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太空一日》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太空一日》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0 11:3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太空一日》课时练习
一、 填空题
1.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舷窗(? ? ? ? )拍摄(? ? ? ? )轮廓(? ? ? ? )俯瞰(? ? ? ? )
棉絮(? ? ? ? )稠密(? ? ? ? )概率(? ? ? ? )烧灼(? ? ? ? )?
2. 用横线画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弧线? ? 模拟? ? 严谨? ? 慨率? ? ?烧灼
确凿? ? 无虞? ? 逃逸? ? 竭色? ? 瞬间
千均重负? ? 耐人寻味? ? 屏息凝神?
3. 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①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________(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如同一次重生。
②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________(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③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________”(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的错觉。
④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________(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二、 现代文阅读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雕刻”火药30年? ? 航天工匠“一把刀”(节选)
——记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几十斤重的密封堵盖一打开,刺鼻的气味立马涌出来,这是火炸药的味道。火炸药异常敏感,一丁点磕碰,甚至衣服擦出静电,都可能瞬间引爆,几千摄氏度高温中蘑菇云腾起,人就“灰飞烟灭”了。
30年来,在这个全世界都无法完全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的岗位上,徐立平忍耐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与寂寞,以精湛技艺和过人胆识“雕刻”火药,将一件件大国利器送入云霄,从航天“蓝领”一步步成长为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
秦岭深处“一把刀”
已是整形组一把好手的杜鹏还记得,17年前刚到秦岭深山厂房上班“学艺”,就听说整形组有个徐立平是“一把刀”。
徐立平的手艺也不是生来就有。他进厂的第一天,师傅就带他见识了点火试验。“巨大的轰鸣声,窜出的火苗,腾起的蘑菇云”成为他一生难忘的记忆,也使他下决心规避危险,胆大心细,勤学苦练。练秃了30多把刀,他的手越来越有感觉,一摸,就知道如何雕刻出符合要求的药面,特准。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2张A4纸的厚度,“一把刀”堪称完美。
徐立平带班很严。天平砝码摆放要从左到右从小到大,反了不行;没状态就不能上岗;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行;要是谁被发现作业时忘戴防静电手环,他给你一把揪出来:“你还要命不?!你还回家不?!你不要命大家还要命……”
没见过大风浪,不经历生死,很难理解徐立平的“根铁不成钢”。这工作,太危险!
那是1989年,我国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连续两台发动机试车失利,又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再次发现裂纹,为了找准故障原因,不影响后续研制进度,在当时没有先进“探伤”设备的情况下,专家组决定,就地挖药,查找“病根”。
徐立平那时工作不到3年,和师傅们一起加入挖药突击队。挖药,每次只能进一人。在狭窄的空间里,人如同“芯材”一样被包裹在成吨的炸药堆里,每次只铲出四五克药。穿好防静电的纯棉秋衣、纯棉工服,徐立平小心翼翼地钻躺进去。他感到这个狭小而冰凉的世界,一下子安静了。
忍受着浓烈的气味,徐立平和突击队员10多分钟一换,打“车轮战”,如同蚂蚁搬家一样,历经两个多月的艰难挖药,故障成功排除,为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争取了宝贵时间。但任务完成后,徐立平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行走。
“寂寞工匠”不寂寞
每当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成功、举国热烈欢庆时,有谁会想到,直上九天的大国重器,也曾在寂静郊外的厂房里,被一群手持刀具、样貌普通的师傅削削铲铲过。
位于西安市东郊的航天科技四院的发动机整形厂房四周空空荡荡。每天他们面对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固体发动机。偌大的厂房里,每次作业最多只有两个人在现场。一干就是一整天。
赶上重点型号投入批产时,任务重、周期紧,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仍满足不了进度要求,时不时还得钻进发动机“挖药”。这样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忍受的。曾有半年,整形组招的3个年轻人,没干几天就怕了,全都走了。
赶进度时,从早晨8点进厂,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确保如期交工。走出厂房那一刻,徐立平“眼睛都花了”。精神紧绷睡不着觉的男人总爱围在一起喝酒,“大战”之后与诸君碰杯笑饮,杜鹏说,那大概是工作中徐立平最放松的时刻。
然而只要上班,危险就无时不在。一位工友在给一台直径仅碗口大小的发动机做药面整形时,因刀具不慎碰到金属壳体,瞬间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工友当场牺牲,这成为徐立平多年不愿提起的痛。
刀惹的祸还得从刀上想办法。徐立平和同事们琢磨着要改进出更好用、更安全的刀具。
他们一块去西安城隍庙,从木匠的刀具上寻找灵感;在厂房一遍遍试验,摸索设计参数;回到家像“着魔”一样,在纸上涂涂画画,不懂的就问厂里的老师傅。
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儿子用削皮机削苹果,他突然有了灵感。第二天一上班,就带领大家设计、加工,反复调整刀片角度。经过不断修改完善,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切削,称量,废药处理一气呵成。
“过去4个人一天整6台,现在一天能整24台。”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就这样,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徐立平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其中9种申请了国家专利。
那台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1)文章为什么从对火炸药的描写开始?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作简析。

(3)这篇人物新闻报道中有很多数字,请你举一例说明运用数字的好处。

(4)文章运用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①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②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仅凭肉眼,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③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④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唯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⑤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⑥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
(1)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2)第②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中“据说”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4)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 ? )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我们平常在地理书上看到的球形地球照片,是由飞行轨道更高的同步卫星拍摄下来的。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
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些国家。
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飞过。
飞船的飞行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域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飞船绕地飞行14圈,前13圈飞的是不同的轨道,是不重复的,只有第14圈又回到第一圈的位置上,准备返回。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曾经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叮嘱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1)画线的“一目了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2)画线句“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3)在太空中用肉眼能看到长城的谬传为什么流传甚广?

(4)“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中“大都”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xián,shè,kuò,kàn,xù,chóu,gài,zhuó
2.
慨—概? ??竭—褐? ??均—钧
3.
如释重负;耐人寻味;本末倒置;屏息凝神
二、 现代文阅读
4.
(1)交代下文要介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工作环境的危险,扣人心弦,激发人们对这位为国家航天事业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的敬仰之情。
(2)总结上文,点明徐立平严格要求的原因,语言简洁有力,富有震撼性和感染力,突出徐立平的严谨和高尚。
(3)示例:“不超过0.2毫米,2张A4纸的厚度”,运用数字表现徐立平整形的精准,突出徐立平的严谨敬业。
(4)本文运用小标题有提示内容、点明主旨的作用。
5.
(1)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
(2)作比较、列数字。
作用: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3)“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4)C
6.
(1)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作用:说明飞船的预定飞行轨道,投影到地球上的位置的精准。
(2)期待中包含了浓浓的对祖国和亲人的爱。
(3)有些被传闻认定的神圣的东西,虽是谬误的,但在人们心目中却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
(4)“大都”表示绝大部分,但不是全部。用语非常准确。