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舟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版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0 10:5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舟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2分)据《淮南子》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路攻取东瓯(浙江)和闽越,兵力约十万;四路攻两广,其中两路攻南粵,其余两路攻西瓯,兵力约四十余万。”下列与材料所述事件相关的是(  )
A.发生在秦灭齐完成统一大业之前
B.在南越增设闽中郡南海郡等三郡
C.将西南夷纳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D.开凿灵渠以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
2.(2分)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回……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等……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边城以战。”此战的胜利(  )
A.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的通道
B.为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C.助推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
D.使喀尔喀蒙古贵族臣服
3.(2分)《中国文化史》中提到:“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从传承“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角度出发,下列与之相关的是(  )
①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②教授《诗》《书》《礼》《乐》
③以传承理学文化为己任
④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传播儒学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分)马克思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说他是“人类的导师”,罗素说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以下属于“他”的思想言论的是(  )
①“循天下之公”
②“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③“君子忧道不忧贫”
④“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分)英国历史学家克拉伦顿写道:“国王的军队可以成功地发起进攻并击溃敌手,但无法将他们有秩序地再重新集合起来投入战斗……克伦威尔的部队则完全不同,如果他们进攻得手,或遭到攻击,或暂时溃退,他们能重新集合起来,排成整齐的队列,等待新的命令。”后者主要得益于(  )
①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
②克伦威尔对军队约法三章严肃军纪
③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统治的建立
④克伦威尔部队士兵多为信奉清教的自耕农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2分)有学者指出:“如果说《独立宣言》是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一面鲜艳旗帜和一个完备的纲领,那么华盛顿就是举着这面旗帜为实现这个纲领而奋战的卓越军事统帅。在战争中形成了华盛顿的军事思想,战争初期采取防御战略,在退却中寻找战机突袭敌人,正确把握总反攻的时机,果断地发动对英军的总决战。”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一届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独立宣言》
B.“突袭敌人”是指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
C.莱比锡会战中正确把握了“总反攻”时机
D.“总决战”中华盛顿将柏高英包围并俘虏
7.(2分)英国某将军曾这样评价拿破仑战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其评价旨在说明(  )
A.拿破仑战争具有和欧洲强国争夺政治优势的目的
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建立了民主和平等的政治文明
C.拿破仑战争是资产阶级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战争
D.拿破仑战争使得其在与各国殊死斗争中走向覆灭
8.(2分)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重新瓜分世界的协约会议。同时,战争的结束进一步激发出强烈要求摆脱外来控制的民族意识,并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呈现各自的表达。下列属于这一年“民族意识”表达的是(  )
A.甘地发动全国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B.国大党通过了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
C.孙中山返回广州发动了第二次护法运动
D.詹天佑昼夜奋战推动京张铁路提前通车
9.(2分)1849年,马克思及其家人从巴黎迁往伦敦,之后他们长期居住于此,马克思在伦敦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为无产阶级事业和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下列活动在伦敦进行的是(  )
①创办《新莱茵报》
②撰写《法兰西内战》
③开始《资本论》的写作
④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分)列宁认为:俄国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结构,因此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前提下创造过渡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就必须把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以下属于“中间环节”具体举措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贸易国有化
C.实物配给制
D.租让和租赁制
11.(2分)中共某次会议告全党党员书:“今年四月间蒋介石在上海发端的反革命政策,如今在武汉政府领域之内继续发展而完成。……我们胜过敌人的地方……能够在自己错误经验里学习出来,绝无畏惧披露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力量来坚决地纠正。”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  )
A.“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C.“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12.(2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大声疾呼: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下列能反映这一呼声的是(  )
①坚持“两个凡是”的主张
②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③作出恢复高考制度的决策
