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检测2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检测2份(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0 17:5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河中石兽
同步检测(一)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__》,作者
,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朝代)学者、文学家,曾任《
》总纂修官。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求石兽于水中(
)
(5)竟不可得(
)
(6)曳铁钯(
)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8)众服为确论(
)
(9)然则天下之事(
)
(10)可据理臆断欤(
)
3.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不亦颠乎
B.
曳铁钯
C.
尔辈不能究物理
D.
卿今当涂掌事。
4.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笑曰
A.
一老河兵闻之
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
其反激之力
D.
无丝竹之乱耳。
5.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
果/得于/数里外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15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石兽并沉焉(
)
(2)以为顺流下矣(
)
(3)棹数小舟(
)
(4)湮于沙上(
)
8.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比阅读(12分)
(一)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圮:
(2)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
(3)但微颔之
颔:
(4)康肃笑而遣之
遣:
(5)但手熟尔
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出
的道理;【乙】文借卖油翁之口告诉人们
的道理。
(二)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②须其夜艾:
③阴布大网:
④叹其以诈相笼:
17.
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清代
《四库全书》
2.
(1)
(靠近)
(2)
(倒塌)[]
(3)
(经过,经历)
(4)
(寻找)
(5)
(终了,最后)
(6)
(拖)
(7)
(研究、探究)
(8)
(正确的言论)
(9)
(既然这样,那么)
(10)
(主观地判断)
3.【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通假字。A.颠:通“癫”,疯狂。B.钯,通“耙”,农具。D.涂:通“途”,道路,仕途。
4.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此题要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例句中虚词的含义,然后去辨析各个选项中该虚词的意思,最终找到与例句中虚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本题A项和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代指寺僧们去河的下游寻找石兽这件事。B.代词,代指石兽。C.结构助词,的。D.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A。
5.B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虚词、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为”表被动。“为暴涨”的意思是“被洪水”,构成介宾结构,应在“为暴涨”的前、后断开。所以,B项句子的停顿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6.(1)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7.
(1)
(一起)
(2)
(认为)
(3)
(船桨,这里指划船)
(4)
(埋没)
8.
(1)译文: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2)译文: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9.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10.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11.示例: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12.圮:倒塌
臆断:主观地判断
颔:点头
遣:打发
但:只,只是
13.
(1)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
(2)用铜钱盖住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滴入葫芦里。
14.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15.实践出真知
熟能生巧
16.
①依照
②止,尽
③暗中,秘密
④笼罩,捕捉。
17.
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18.
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19.
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译文:
(乙)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天性非常机敏警觉。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唯独雁奴不睡,为它们守夜。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叫唤,雁群就鸣声杂乱地飞去。
后来乡里的人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冯生善于写文章,曾经写了一篇《雁奴说》,我感叹文中用欺诈笼络人、嫁祸于人的现象。我说:“哪里只是大雁这样呢?人类本来就有这种情况。李斯可以说是秦朝的雁警,赵高采取诈燎之术而使李斯受到胡亥的打击,以致国家最终归入汉朝;陈蕃可以说是汉朝的雁
警,曹节采取诈燎之术而使陈蕃受到孝灵帝的打击,以致汉室最终被魏朝擒获。由此看来,
这难道不应该为它感到深深的悲哀吗?”
25.河中石兽
同步检测(二)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一、文学常识
纪昀,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____________》(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二、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_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_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__
(5)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
(6)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
(7)求石兽于水中____________
(8)如是再啮____________
(9)竟不可得____________
(10)但知其一____________
(11)盖石性坚重____________
(12)以为顺流下矣____________
(13)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__
(14)然则天下之事____________
2.通假字
①曳铁钯(“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亦颠乎(“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
③盖石性坚重(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之
①闻之笑曰(
)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③一老河兵闻之(
)
④其反激之力(
)
(2)为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②众服为确论(
)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3)如
①如是再啮(
)
②如其言(
)
5.重点句子的翻译。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容梳理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任务各自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4题。(14分)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分)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2)一日曝书画???
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
3.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4分)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分)
甲文:????????????????????????????????????
乙文:????????????????????????????????????
?
?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二、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4)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
(5)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6)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8)如是再啮(这样)
(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10)但知其一(只)
(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12)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13)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14)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2.通假字
①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②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3.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古:水边,河岸;今:为与“湿”相对,为做读gàn)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一词多义
(1)之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2)为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3)如
①如是再啮(副词,像)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5.重点句子的翻译。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三、内容梳理: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任务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4题。(14分)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经历?
(2)晒
2.
翻译(4分,每小题2分)
(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3.(4分)(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意思对即可)
4.(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4分。)
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1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1分)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分)
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1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1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1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1分

(3)要注意细节。(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1分)
【参考译文】
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