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导言:
他喝起酒来”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起文章来”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是五岳寻仙,浪迹山水.他是”梦长庚星而诞”,死又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政治上却屡屡受挫,他----就是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
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排挤出京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蜀
长安
齐
吴
越
汉水
梁
宋
返回
第一次漫游:
第二次漫游:
江夏
洞庭湖
庐
山
金陵
扬州
淮南
姑苏
荆门
安陆
襄阳
终南山
洛阳
齐州
镜湖
天姥山
李白一生漫游图
解题,进入本诗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1.齐读①段并思考: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用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诵读并分析②段 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
(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景)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
(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14至15句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梦游过程
梦(因) ”飞、送、著、登、见、闻、连、倚、忽”
------急切 兴奋
“青云梯” “见海日” “闻天鸡” ------轻松愉快
梦(境) “熊咆 、龙吟、深林、云雨、霹雳、崩 摧、洞天、霓裳、仙人”
梦(感)惊起长嗟惟失-------惆怅失落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洞天仙境
洞天雷
洞天门
洞天境
洞天仙
:霹雳
:石扉
日月照
金银台
霓衣风马
虎瑟鸾车
麻列纷下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向往自由
追求乐土
梦游之景
天马行空
想落山外
想象夸张
浪漫主义
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结构提纲
(一)写天姥山的雄奇壮丽
(二)梦游过程
(三)慨叹述志,归结”留别”题面
揭明主旨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1本课重点字词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2◆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通“渡”,渡过、越过)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谱曲)
度足而居 (读duó衡量)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限制)
度治威严,整法度 (制度、法制)
相如度秦王虽斋 (读duó估计)
3◆信 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相信)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音信)
确认多义词在文中用的是哪一个义项。
例: “一”
1、一人、一桌。(《口技》)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
3、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察今》)
4、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 《曹刿论战》
拔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出类拔萃(突出)
拔剑自刎(拔出)
不久,拔二十城(攻取)
秋风朔,大风‥‥松柏斯拔(拔起来)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提拔)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入山情景------登山情景 -----梦中仙境 -----.梦醒时分 -----醒梦留别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 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 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