④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2分)滦河铁路大桥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一百多年前主持修建的。下列对其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结合了中国传统桥梁打桩法
B.是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C.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
D.采用直井施工法解决桥面施工困难
14.(2分)爱因斯坦提出在引力中传播光线也要发生弯曲,并建议在发生日全食时,通过天文观:测验证这个预见。这一认识所依据的理论(  )
A.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B.最先揭示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
C.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D.以光速不变和广义相对性为基本原理
15.(2分)有学者说:“19世纪末德国的工农业比例和轻重工业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英法等国,仅次于美国。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助推德国经济结构和地位发生巨变
B.英法经济因未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而严重衰退
C.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和中心的美德经济发展迅速
D.反映了一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16.(2分)如图为一战期间发布的征兵广告。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英美政府强制所有国民为国尽责
B.美国新征士兵主要开往欧洲东线战场
C.英国因为战死千万而需大量增兵
D.两国海军协同对德奥集团进行海上封锁
17.(2分)小说《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第一句话是“原来他们把斐迪南干掉啦!,女佣工对帅克先生说。”结合所学,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被干掉”的斐迪南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
B.“干掉”斐迪南的是波斯尼亚的爱国青年
C.“干掉”斐迪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
D.“干掉”斐迪南的行刺者事后成功脱逃了
18.(2分)苏维埃代表大会发布的《和平法令》规定:“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制归并别的民族)没有赔款的和约。”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推翻俄国沙皇君主制后人民急切要求实现和平
B.苏维埃代表大会还发布了《告俄国公民书》《土地法令》
C.《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实现了《和平法令》的愿望
D.《和平法令》使德国看到﹣线生机并企图在东线发动新攻势
19.(2分)《1916:全球史》认为:“1916年不仅牵连了‘全球’,还蝴蝶效应般地影响着‘一战’战后的百年政治格局。”如果把1916这个年份作为坐标点,最不可能出现在这个坐标点上的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绞肉机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20.(2分)美国梦工厂出品的战争片《1917》聚焦两名英国年轻士兵,在1917年春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给英军统帅的故事。结合所学,分析影片中可能出现的是(  )
A.穿越的“敌境”位于东线战场
B.穿越途中出现泥泞、堑壕和尸体
C.穿越途中遭遇苏军飞机空袭
D.穿越马奇诺防线传递情报成功
21.(2分)劳合?乔治曾说:“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因此,我愿意在和平的最前线提出,一旦德国接受我们的条款,尤其是赔款条款,我们就应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开放世界的原料和市场,并将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劳合?乔治这段话的主旨是(  )
A.拉拢苏联共同防御德国
B.打击德国并将其作为反苏前锋
C.反对法国全面肢解削弱德国
D.帮助德国战后重建并恢复生机
22.(2分)华盛顿会议在商讨某个议题时英法代表针锋相对,英国代表认为“决不能允许拥有八十万陆军的法国再拥有头等的潜艇舰队”,法国代表反击“如果英国愿意取消主力舰,那我们就立即取消潜艇”。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与此议题相符合的是(  )
①在这个议题方面英国取得了重大胜利
②英国和法国都希望限制对方壮大自己
③经过协商相关各国最终达成了裁军协议
④在海军基地方面英美对日本作出让步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3.(2分)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希特勒宣称:“我一生之中从来没有像这些日子这么舒坦,内心感到这么满意过。因为残酷的形势打开了千百万德国人的眼睛,使他们看清楚欺骗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史无前例的欺骗、撒谎和背叛行为。”这表明(  )
A.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不严重
B.希特勒要利用人民的苦难和不满
C.希特勒反对马克思主义当权者
D.希特勒积极宣传极端民族主义思想
24.(2分)一战后成立的某国际组织规定:“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该国际组织(  )
①总部设在日内瓦并由英法美控制
②不包括未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的中国
③曾组织缔结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日内瓦议定书》
④其盟约体现的维护和平和集体安全等原则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5.(2分)二战初期,英法在某个军事行动中体现了“忍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拳头收回来,打出去才更有力量”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退一步”缘于英法联军被围困于法国西南的敦刻尔克
B.英法海军配合使用各类船只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至英国
C.这次军事行动直接导致法国的投降和不列颠空战的爆发
D.“打出去才更有力量”意味着它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26.(2分)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日趋紧张,局部战争逐渐演变为世界大战。下列对发生在这一阶段的重大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德国吞并奥地利
②中国广州、武汉失守
③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④美国连续出台3个中立法案
