种美好而纯真的情谊,这是在患难中结下的。临别之际,她“好像要记住我的容貌似的”,而“我”望着她消失在紫丁香花丛里的身影,“想跑上前去跟她多说几句话”,但想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又不得不痛苦地克制住。(4分)
17.丁香花在作者眼里不仅仅是一种花,还是一种能够唤起他美好回忆的象征物。每当作者看到丁香花,闻到丁香花的香味,就会联想到年轻时所经历的那件事、所认识的那位姑娘。作者对丁香花有特殊感情是因为在丁香花丛中曾有过美好而动人的一幕,就是在丁香花下,作者曾感受过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人世间最为宝贵的情谊的珍视和对那位姑娘的赞美。(4分)
18.①把自己“扔”下巨石;②用滑轮和绳子做成杠杆,企图抬起巨石;③用小刀削巨石。(每点1分,共3分)
19.①准备了一条止血带;②扯了一条短裤准备包住伤口;③把其他物品包好、捆好。(每点
1分,共3分)
20.第一次尝试断臂割开了皮肤,发现刀太钝了;被困第四天割开了肌肉,发现难以割断骨头;被困第五天他拗断了自己的骨头,然后又用刀切割。(每点1分,共3分)
21.略。(提示:只要是赞颂主人公顽强的毅力、求生的欲望,表达敬佩之情均可。)
22.示例:我最同情小福子的遭遇。她美丽年轻,善良热情,要强勤俭,但结局悲惨。她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看着两个弟弟挨饿,她被迫卖身。后来她被父亲卖到了窑子里,沦为暗娼,最终上吊自杀。她曾是黑暗社会中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丝希望。她死后,祥子彻底沦为一具行尸走肉。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