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能够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理清行文思路;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理解课文的主旨;
4.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够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理清行文思路;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曹刿论战》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本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认识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三、合作探究
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6.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
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7.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明确: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⑷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8.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怎样的形象?
多媒体展示:?
曹刿活动??????曹刿性格
请求入见??????爱国热情
论何以战??????政治远见
从战指挥??????军事才能
论何以胜??????谋略过人
多媒体展示:??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大胆任用人才??自己亲自参战??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不因胜而自喜?
为真知而求教?
9.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明确:远谋
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充分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因而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军事上:机敏持重,知“士气盈竭”,善于把握战机,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10.说一说:从这三问三答中可以看出,鲁庄公作为“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其鄙一。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庄公祈盼作战时天地神灵给予帮助,其鄙二。
11.说一说:鲁庄公是昏君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其他品质?
明确:鲁庄公有别于历史上的昏君。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他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表现出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作战时听取曹刿意见,亲自参战,表现出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寻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表现出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12.在作战过程中,曹刿和鲁庄公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可能会有诱敌、埋伏之事。
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前者的“鄙”和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13.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选择了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照应了题目“论战”。
14.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
明确: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只是一个鲁国的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一颗赤诚的爱国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四、写作特色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材组材,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写战争,但对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一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三段)。
?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二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三段的前因,还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三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紧相连,三个段落浑然一体。第一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二、三段“公将驰之”(不到“鼓”的时候就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相照应。第三段“夫大国,难测也”照应第二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前后照应,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运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曹刿与庄公的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
五、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弱鲁战胜强齐的过程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高超的军事才能以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精神,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六、拓展延伸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七、课堂小结
小结: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曹刿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我国周边的紧张形势,我们要加强学习,掌握现代技术,从现在开始,立志报国,做保家卫国的勇士。
(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
八、课堂检测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认为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追击敌兵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4、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答: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九、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左传》
第六单元
第20课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曹刿论战》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本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认识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能够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理清行文思路;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理解课文的主旨;
4.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
问战
参战
论战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合作探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合作探究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合作探究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合作探究
5.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6.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
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7.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⑷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8.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怎样的形象?
曹刿形象
曹刿问战
肉食者鄙
取信于民
爱国热情
政治远见
合作探究
曹刿参战
曹刿论战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眺望——遂逐
深谋远虑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战前
战中
战后
寄希望于施行的“小惠”和神灵的保佑
政治见识短浅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
军事上轻率
取胜后仍不知原因
军事上无知
鲁庄公形象
8.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怎样的形象?
合作探究
9.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远谋
有远见卓识,充分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因而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政治上
军事上
机敏持重,知“士气盈竭”,善于把握战机,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合作探究
10.说一说:从这三问三答中可以看出,鲁庄公作为“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其鄙一。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庄公祈盼作战时天地神灵给予帮助,其鄙二。
合作探究
明确:鲁庄公有别于历史上的昏君。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他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表现出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作战时听取曹刿意见,亲自参战,表现出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寻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表现出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11.说一说:鲁庄公是昏君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其他品质?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合作探究
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前者的“鄙”和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明确: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可能会有诱敌、埋伏之事。
12.在作战过程中,曹刿和鲁庄公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3.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选择了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照应了题目“论战”。
合作探究
14.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
明确: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只是一个鲁国的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一颗赤诚的爱国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合作探究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材组材,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写战争,但对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一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三段)。
写作特色
?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二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三段的前因,还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三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紧相连,三个段落浑然一体。第一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二、三段“公将驰之”(不到“鼓”的时候就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相照应。第三段“夫大国,难测也”照应第二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前后照应,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写作特色
?运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曹刿与庄公的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
写作特色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弱鲁战胜强齐的过程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高超的军事才能以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精神,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精神的三间小屋
拓展延伸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名家言战
课堂小结
小结: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曹刿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我国周边的紧张形势,我们要加强学习,掌握现代技术,从现在开始,立志报国,做保家卫国的勇士。
(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认为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追击敌兵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人三鼓
视其辙乱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望其旗靡
课堂检测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B
课堂检测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A
课堂检测
4、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答: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课堂检测
战前准备
请见原因
政治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进攻时机:齐人三鼓之后,
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
(把握战机)
战术思想
(后发制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深
谋
远
虑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