A.①②④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27.(2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被称为二战德国“三大名将”。其中,有关曼施坦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张将阿登山区作为德军主攻方向
B.其“黄色方案”被希特勒最终采纳
C.指挥阿拉曼战役致使德军全军覆没
D.指挥了代号为“霸王行动”的战役
28.(2分)观察《1941﹣1945年的欧洲和北非战场》形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处的登陆行动发生在1942年11月
B.①处的军事行动代号为“火炬”
C.②处的军事行动使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转折
D.②处的军事行动为西西里岛登陆奠定了基础
29.(2分)观察下表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美、苏、英、德坦克飞机1944年的产量》
国家
坦克产量
飞机产量
美国
17500
96318
苏联
29000
40300
英国
5000
26461
德国
17800
39807
A.表明美苏军事实力势均力敌,标志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显示反法西斯联盟的力量,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战争结果
C.苏联坦克生产能力最强,因此库尔斯克会战大获全胜
D.德国军事力量依然十分强大,仍占据苏德战场主动权
30.(2分)有关珍珠港事件的起因和责任,美国学者莫根斯坦在其《珍珠港:私密战内幕》中提出了两个新的观点,认为起因是:第一,“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级决策者玩忽职守……”;第二,“罗斯福有意让日本成功地袭击珍珠港……”这说明(  )
A.历史真相已随时间流逝,史学家完全可以各抒己见
B.探寻历史真相,需要有真实可信的丰富史料为依据
C.只要在研究中占有丰富的史料,就能找出历史真相
D.史料多如牛毛且纷繁复杂,历史的真相将无法辨别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3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带着世界主义的色彩。中国的都城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人来定居;国子监亦即国立大学中,有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其中最热忱的是日本人。唐朝最具有自信及安全感的时候,对信教自由极端地保障。公元645年,高僧玄奘离中土16年之后由印度回国,皇帝李世民亲自接见。当日龙颜大悦,御前传旨,使玄奘有了各样的助手和各种方便,将梵文经典657件译为华文。……波斯的马球在唐代流行,景教和摩尼教也由波斯传入中国。
﹣﹣整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孙中山在为中国未来的进步规划速度和方向时声称中国可以采用世界上最高级、最进步的政体。其理由首先是由于它固有的能力。它的文明远比雅利安族的文明古老,它的疆域辽阔,一个四川省比日本还大。它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比俄国或美国都多,比所有的西欧国家人口加起来还多。第二个理由是,中国已经拥有一批贤能的领导人,他们有能力把欧洲最先进的制度移植到中国来。日本明治维新之时,只有少数的“志士”作为变革的原动力,在中国承认外国长处的人很多。孙中山断言,日本必须经历一个“天然的进步”过程,而中国有能力做到“人力的进步”。
﹣﹣摘自[美]史扶林《二十世纪军政巨人百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扼要分析“世界主义色彩”对当时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可以“采用世界上最高级、最进步的政体”的理由,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为之努力的具体表现。(6分)
32.(11分)17世纪的英国不仅在天文学上成绩卓著,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令人注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牛顿沿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开拓的成功道路,到达最后的圆满成功。牛顿从自己的运动三定律(前两条定律该归功于伽利略)出发,证明开普勒的三条定律相当于下述定理……,他于是得以提出他的定律:“一切物体吸引其他一切物体,这引力和两个物体的质量沉积成正比,和距离平方成反比。”由这一定律能够把行星理论中的全部事情推断出来。
﹣﹣整编自[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历史家无法替护国公或篡位者克伦威尔一一解说,况且他之所行,不一定是他之所知(所以他动称天命)。只是在研究资本主义在17世纪英国展开的程序上讲,以陆军少将代替主教和大主教,唯物主义的气氛浓厚,既算军事统治不符人望,也没有产生反动的效果,仍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克伦威尔专政时期,有将一个新兴现代国家的侵略性格向外发扬到极端的形势。这9年之间,英国几乎无时不在征战之中……在共和与护国将英国海军的地位推到极峰。
﹣﹣整编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前两条定律该归功于伽利略”的具体含义,指出“这一定律”的名称并例证“由这一定律能够把行星理论中的全部事情推断出来”。(5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克伦威尔护国公时期的对内政策角度,说明其统治“没有产生反动的效果”。②以克伦威尔时期的对外行动为例,分析他如何“将英国海军地位推到极峰”。(6分)
33.(16分)德意志民族在善和恶两方面都爱走极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上,所有的大国都加入到帝国主义的争夺中,但是英德之间和法德之间的争夺最激烈,也最危险。德国自1871年统一以来,一直进行殖民战争,虽然动手比较晚,但是攻击力很强,坚持也必须拥有“阳光下的地盘”。然而,德国的帝国努力被一个简单的事实挫败了,英国和法国的帝国主义者已经瓜分了世界的绝大部分地区,德法的对抗和德英的争夺促成了国际联盟的建立,导致了战争在1914年以后的扩大。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从狱中获释后,希特勒继续从事鼓动工作,但结果却令人失望。从1924年12月的选举中,他的纳粹党仅荻得14个席位和908,000张选票,……然而(1932年)纳粹党成为最大的获胜者,他们的选票猛增到13,799,000张,即占总票数的37.4%,他们的席位也猛增至230席……不到两个月后,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这一惊人转变的一个原因在于德国工商企业界领导人这时给了纳粹党以大量的财政援助,因为他们担心,如果纳粹党崩溃,这几百万张选票可能转到左派手中。
﹣﹣整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进入20世纪后,德国向世人表现出另一种神秘性,即像一只不死的火凤凰,两次遭到严惩,但两次涅槃,两次崛起,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欧洲联合的大框架下,德国似乎找到了发展的正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完成统一,在统一中进一步发展,在联合起来的欧洲联盟中,与其他大国一起充当着领头羊。
﹣﹣摘自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列举德国在1871到1914年间对中国“动手”的史实,并简述其中任意一个“国际联盟”的建立过程。(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德国人对希特勒及纳粹党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一句话概括希特勒上台对二战爆发产生的影响。(4分)
