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2、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出示目标。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分”。
出示教材和教材目标。
你们知道平均分么?调查下。
想认识平均分么?
那我们进入果园一起探索吧。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均分
谈话:瞧,仔细看,要求学生一起数。(出示小猴摘桃的动态图)
把6个桃分成2堆,可以怎样分?先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看谁分的办法最多。
学生上台操作摆圆片。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2857577470“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提问: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比较公平?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
指出: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
追问另外两种分法: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追问:什么是“平均分”?
强调: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2、6个桃子还可以怎样平均分?谁能用这样的话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
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其他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总结得出:平均分要求每份同样多。
请小朋友们把圆片收好,放一边。
3.想想做做1
提问:请小朋友们看看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回答。)
提问:判断一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就看什么?
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要看是不是平均分,就看每份分得是不是同样多。(齐读)
(二)每几个一份的分(例二)
课件出示第二幅猴子摘桃子的图片。
1、提问:这12个桃,每个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
思考:每个小朋友分2个,就是把12个桃每几个一份地分?
要求学生在书上图中分一分,再填一填。
反馈,用规范语言描述。
提问:刚刚是每个人分2个,还可以每个人分几个?可以分给几人?
学生在图中分一分,再填一填,并进行交流。
反馈,用规范语言描述。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4、回顾生活,你见过哪些平均分的现象?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2题
为了奖励大家这么爱动脑筋,猴妈妈拿出一些好吃的给大家。看,猴妈妈拿出了什么?(课件出示饼干)
猴妈妈打算怎样分饼干?(出示前2个饼干被圈出来)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并完成。
还有糖果、巧克力要分,老师想让小朋友自己完成,拿出铅笔在书上圈一圈,再填空。
2.“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气球。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同桌间、小组里自由的讨论讨论。
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并完成填空。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师:5个小朋友都满意吗?为什么?这种分法叫什么?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1589405333375140843033337520656553429001884680342900114173032385096075532385014846301905016370301905017894302857593218019050108458019050123698028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