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1.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1.相关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人物及历史背景资料。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体会诸葛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从“单元导读”入手,大致了解本单元
1.课件出示教材单元导读,学生齐读,说说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2.交流中课件出示:
◇单元主题——走近中国古典名著。
◇语文要素——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②学习写读后感。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这些故事你读过吗?对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了解呢?
空城计 火烧赤壁?
草船借箭?
三气周瑜
??这些故事都是出自我国的哪一部古典名著?
??预设:出自《三国演义》。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词。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指导生字的书写。(课件出示“插”的笔顺动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
2.交流中整理: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要他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承诺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第三天四更,在大雾漫天时把布满草把子的船开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吸引曹军射箭,二十条船的草把子上很快插满了箭。
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自叹不如。
3.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补充相关资料,增强理解。
??弄清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有没有同学跟老师一样产生了疑问:周瑜为什么要设计陷害诸葛亮呢?(课件出示东汉末年的历史概况、草船借箭发生的背景)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它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整本书中也是前有起因、后有延续的。在阅读时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就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四、学习人物描写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特点
1.布置学习任务。
默读全文,找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特点。
2.学生自主默读课文。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1)理解“军令状”的意思: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置。
(2)知晓违反“军令状”的后果。
第四十六回(节选)
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
(3)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诸葛亮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洞悉了周瑜的心思,所以将计就计,而且他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正是对应对之策的胸有成竹,他才主动立下军令状。
●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为什么会找鲁肃帮忙?
??预设:鲁肃是东吴的忠臣,而且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忠实拥戴者,所以诸葛亮才放心找鲁肃帮忙,诸葛亮对鲁肃的为人了如指掌。
(2)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鲁肃告诉周瑜他的计划?
??预设:诸葛亮之所以叮嘱鲁肃不要告诉周瑜,是因为他心明眼亮,早已洞悉了周瑜的心思。而且他知道周瑜聪明过人,如果让周瑜知道了自己作的这些准备,一定会猜到自己的意图,从而从中作梗,自己的计划就无法实施。
●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预设:“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引曹军射箭,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掉船受箭,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以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利返回,“仍旧擂鼓呐喊”则是为了进一步迷惑曹军。
●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肯定曹操不敢派兵出来?
??预设:诸葛亮胆略过人,且识人心,对曹操了如指掌。
(2)是碰巧遇上了大雾,还是诸葛亮早就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会有大雾?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不是碰巧,诸葛亮识天文,他早就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会有大雾,从课文第6自然段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段话能否改成“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为什么?
??预设:不能,因为这样就不能体现出诸葛亮早就有计划、有安排,料事如神。
●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船轻水急”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船顺风顺水,诸葛亮通晓地理,他早就想好了,即使雾散了被曹军发现,船已经驶出了很远,曹军也追不上。
4.小结诸葛亮的特点。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体会其他人物的特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初步感受原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明确任务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诸葛亮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预设:诸葛亮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
2.这节课我们来体会故事中其他人物的特点。
二、体会其他人物的特点
1.布置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描写周瑜、鲁肃、曹操的语句,体会他们的特点。
2.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在相关语句旁作批注。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1)师生共同分析周瑜的特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预设:在周瑜看来,诸葛亮主动立下军令状,是中计的表现,周瑜以为自己的计谋得逞了,所以很高兴,这体现了周瑜阴险狡诈的特点。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你从这段话中看出了什么?
??预设:周瑜不让军匠配合,不给全材料,这充分说明周瑜妒才忌能、阴险狡诈,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已暴露无遗。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此时周瑜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预设:周瑜可能在想治诸葛亮的罪。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①此时周瑜的心情怎样?猜想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预设:此时周瑜肯定很生气:“没想到他如此厉害,真是气死我了!”
②总结周瑜的特点。
周瑜:妒才忌能、阴险狡诈。
(2)师生共同分析鲁肃的特点。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从鲁肃“不提借船的事”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忠厚老实、信守承诺。
(3)师生共同分析曹操的特点。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为何曹操不派兵出来,只是向江中射箭?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特点?
??预设:曹操担心对方有埋伏,不敢轻易派兵出来,从中可以看出他谨慎多疑的特点。
三、拓展阅读
1.学生自主默读“阅读链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大概意思。
2.学生交流原著片段中不理解的语句。教师提示学生找出课文中与之对应的段落。
①操传令曰:曹操下令说。
②重雾迷江,彼军忽至: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
③追之不及:要追也来不及了。
3.让学生比较原著与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或感受。
??预设:(1)原著中把诸葛亮称为“孔明”。
教师提示:“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古代常用字来称呼他人。
(2)原著中出现了“毛玠”“于禁”二人,他们是曹操手下的军士,课文中没有提到。
4.引导学生自由交流: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了进一步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5.小结:《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同学们课后可以读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精彩的故事,认识更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