(3)阅读材料三,用史实说明德国在20世纪遭到的“两次严惩”。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德国发展之路所昭示的真理。(6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秦始皇征服岭南地区的概况和措施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记载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秦始皇征服岭南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开凿灵渠以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故D项正确;
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秦朝完成统一后,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征服岭南的史实,B项反映的是秦始皇管理越族的措施,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征服岭南的史实,C项反映的是秦始皇征服西南夷的史实,排除。
故选:D。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解答本题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回……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并正确掌握康熙帝的历史功绩。
【解答】根据材料中“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回……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雅克萨之战,这一战役的胜利,助推了俄国接受中国谈判的建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噶尔丹活动在西北地区而非东北,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土归流是在云贵地区实行的,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伦会盟使喀尔喀蒙古贵族臣服,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孔子及孟子。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孔子及孟子的贡献。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贡献主要有,晚年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教授《诗》《书》《礼》《乐》等,说法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
理学是北宋时期才兴起的,孔子并未以传承理学文化为己任,“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孔子并未在此担任过“祭酒”,说法③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
故选:A。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材料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描述,其中②④均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言论,D正确;
①是王夫之的言论,AB排除;
③是孔子的言论,C排除。
故选:D。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克伦威尔的贡献,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克伦威尔的部队则完全不同,如果他们进攻得手,或遭到攻击,或暂时溃退,他们能重新集合起来,排成整齐的队列,等待新的命令”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克伦威尔的历史贡献。
【解答】根据材料中“克伦威尔的部队则完全不同,如果他们进攻得手,或遭到攻击,或暂时溃退,他们能重新集合起来,排成整齐的队列,等待新的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战中,克伦威尔率领的部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得益于克伦威尔对军队约法三章,严肃军纪,士兵多为信奉清教的自耕农,因此②④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的是拿破仑,不是克伦威尔;克伦威尔建立军事独裁统治是其领导的军队战斗力强的结果,不是原因,因此①③不符合题意,故A、C、D项错误。
故选:B。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独立战争。根据“在退却中寻找战机突袭敌人,正确把握总反攻的时机,果断地发动对英军的总决战”可得出这是指特伦顿战役,再结合选项分析即可。
【解答】A.第一届大陆会议上并没有通过《独立宜言》,排除A;
B.根据“在退却中寻找战机突袭敌人,正确把握总反攻的时机,果断地发动对英军的总决战”可得出这是指特伦顿战役,在不利的天候下进行危险的渡河后,华盛顿的大陆军主力碰上了驻扎在特伦顿的黑森佣兵。经过短暂的交火后,几乎整群黑森佣兵都遭俘虏,而美军则几乎毫无损失。这场战斗提振了大陆军的士气,并鼓舞更多人重新入伍。故B项正确;
C.莱比锡会战与法国有关,而不是美国,排除C;
D.总决战是围攻约克镇,而柏高英参加的是萨拉托加战役,排除D。
故选:B。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是贵族制度与民主制度的决战,是平等与特权的殊死斗争等,旨在揭示拿破仑战争是资产阶级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战争,C项正确;
拿破仑战争具有和欧洲强国争夺政治优势的目的与“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等不符,A项错误;
拿破仑战争并未在欧洲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政治文明,B项错误;
拿破仑战争使得其在与各国殊死斗争钟走向覆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故选:C。
8.【分析】本题考查一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结合选项事件的时间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时间“1919年”,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英国颁布了一个损害印度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案,甘地立即发动全国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运动超出了非暴力抵抗的界限,印度人民与殖民当局发生了流血冲突,故A项正确;
B项是1929年,C项是1921年,D项是1909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A。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贡献,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晚年在伦敦的活动主要有撰写《法兰西内战》和开始《资本论》的写作,说法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
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是在德国科伦,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则是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
