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外国诗二首》课时练习
一、 填空题
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那过去的”是指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回答),意为________。 ?
2. 文中有两个“将会”,“会”字表达了________,与“相信吧”照应;诗中“怀恋”一词不用“怀念”,因为“恋”字表达了________。
3.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________,________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________”。
4. 诗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着未来!”中感叹号表达的语气是________和________,告诫人们遇到挫折要________和________。
5. 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忧郁的日子里须要________(冷静 镇定 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2)我在那路口久久________(站立 伫立 矗立)。
(3)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________(参与 涉足 驻足)。
二、 现代文阅读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中,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语句。
(3)揣摩文章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槐? 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1)文章③~?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第?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忧郁的日子,遇受的挫折失败
2.
自信,对往日生活的亲切感
3.
普希金,俄国,俄罗斯文学之父
4.
祈使,感叹,镇静,乐观
5.
(1)镇静
(2)伫立
(3)涉足
二、 现代文阅读
6.
(1)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2)①“如释重负”指像放下重担那样,这里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愧疚、自责的心理。
②运用动作描写,“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未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3)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
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4)示例:自己小时候总觉得父亲整天沉默不语,每每看到别人的父亲高兴地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玩耍,我都很羡慕,我一直以为他不够爱我,直到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为了让我生活得更好,一直不停地工作,他很愧疚没有时间陪陪我,突然间我似乎就明白了父亲。这或许就是深沉的父爱吧!因此我感受到家人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更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
7.
(1)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
(2)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3)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4)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