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施力而未动
2.物体靠惯性运动
3.提物体水平走
力垂直距离-不做功
有距离无力-不做功
有力无距离-不做功
课堂小结:
3.做功的两个计算公式:
①W=Fs ② W=Gh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2.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有力无距离
②有距离无力
③力垂直距离
例1:如图所示,四幅图是小新提着包回家的情景,小新提书包的力不做功的是哪幅图 ( )
B
例:如图所示,大小相同的力F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物体分别沿光滑水平面、粗糙水平面、光滑斜面、竖直方向运动一段相等的距离s,已知力F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均相同,则拉力所做的功____。
相同
例2:用40N的水平力推着重20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5m,撤去力后物体又前进1m,则整个过程中,推力对物体做功为_________J,重力对物体做功______J,支持力对物体做功______J。
200
0
0
例3:一支步枪枪筒长0.8m,火药爆发时产生的高压气体对子弹的平均推力是2000N,子弹离开枪口后,在空气中飞行了500m落在地上.则高压气体对子弹所做的功大约是______J.
1600
例5:小明提着重50N的物体水平前进2 m,又上到6m高的三楼,则前2m做功为________J,后6m做功为________J,整个过程中做功为________J。
例4: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该同学对球( )
A.750J B. 150J C.没有做功
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0
300
300
D
C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沿受力方向上移动一定距离。
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省距离,能省功吗?
改变力的方向
省距离
省力
使用简单机械的作用
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有哪些方法?
1.用手直接把物体提上去.
2.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
3.用动滑轮或滑轮组
W手=Gh
F
人利用杠杆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h 拉力F做的功
动力臂为阻力臂的3倍
用力F直接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h,力对物体做功W手
W杠=Fs= x3h=Gh
G
3
使用动滑轮或滑轮组将重G的物体匀速提升h。
h
F= G
4
1
s=4h
h
F= G
2
1
s=2h
W=Fs= x4h=Gh
G
4
W=Fs= x2h=Gh
G
2
省力机械或者费力机械能够省功吗?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因省力的机械必费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而功=力×距离,所以不能省功.
功的原理:
在理想状态下:使用机械和不用机械做功相等
其他的简单机械还有:
斜面
假设斜面很光滑,无摩擦.
要使物作升高相同的高度,斜面越长越省力.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根据功的原理:
L
W不用=W用
1.一个人用三种方法搬起一块大石头,直接用手搬、用撬棒、用滑轮组搬起的高度相同(不计摩擦和机械自重),则( )
A.直接用手时功最少 B. 用滑轮组做的功最少
C.用撬棒做的功最少 D.三种做功一样多
2.为了把汽车从山下开到山顶,人们在山上修建了盘山公路,汽车沿盘山公路上山 ( )
A.可以省力、省功
B. 可以省力、不能省功
C.可以省功、不能省力
D.不能省力、也不能省功
D
B
4直接提起重物所需拉力为50N。如果沿一长为5m、高为1m的光滑斜面拉动重物需力_____N.
5、使用机械时,下列目的不能实现( )
A可以省力 B可以省距离
C可以省功 D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10
C
如图所示,将同一个物体分别沿AB和AC两个光滑斜面匀速拉到顶端.两次的拉力分别为F1和F2,两次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则F1____F2,W1___W2.(两空都选填“>”、“<”或“=”)
<
=
7、用一根杠杆把一个重120N的物体举高0.3m,而杠杆的动力作用点下降0.9m,则动力做的功是_____J,动力是_____N,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______.不记杠杆自身重和摩擦力
9用一个动滑轮把货物吊起50cm高,人拉绳子做的功是150J,则该货物重____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_____cm.
36
40
3:1
300
100
例2:用动滑轮提升物体,用10N的力将物体向上提升1m,则对物体做功为______J
?
例3,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来提升物体A,在绳自由端拉力F为80N,物体匀速上升0.6m,求F的做功为______________J
20
24
注意对应关系
例4.如图所示,重力为50N的物体通过动滑轮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5m,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0牛,若不计动滑轮、绳子、弹簧秤的重力和动滑轮与绳间摩擦,那么物体与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牛,拉力F所做的功_____J.
20
100
注意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