故选:B。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解答】材料反映了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以此过渡到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在这一主张的指导下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中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通过租让和租赁制经营中小企业,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故选D;
余粮收集制、贸易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均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排除ABC。
故选:D。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今年四月间蒋介石在上海发端的反革命政策,如今在武汉政府领城之内继续发展而完成。……我们胜过敌人的地方”可得出这次会议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后召开的,可得出这是八七会议,而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论断,B项正确;
ACD项都与八七会议无关,排除。
故选:B。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的贡献,要求学生结合邓小平的历史功绩来分析。
【解答】①坚持“两个凡是”的主张是左倾错误的表现,邓小平是反对这一主张的;
②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邓小平的突出贡献之一;
③作出恢复高考制度的决策是邓小平的贡献;
④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是邓小平的贡献。
故选:C。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铁路事业,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为解决八达岭隧道的施工困难,采取了采用直井施工法,提高了工程进度,由此可见,这一方法与滦河铁路大桥无关,故选D;
其他三个选项均是对詹天佑修建滦河铁路大桥的正确描述,故排除ABC。
故选:D。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要求学生结合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来分析。
【解答】光线在通过强引力场附近时会发生弯曲,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之一,这一理论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改变了人们对字宙的认识,A正确;
B是量子力学的意义,排除;
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德两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而老牌殖民强国英国因未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而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是并非严重衰退,因此B错误,符合题意;
ACD均是关于材料的正确解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英美两国分别为海军招募士兵。结合相关知识可知,这主要是两国海军协同对德奥集团进行海上封锁,D正确;
材料中的征兵活动并非是强制,A排除;
一战的主要战场在西线,B排除;
C说法片面,无法体现美国征兵的意图,排除。
故选:D。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要求学生结合萨拉热窝事件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的小说是反映一战的问题,从材料中“原来他们把斐迪南干掉啦!,女佣工对帅克先生说。”可以看出是指萨拉热窝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被干掉”的斐迪南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
B.“干掉”斐迪南的是塞尔维亚的爱国青年;
C.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并不是开始的标志;
D.“干掉”斐迪南的行刺者事后被捕并且被杀害。
故选:A。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诞生,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发布《和平法令》的同时,还发布了《告俄国公民书》《土地法令》,B项正确;
推翻俄国沙皇君主制的是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A项错误;
《布列斯特和约》接受了德国苛刻条件,并未实现《和平法令》中“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愿望,C项错误;
《和平法令》有利于德国结束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而非在东线发动新攻势,D项错误。
故选:B。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马恩河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A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BCD选项中的战役都是在1916年,排除。
故选:A。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战争具有残酷性,1917年仍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参战,故穿越途中有可能出现泥泞、尸体等,B正确;
东线战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A错误;
1917年并没有苏联,“苏军”称呼错误,故排除C;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体系,影片为英国,故D错误。
故选:B。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和会,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材料反映了劳合乔治主张削弱德国但不过分削弱德国,以防止德国报复和防止德国倒向苏俄;并且还对德国提供帮助,防止德国经济崩溃,进而依靠德国来制约苏俄,由此可见,劳合乔治的主旨是既适当打击德国又将其作为反苏前锋,故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到拉拢苏联,而是拉拢德国,故排除A;
“反对法国全面肢解削弱德国”、“帮助德国战后重建并恢复生机“,两种说法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劳合乔治讲话的主旨是利用德国牵制苏联和法国,故排除CD。
故选:B。
22.【分析】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五国海军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该条约承认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故①错误;
依据材料中英国和法国代表的观点可以看出英国和法国都希望限制对方壮大自己,故②正确;
《五国海军条约》签订使得各国最终达成了裁军协议,故③正确;
《五国海军条约》使得日本战列舰总吨位位于第三,体现了英美对日本作出让步,故④正确,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故选:A。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材料“因为残酷的形势打开了千百万德国人的眼睛,使他们看清楚欺骗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史无前例的欺骗、撒谎和背叛行为”体现的是希特勒借助经济大危机的有利时机来为自己政治投机服务,B正确;
经济大危机对德国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A排除;
当时马克思主义者并未掌权,C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际联盟,要求学生结合国际联盟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①“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体现的是国际联盟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国际联盟的总部是设在日内瓦,由因法控制,美国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②不包括未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的中国是错误的,后来中国加入了国际联盟;
③曾组织缔结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日内瓦议定书》是国际联盟的重要贡献;
④其盟约体现的维护和平和集体安全等原则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是正确的。
故选:D。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初期的敦克尔克大撤退体现了“打出去才更有力量“,即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D项正确;
英法联军被围困的敦刻尔克位于法国东北而非西南,A项错误;
实施敦克尔克大撤退的是英国的海、空军,没有法国海军的参与,B项错误;
法国投降和不列颠空战的爆发均不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直接后果,C项错误。
故选:D。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1938年3月15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1938年10月中国广州、武汉失守;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标志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1934﹣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A.主张将阿登山区作为德军主攻方向是由曼施坦因提出的作战方案;
B.“黄色方案”是纳粹德国在1939年底为进攻法国而制定的军事计划,该方案的早期版本由时任德国国防军陆军司令部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一级陆军上将领衔制定,其内容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施里芬计划;
C.阿拉曼战役时德军的指挥官是隆美尔,而且阿拉曼战役德军并没有全军覆没;
D.艾森豪威尔指挥了代号为“霸王行动”的战役。
故选:A。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A.①是北非的卡萨布兰卡,1942年11月盟军再次登陆;
B.1942年秋季在北非实施代号为“火炬”的登陆战役;
C.②是突尼斯,北非战场形势发生转变是阿拉曼战役;
D.突尼斯战役胜利结束了北非的战争,为登陆西西里岛奠定基础。
故选:C。
29.【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正确分析表格中美、苏、英、德坦克飞机的产量,结合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及其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时间“1944年”可知,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美、苏、英等国的坦克飞机数量远远大于德国,这显示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力量超过法西斯,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二战的结束,故B项正确;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是在1955年,故A项错误;
库尔斯克会战发生在1943年,故C项错误;
1944年德国已经丧失苏德战场的主动权,故D项错误。
故选:B。
3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关于珍珠港事件爆发的起因有两种不同的新观点,这说明的是探寻历史真相,需要有真实可信的丰富史料为依据,B正确;
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不可随意发挥,A排除;
CD说法过于绝对,历史真相需要仔细考证。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一中“中国的都城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人来定居”“唐朝最具有自信及安全感的时候,对信教自由极端地保障”的主旨,并能够正确认识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历史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并正确解读材料二中“其理由首先是由于它固有的能力”“中国已经拥有一批贤能的领导人,他们有能力把欧洲最先进的制度移植到中国来”的主旨及正确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解答】(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国的都城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人来定居”可归纳出采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根据材料一中“唐朝最具有自信及安全感的时候,对信教自由极端地保障”可归纳出对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和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有利于唐朝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等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2)第一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二中“其理由首先是由于它固有的能力”可归纳出中国有固有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已经拥有一批贤能的领导人,他们有能力把欧洲最先进的制度移植到中国来”可归纳出有一批贤能的领导人和众多仁人志士。第二小问表现,根据题干中“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并结合辛亥革命的成果进行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态度:采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对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
影响:推动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和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有利于唐朝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理由:中国有固有的能力,如古老的文明、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有一批贤能的领导人和众多仁人志士。
表现: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公布一系列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32.【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一中“牛顿从自己的运动三定律(前两条定律该归功于伽利略)出发,证明开普勒的三条定律相当于下述定理”及“一切物体吸引其他一切物体,这引力和两个物体的质量沉积成正比,和距离平方成反比”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
(2)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克伦威尔护国公时期的对内政策角度”“以克伦威尔时期的对外行动为例”,并正确掌握克伦威尔执政时期的内外政策。
【解答】(1)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中“牛顿从自己的运动三定律(前两条定律该归功于伽利略)出发,证明开普勒的三条定律相当于下述定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在研究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定量试验,得出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因此“前两条定律该归功于伽利略”。第二小问名称,根据材料一中“一切物体吸引其他一切物体,这引力和两个物体的质量沉积成正比,和距离平方成反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万有引力定律。第三小问例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彗星轨道问题、双星行为以及新发现行星(或推动海王星发现)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准确地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正确解释潮汐成因。
(2)选择①,根据题干中“从克伦威尔护国公时期的对内政策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在全国建立了有序行政;改善法律;扶持文教: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发展工商业;这一时期英国的工业生产超过革命前的水平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选择②,根据题干中“以克伦威尔时期的对外行动为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远征爱尔兰并把它并入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故答案为:
(1)含义:牛顿在研究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定量试验,得出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名称:万有引力定律
例证:人们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彗星轨道问题、双星行为以及新发现行星(或推动海王星发现)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准确地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正确解释潮汐成因。
(2)选择①:在全国建立了有序行政;改善法律;扶持文教: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发展工商业;这一时期英国的工业生产超过革命前的水平。
选择②:远征爱尔兰并把它并入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引发英荷战争,使荷兰失去海上霸权。
3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殖民扩张、法西斯专政和二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1)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德国侵占山东;德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1879年,德奥缔结了“同盟条约”,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年,德国将意大利拉入同盟,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或者如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1904年,1907年英与法、俄签订了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人支持希特勒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危机使德国遭受沉重打击;工人失业农民破产交织,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德国政府对消除经济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不满倾向建立独裁政府:工商业企业界财政援助,借机打击左派势力:极右翼实力抬头,利用对《和约》存在的不满情绪,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特勒上台使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严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严惩”:被迫接受《凡尔赛和约》;被迫承担战争罪责;重划疆界;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支付赔款;禁止加入国际联盟。第二次“严惩”:首要战犯和犯罪组织。在纽伦堡接受正义的审判。真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注重国家统一;强调经济发展;重视合作共赢:反对战争,走和平发展之路。
故答案为:
(1)史实:德国侵占山东;德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国际联盟”形成过程其一:1879年,德奥缔结了“同盟条约”,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年,德国将意大利拉入同盟,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或:“国际联盟”形成过程其二: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1904年,1907年英与法、俄签订了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2)原因:经济危机使德国遭受沉重打击;工人失业农民破产交织,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德国政府对消除经济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不满倾向建立独裁政府:工商业企业界财政援助,借机打击左派势力:极右翼实力抬头,利用对《和.约》存在的不满情绪,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影响: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第一次“严惩”:被迫接受《凡尔赛和约》;被迫承担战争罪责;重划疆界;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支付赔款;禁止加入国际联盟。
第二次“严惩”:首要战犯和犯罪组织。在纽伦堡接受正义的审判。
真理:注重国家统一;强调经济发展;重视合作共赢:反对战争,走和平发展之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